“四读法”教《关雎》兼谈古典诗歌的教法

2016-05-14 07:37李鑫
师道·教研 2016年5期
关键词:余映潮关雎读法

李鑫

对于古典诗歌的教学,历来有许多论述。笔者收集整理阅读了其中的相当部分,感觉对于古典诗歌的教学思路逐渐明晰,方法逐渐明确,效果逐渐凸显。其中余映潮老师教授的课例《律师二首》给我很大的启发。余映潮老师通过朗读、译读、背读、说读四个环节把两首律诗教得很有“诗味”,余映潮老师也把这四读法归纳为文言诗词的一种学法。笔者尝试把“四读法”稍加调整,运用到《关雎》这首诗的教学当中,同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朗读

对于古典诗歌的教学,朗读成为必经之路。但是同样要认识到古典诗歌在音韵节奏上的多样性,朗读的指导要有的放矢。对于《关雎》一诗,在朗读这个环节我要求第一读准字音,第二读出节奏,第三读出韵味。读准字音,是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雎鸠”、“窈窕”、“参差”、“寤寐”等词的读音,同时告诉学生,这些双声叠韵词的使用让整首诗具有了音乐感。读出节奏主要是把握四言诗的特点,采取两次一顿的读法。而对于读出韵味这一要求,老师指导学生抓住诗眼“求”字,把男子的衷情读得如泣如诉。

二、意读

对于此环节,余映潮老师的课例是译读。这一字之差,实际上是由诗歌内容和形式决定的。余映潮老师设计此环节,目的是“以诗译诗”,培养学生对于律诗格律的把握和生动的表达。而我上《关雎》在这一环节中,更想突出其故事性,让学生通过描绘故事的方式把握诗歌大意。我先提出两个铺垫性的问题:其一,这首诗发生在哪?其二,诗歌中人物的形象如何?学生通过第一环节的朗读,很容易回答出第一个问题,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加入了很多想象。我根据他们的回答,让他们把整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叙述出来,并要求他们尽量用美的语言表达。结果学生根据诗歌改编的故事在课堂上迎得了掌声和笑声。意读这一环节的设计,让诗歌的内容更加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三、品读

对于古典诗词的品读方法是多样的,但笔者比较认同“古典诗歌阅读要基于写作的表达方式”这一观点。每一首古典诗歌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抓住其表达方式,实际上就是掌握了品读诗歌的钥匙。对于《关雎》一诗,我从“赋”、“兴”、“重章叠唱”这三种表达方式出发,引导学生品读诗歌。学生了解赋的作用是直言其事之后,品读“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这些句子,就能品出其中执着且热烈的情感。了解“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特点后,理解并品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就变得不再困难。而对于“重章叠唱”,学生们在朗读过程中就有所领悟,再加上修辞知识的迁移,很容易参透其对于诗歌的意义和作用所在。在品读这一环节中,老师教表达方式在先,学生用表达方式去品在后。连接这教与学的,正是课堂的语文实践活动。

四、创读

余映潮老师的课例中,最后一环节是说读。这一环节给学生揣摩诗意、探求诗境留下了很大的发挥创作空间。《关雎》一课最后一环节我设计为创读,也是想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通过个性的读来展示对诗歌的理解。这一环节让同学们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集体创作并演出。所谓“创读”,我在课上的解释是:用富有创意的设计让诗歌的朗读变得鲜活起来。课堂上有的小组充分占有第三环节的学习成果,分角色朗读的“赋”和“兴”的部分,对于“重章叠唱”的部分则集体诵读,让朗读仿佛变成一个多声部的演唱。有的小组设定角色,采取对话加旁白的形式朗读,让朗读者更有代入感。总之,创读看似没有约束,实则是考查学生整节课的学习成果,让孩子们的学习变得更主动、参与感更强。

笔者通过朗读、意读、品读、创读四个环节,让《关雎》的教学变得颇有条理。而且仔细分析,用“四读法”教授古典诗歌,有理论依据,有可操作性,有可迁移性。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于古典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有诸多的讨论。本文借助具体的课例阐述了对于此问题的认识,同时也是对名师课例的一种学习和提炼。在语文教学的路上,教无定法,学无止境。

责任编辑邹韵文

猜你喜欢
余映潮关雎读法
“0”的读法和要领
一堂朴实、厚实的语文课——余映潮《“飞天”凌空》课例评析
《〈诗经〉二首》随堂练习
《关雎》主旨误读的是与非
Some methods on cultivating interest in learning English
余映潮诵读教学艺术研究
余映潮“一课多案”教案设计分析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法、写法教学设计
从《诗经》比兴循环解释现象探究“兴”的起源——以《关雎》《汉广》《樛木》三诗为例
浓度直读法快速测定低钠盐中的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