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活动贵在真诚

2016-05-14 08:05陈宝红
师道·教研 2016年5期
关键词:包弟巴金良知

陈宝红

《小狗包弟》是人教版高一课本的一篇基础篇目,选自巴金的《随想录》,以以小见大的写法,反映了文革时期人性的扭曲,表达了巴金对自己在那个特殊时期某些违背良知的行为的深刻反思。本文是一篇记叙文,情节并不复杂,技巧并不新奇,语言也不高深,它的思想性远高于艺术性,所以,对高一学生而言,读懂基本内容并不难,难的是理解课文的深层意蕴,理解作者创作意图,并因此而引起对那个特殊时代的关注与思考,甚至能对人性的复杂性、对政治与人性的关系有所思考,从而获得深刻的阅读体验。

有老师在教这节课时,设置了一个学习巴金讲真话的教学目的,为此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反思,忏悔,说出自己曾犯的错误。结果学生讲的基本就是自己某个时候如何不爱学习,现在如何后悔的事,态度并不严肃,很多学生甚至发出了笑声,课堂气氛很活跃,却少了反思、忏悔应有的庄重与严肃。我想,老师的这种设计表面看是实现了事先设定的教学、教育目的,但实质上却恐怕收效甚微。

忏悔之义,乃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甚至罪恶,决心改正的一种内心活动,其出发点是良知,其思想行为则是对自己的审视。而良知“位于人性的最底层,始终呵护我们却很少抛头露面……即使在我们做错了事情的情况下,它也不大声呵斥,激烈指责,而是始终为我们预留了一个私人空间,让我们与自己对话”(崔卫平《思想与乡愁》)。与此相关,出于良知的忏悔主要是一种内在行为,带有一定的私密性质,不一定要向外人言或诉诸文字,就像西方宗教中的忏悔,也须是向神父一人倾诉,以求得上帝宽恕,神父不得见到忏悔者的面目,也不得有任何泄露,可见忏悔是一件很严肃很郑重的事。而且,真正的忏悔是触及灵魂的,是直面自我人性的幽暗,是一桩痛苦的事,因而极需勇气与真诚的力量,也需要一定时间去思考与沉淀。所以,像反思、忏悔这样私密的、严肃的事情往往是不应该在课堂这样的公众场合进行的。

巴金的《随想录》最让人感动的是他的真诚,他的自我解剖的勇气,这不是学生通过一节课就能学到并立即予以实行的能力,而是必须经过反复阅读,甚至延伸到对其他作品的阅读,触动内心,引起思考,内化为自省的能力。当堂提问的形式显然容易流于表面,流于敷衍。事实上,两个同学的所谓反省显然是不痛不痒的,轻松的,与心灵没有多大的关系(当然,这也跟他们的阅历尚浅有关)。这样的所谓忏悔可以不需真诚,不需深刻,更不需要勇气。这样的忏悔无助于对课文的理解,更无助于学生的心灵成长。

也许有人会说,一堂课而已,有必要承载那么沉重的内容吗?很有必要。一些课无妨轻松诙谐,但一些课却需要适度的沉重。比如《小狗包弟》或《药》这样的课,因为课文本身承载的本来就是一些与民族、时代相关的深刻主题,它们表现了个人的、民族的灾难,烛照出人性、民族性的幽暗一面,这样的内容,不正需要我们用真诚的心,严肃认真的阅读与思考吗?

读《小狗包弟》,是能引起深刻思考的。正因为很多主观上或客观环境所逼而犯了错的人不能做到真诚的严肃的忏悔,历史的错误才会不断重演,民族的复兴之路才会走得如此艰难。读巴金,读的不仅是文章,而是一颗痛苦而伟大的灵魂。因此,上巴金的课文,写作技巧、热闹的活动等,其实可以淡化,只要抓住文字背后的心灵、人性,读出他的痛、他的真、他的悔、他的高尚,引导学生由阅读而明了做人的道理,明白人性的复杂,明白人与时代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则善莫大焉,如果能让学生对巴金的其他文章,或对其同时代作家文章有了阅读的兴趣,并因此对历史、时代、人性有更深层的思考,则更是功德无量的事了。在学生内心播下善与真的种子,不正是语文的人文目标的实现吗?

语文的人文性不单体现为课文的选择,体现为教学目标的设定,还应该体现为课堂上的人文关怀。教师的教学环节的设置,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应能换位思考,应有平等的位置,决不能居高临下,强人所难,否则,只能使学生消极应付,教学便难以达到实效。这也是我们教师应该仔细考虑的。

这节课,引起我深深地反思: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否一定要即刻实现于课堂之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如何避免形式化、表面化?人性化的教学应该是怎样的?最好的课堂教学可能只是投下一颗石子,却能在学生内心荡起久久的涟漪,甚至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课后,甚至是在以后长长的人生中自己去寻思、去求索,走上求真、求善的灵魂朝圣之路。

责任编辑邱丽

猜你喜欢
包弟巴金良知
海上日出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第11章 良知未泯
巴金在三八线上(外四篇)
在忏悔中呼唤良知
——《小狗包弟》中“良知呼唤”的现象学分析
《小狗包弟》教学设计
巴金《小狗包弟》赏析
小巴金“认错”
良知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