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英歌走进小学形体课堂

2016-05-14 08:02詹海珊
师道·教研 2016年5期
关键词:潮汕队形歌舞

詹海珊

潮汕英歌是广泛流传于潮汕地区的一种融合舞蹈、戏曲、武术于一体的民间广场游艺舞蹈,其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潮汕英歌走进学校形体课堂,让学生在学习英歌的过程中接触、鉴赏、感受、学习、表现潮汕音乐、英歌舞蹈、人物造型等,不仅有利于潮汕文化的传承,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健美水平,促进身体健康。

一、走进身边的艺术,了解、欣赏潮汕英歌舞

英歌舞是一种古老的舞蹈,以前一般是在农村的节庆时日,为了祭祀神灵祈求神灵保佑,才会有英歌舞表演。近年来,随着英歌舞被录入“非遗”名单,地方政府和各界人士大力宣传和保护民间艺术,英歌舞也渐渐走进潮汕民众的生活。在一些以“潮汕文化”为主题的活动中,英歌舞以它独特的形态走进人们的视线,潮汕的孩子们也慢慢地接受并且喜欢上了这种家乡文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可以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学习潮汕英歌也不外如此。因此,在开展潮汕英歌走进形体课堂的初始阶段,我们并不着急告诉学生什么,而是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或上网、或采访、或观演、或实践调查,并把了解到的资料记录到“调查问卷”上,然后,把了解到的“英歌”带到课堂上来与老师同学分享。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与英歌有了亲密的接触,了解到了英歌的趣味生动,学习有了主动性,自然就激发起学习英歌的兴趣。

二、从小学生实际出发,学习传统,推陈出新

传统潮汕英歌表演形式一般分为“前棚”“中棚”“后棚”,演员身着古代武士装扮,脸上涂抹脸谱,手持棒槌进行舞蹈。表演队分左右两队,纵队向前行进,变换出各种各样的舞蹈队形,如双龙出海、金龙穿水、半月莲、八字双金线等;舞者通过敲击短槌,击锤的手法有夹槌、甩槌、撩击槌、上击槌、十字滑槌、斜插槌等;脚下的基本步法有大弓步、小弓步、战马步、金鸡独立、提颠步、蹉跳步、碎步等。

小学形体课堂,面向的是每一个学生,教学目标定位应该是让全体学生在潮汕英歌的学习中了解家乡艺术文化、得到形体的锻炼、塑造和提升,而不是要训练一支专业的英歌舞队。如果照搬以上传统的槌法、舞步和队形等学习方法,暂且不说学生是否能达到这些高难度动作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就很可能会因为动作的高难度产生枯燥乏味,从而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因此,应该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水平,在保持潮汕英歌的基本元素和民族特点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适合小学生实际水平的动作进行教学,让学生们在亲身体验潮汕英歌的乐趣中去感知、领悟、表达和表现。

英歌的短槌是英歌舞的“灵魂”,通过短槌的击打和舞动,能把英歌的豪迈气势表现出来,所以,英歌进入形体课堂,人手一对英歌短槌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针对形体课程的教学目标,有必要对传统英歌做出调整和简化,使之更适合学校形体课堂上的教学,让英歌在保留其基本元素的基础上,更适合面向全体学生,并为学生的形体姿态塑形服务。如槌法的“单槌花”“双槌花”“冲槌”“背槌”“击槌”等;舞步的“踏步”“弓步”“碎步”等;队形的“双龙出海”“两人交换”等,既让孩子们在形体课堂感受、学习到英歌文化,又锻炼了形体,有效地借助潮汕英歌这一载体,达到了训练形体的目标。

三、立足形体课堂,成立学校英歌舞队

由于个性差异,每个学生对于音乐节奏感、动作协调感、对艺术热爱程度等均有不同。于是,在日常的形体课堂上面向全体教授,立足形体课堂,并在此基础上,发掘、培养音乐节奏感强、动作协调性高的学生,成立学校英歌舞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空间。

学校英歌队的训练、编排和表演也应该有别于传统英歌,我们在传统英歌的基础上加入了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趣味性和表演性。在脸谱妆容上,去掉了传统英歌的头饰和挂须,在孩子们本就天真无邪的脸上化上浓眉大眼,增添阳刚之气;或者让学生戴上他们喜爱的卡通人物的脸谱进行表演,增加其趣味性。在动作创作上,保留双手持短槌的形式,在传统的英歌上做了简化、更改或延长,使之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舞台表演。在队形上,选择性地采用了传统英歌的一些队形,也加上了舞蹈表演的一些构图和队形,使舞台画面更加丰富,更加凸显英歌的气势美。同时,在表演过程,学生们相互的合作、队列间的交换配合以及错落有致的图形展示,更彰显学生们通力合作的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在学校现场表演时,我们还让英歌队的小演员们穿插在小观众中做造型,与全场学生互动,台上台下一起欢快地进行英歌舞蹈,愉悦的情绪、默契的团队合作以及磅礴的气势让学生们深有感受和体验,起到很好的现场效果。

责任编辑黄日暖

猜你喜欢
潮汕队形歌舞
潮汕牛肉火锅
队列队形体育教案
莲花池畔歌舞飞扬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歌舞欢庆“三月三”
潮汕:把一碗粥吃成了传奇
歌舞爷爷
一起歌舞吧
潮汕文化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无人机编队机动飞行时的队形保持反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