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中语文科中华文化教学启示

2016-05-14 14:35凤子璇施子南
文学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香港高中语文

凤子璇 施子南

内容摘要:近年大陆中学语文教育尝试进行不同层面的的教学及考评制度改革,希望加强教学效能和学生的语文素质。香港发展“334”教育学制时,其语文教育改革亦有借鉴大陆的《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有见于此,我们不妨互相学习,从语文科学习中华文化范畴来看香港高中语文课程的设计有何值得借鉴之处。

关键词:香港 高中语文 中华文化

一.语文教育的中华文化特性

语文教育是最基础的文化知识教育,语文是人类各种文化中最基本的文化,是文明社会最显著的标志。因此,中学语文教育也仍然是一种基础文化教育,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时刻牢记自己是一个文化教育工作者,在自己肩上担负着向全民普及文化,提高全民文化素养的重大责任。

中学教育仍是基础教育,其基本任务仍是向中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学生掌握的文字词汇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仍旧有限,因此仍要加强语文基本技能训练,使他们更好地掌握语文这一工具。但中学语文教育应是一种泛文化教育。中学语文教材中汇集着人类文化中最基本的知识,诸如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哲学、历史等社会科学,乃至各种自然科学知识。各种文化知识必须以语言文字为媒介,有赖于语言文字来传递。至于汉字,由于其特殊的构造方式和结构特点,它在传递文化知识方面更有着特殊功用,往往一个汉字的形体本身就蕴含着某种文化知识。如“仁”字,《说文解字》解释说:“仁,亲也,从二人。”段玉裁注曰:“人耦(即偶),犹言尔我亲密之词”,表明“仁”的本义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无间。显然,“仁”所揭示的是古代中国社会的道德文化内涵。如果老师在进行字词教学时除了讲清某字某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意义外,再花点功夫从分析文字结构入手,发掘文字潜藏的深层文化内涵,则学生不仅可以受到通常意义上的语文教育,还可借此了解古代文化知识。一个汉字尚能包含如此深邃的文化内容,一篇文章所反映的文化现象就更为完整、更为系统。如黄宗羲的《柳敬亭传》,讲述明末清初的说书人柳敬亭。说书艺术是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读者可以借此了解说书这种民间通俗艺术的大致特点。《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章》讨论的是古代道德文化,说人要有羞恶之心,有了羞恶之心就能舍生取义。贾谊的《过秦论》则是对秦朝二世而亡的历史反思,反映出作者对历史的深刻认识。《苏州园林》则从一个侧面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文化。如此等等,难以尽举。可见,语文教材中的文化知识比比皆是,只要我们带着探索文化的眼光,就随处可见文化现象、文化知识,不至让学生身入文化宝山而两手空空。

二.大陆高中语文课在教与学上的困境

学习语文,理所当然要把学习语言文字知识放在第一位,多识字,多掌握词汇,尽可能地学好语法知识、文体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但是,语文教师不只是语文知识的传播者、语文能力的培养者,还应承担将中华文化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文化发扬光大的责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受到古今中外文化的熏陶,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担当中华文化的继承者。现在的问题是,在语文教学方面,不管是教者,还是学者,往往只能把语文课当作一门的知识课来对待,似乎语文课仅仅只是学习语言文字知识,舍此之外别无其他。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我国现行的中学教育模式基本上还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还处在摸索、实验阶段,教育的指导思想始终重知识,轻素质;重分数,轻能力。教师竭力传授知识,学生拼命接受知识;教师激励学生拿高分,学生则视分数为命根。至于学生的素质、能力如何,教师是不大关心的,学生也漠然视之。只要升学率高,有尽可能多的学生考上重点高中、考上大学,那就皆大欢喜。一位资深中学教师黄军老师指出:“新课程语文高考试题在古诗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方面变化不大。考试题型仍旧是辨别实词的意义的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辨别,固定句式、特殊句式的翻译等,只是个别题目分值略有变化。古诗文阅读的题型过于注重文言语法知识的考查,让学生对经典文本(文言文)望而生畏。更为严重的是,为了应对文言知识的考查,在文言文教学中,课文已被抽成一个个试题、一个个训练的例子,学生学习的重点只是找出其中有多少个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以及多少句特殊句式、固定句式等。学生已很难感受到那原本充盈于原著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也无法体味到蕴含于原著的睿智与幽默,从而使得充满人性之美、最具文学性的语文变成了支离破碎、枯燥乏味的应试训练。”i

因此,现在的中学生知识学了不少,但文化素养却不高,更缺少一种文化精神。他们很少用文化的眼光去看待教科书上的各种知识,去观察、分析、认识周围的世界,更少自觉地去培养自己的文化意识。这就造成学生在文化上的贫血症,好比一个少年巨人躯体虽然高大、魁梧,智力、能力却跟不上,令人感到不协调。因此,现在对于学生来说,文化上的补课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不然,这种知识上的巨人,文化上的侏儒的状况就难以改变。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得应该担负起这一责任,通过教育去培养中学生的文化精神,提高中学生的文化素养,造就新一代文化生力军,为我国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三.香港语文教学的启示

香港新高中《中国语文课程及评估指引》指出:“中国语文教育的学习内容可概括为阅读、写作、聆听、说话、文学、中华文化、品德情意、思维和语文自学九个学习范畴。中国语文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这就方面的学习为主要任务。这些学习范畴,是语文学习的一体多面,彼此相互依存。中国语文的学习,应以读写听说为主导,有机得结合其他学习范畴,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习过程中,各学习范畴的学习,是相连互通,而不是孤立割裂的。要达到各学习范畴的学习目标,必须透过不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掌握有关的学习重点。”ii翻阅香港新高中《中国语文课程及评估指引》有关学习中华文化的说明,大概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第一,教师须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华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往往在学校课堂只能做到蜻蜓点水而已,实在难以广泛、深入地学习。因此,香港语文教育启导学生自学,善用文字、影音、图像等不同媒体学习中华文化。教师在当中的角色则是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文化问题,同时安排各式各样的学习活动做到活学活用,例如辩论、话剧、讲座、文化考察等等。在课内外同时学习语文,学习中华文化,两者结合为体验式学习,以此激发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在自主或合作学习活动中有意识地将所学知识加以应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并体现优秀的中华文化。语文是最生活化的一门学科,与生活的关系极为密切。语文学习绝不仅仅是在学习教材、语言,更是在学习交往、理解文化、积累社会生活经验等。有效的语文学习,不应局限于课堂内,而应充分运用不同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这才能使学生深刻把握学习的重点所在。

第二,学生在语文教育中学习中华文化,不只可以寓文化学习于语文学习,同时也可以与品德情意、思维能力等范畴共同培养。语文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既要掌握相关知识,还必须有所思考、反省,以了解中华文化的优秀面和不足之处,感知、感受、辨别当中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这些既是品德情意的要素,也是中华文化里的佳酿。认识优秀的中华文化,对学生品德情意、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积极的作用,反之亦然。

第三,鼓励学生联系其他学科,如历史、地理等相辅相成地学习中华文化。《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iii在此一点,香港语文教育同样提出,且有相关例子指引。“应多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灵活而有计划地和其他学习领域或学科结合,使教学安排更有组织,让学生融合各科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益,同时避免学习领域之间学习内容不必要的重复,更经济而有效地运用学习时间。”iv例如探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时,可与德育及公民教育、历史、通识教育等课程互相配合,让学生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能应用从其他学科所获得的知识。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处理信息,解决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以提高学习效能。

第四,在语文课程“学、教、评”的实际情况中,如文言文教学就难免倾向注重文言语法知识的学习和考查,但香港课程指引强调三年制高中中国语文课程与评估的设计,须体现课程宗旨、学习目标及学习成果,应与课程紧密配合。对于中华文化范畴则指出注重考查文化素养,强调学以致用,将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和现实生活链接起来,并运用多元化的评估动作进行评估,例如透过持续观察、师生讨论、从不同情境活动中等进行评估,包括以下:

在纸笔考察方面,学生应能表现不同层次的语文能力,如对概念的理解、解难能力和高层次思维能力等,采用开放式题目,让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受,联系个人生活经验及所学评析文学作品、文化篇章的思想内涵、价值观,以评估其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等。

在专题研习方面,让学生根据特定的范围,自拟研究课题,透过个人或小组形式搜集资料进行研习,以书面或口头报告形式汇报成果。学生能在过程中主动获取、消化、运用知识来完成课题。透过评估专题研习,教师能较全面评估学生的语文素养、思维、沟通、协作等能力。例如对于文化范畴的专题研习,可透过学生对文化经典论著的思想内涵、价值观的评析,评估他们的语文能力,同时亦可判断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价值取向等。

在课外活动方面,教师宜配合学校情况,如创校背景、地理环境、社区关系等,因时制宜安排相关的活动,培养学生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学习内容,让学习更有意义。例如有学校以宏扬中华文化和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感情为办学宗旨,每年均会举办全校性的文化考察活动,教师在文化考察活动中,让学生撰写举办活动的建议书、考察报告、报道当地风俗文化等,并对应活动制定合适的评估规则,使学习和评估融为一体。

四.总结

不论翻阅大陆的《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还是香港的《中国语文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不难发现其中中华文化这类字眼的高频率出现次数.语文教育是最基础的文化知识教育,我国语文教育担当的正是最主要的中华文化教育者和传播者。香港语文教育最大的启示在于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必须做到动静相配合,不应受教科书限制,也不应局限于应付纸笔考试上,更需要鼓励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获得。诚然,《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并不是没有提及相关类似的说明,但事实上香港语文教育则能够更重视又较创新地付诸实行。作为一种趋势,未来将无法阻挡我国语文教育继续进行改革。对于中华文化教育,如何更好地将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仍需我们不断地探索和思考。

注 释

i黄军.对新课程高考语文试题导向功能的几点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年第5期.

ii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2007):《中国语文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香港:政府物流服务署,2014年版第10页.

iii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iv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2007):《中国语文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香港:政府物流服务署,2014年版第36页.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香港高中语文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香港ifc商场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