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小企业视角探索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考核模式

2016-05-14 08:33代春雷罗海玲白晶
经济师 2016年5期
关键词:考核模式中小型企业

代春雷 罗海玲 白晶

摘 要:当今的企业发展,更倾向于拥有较多数量具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士,“木桶理论”在企业的应用从讨论企业的短板在哪里,到侧重具有长板优势专业人士的数量。这种经济环境下,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想要成为一名职业人,拥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已经成为其成功踏入职场的“敲门砖”。“以证代考”的考核模式打破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搭乘国家职业技能考核的风帆,推动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技能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 “以证代考”考核模式 会计专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091-02

当今我国经济的发展,积极鼓励创新创业,中小型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较大的比率。据统计在我国中小企业约占企业总量的99%,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生产总值的2/3。这样庞大的企业群体为社会提供了78%的就业岗位。作为高职高专职业技能型院校所培养的学生80%供职于中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所需的会计专业人才无疑应成为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重要方向。本文以中小型企业所需的高职高专会计技能人才为指引,探索高职高专会计技能专业的人才培养考核模式,通过考核促进日常的教学培养,以便于更好地适应中小企业的需要,达到学校培养人才的目的。

一、中小型企业所需的会计专业人才

中小型企业的财务管理核算及企业的财务处理业务都与大型企业或者上市公司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处理的方式和方法都有所不同,所以中小型企业对财务岗位的员工的需求有其自己的特殊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中小型企业财务运行及管理高度统一。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大多是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组织结构相对简单,一般拥有所有者和经营者双重身份,企业的业主同时拥有经营权也拥有控制权,往往导致财务工作成为企业的工具。这种现象在中小型企业普遍存在,这种组织结构也成为中小型企业会计信息不真实的主要制度原因。

2.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与制度不统一。中小型企业的业主对企业的经营比较主观性,按照自己的意愿经营企业,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容易被混乱。扰乱了企业会计工作的正常顺序,使得中小型企业财务工作背离现有的企业准则规范,让从业者感到中小型企业的会计工作和在校学习时所学内容不一,从而让很多刚刚就职的会计人员对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产生怀疑。

在很多中小型企业存在着反向运行的财务核算程序,例如业主确定要缴纳的税费,财务人员依据该数据编制企业财务工作数据,即所谓的“以税定账、以税建账”的现象,暴露出中小型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或是选择性应用企业财务制度的问题。

3.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实务中需要处理“三种密切关系”。

(1)企业与税务部门之间的关系。报税工作是企业财务人员一项非常专业的技能,合理地控制税费,降低企业成本,处理好企业与税务机关的关系,需要企业财务人员有更多的应税方法和处理技巧。

(2)企业与债务人之间的关系。中小型企业一般会与银行、金融机构等产生“官方”的债务关系还会与各种信用机构等产生“半官方”债务关系,以及越来越多出现的民间借贷及私募资金产生的债务关系。

如何处理好各环节的债务关系,又要充分地将现有资金运转起来创造收益,着实是一门比较高深的学问。

(3)企业与内部管理者及利益方之间的关系。中小型企业与国有大中型企业、一般的股份制公司在内部组织结构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小型企业财务处理往往受到企业内部利益方的左右,造成在财务核算上无法公正客观的处理企业经济信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处理较特殊的情况产生。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会计人员在会计信息处理的过程中由于存在特殊性,急需具备三个“素养”。一是要具有多种财务专业技能,能胜任各种财务岗位工作能力的“综合”素养。二是需要财务岗位人员具有“忠诚、公正”的素养。三是财务岗位人员既要可以处理企业与外部相关单位的关系,又要处理企业内部相关利益方的关系,即需要拥有“全能”的素养。

中小型企业的会计人员既需要有规范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也需要有灵活处理企业经济业务的变通性,这样的会计专业技能人才是中小型企业需要的,也正是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需要培养的技能型人才。

二、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针对中小型企业进行人才培养考核模式的改革

中小型企业的会计人员需要有更综合的会计技能。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作为会计人员的培养基地,需要培养学生的全方位职业技能,包括理论技能及实践技能,考试将成为检验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效果的最后一道防线,采用怎样的考核模式成为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育者探索的重要内容。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传统考核模式的弊端:

1.注重书面考试成绩。中小型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是具有较强的理论技能和实践技能,传统的书面考试更为侧重理论技能,对实践技能容易忽视,单一的注重书面理论成绩必定造成厚此薄彼。

2.注重考试分数忽略课程管理。“60分万岁”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对于考试的呼声,很多学生的考试只是“临时抱佛脚”度过的,传统的考核模式只是以最终的考核分数作为该门课程是否通过的评价标准,并没有结合学生平时学习、技能训练的情况进行分析评判。

3.考核范围不能够覆盖企业的要求。传统的考试是由任课教师按照自己的侧重点进行出题,由于试卷题目的数量要求很难覆盖所需要掌握的范围,学生在复习时往往是针对教师平时授课的重点,不能够做到全面复习。

4.传统的考核模式不能在专业上起到激励作用。传统的考试学生更多的是完成课程考核,课程考核通过后,学生很少会因为课程考试合格而报考更高的专业技能考试。

三、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采取“以证代考”考核模式的意义

“以证代考”的考核模式就是指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考取职业技能证书来代替相关课程的期末考试的一种考核模式。会计专业是一门应用技能型专业,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国家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的越来越高,会计专业的职业技能证书比较完善和成熟,会计职业技能证书的考试内容的选择大多都是企业应用比较多,应用较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如果学生能够积极地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考试促进专业技能的学习,一方面可以提升自身的理论、实践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最直接地掌握企业所需的技能,为其毕业工作上岗提供较大的帮助。

1.“以证代考”考核模式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如果采用“以证代考”考核模式作为相关专业课的考核方式,就需要在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时将职业技能证书考试列入到教学计划中,并且教师的授课是依照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范围进行授课。通过国家职业技能证书考试的发展推动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2.“以证代考”考核模式客观公正。会计专业“以证代考”的考试主要是指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我国现阶段的会计职业资格考试,大多采取上机考试,题库范围覆盖面广,题目随机抽取,这样的考试给考生创造了一个公正客观的考试环境,学生的考试成绩都要依靠平时的努力,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促进的作用。

3.“以证代考”考核模式让学生更加注重平时的技能。会计专业的职业技能考试具有一定的难度,想要通过该项考试需要学生具有相应的理论基础及实践技能,这种技能依靠“临时抱佛脚”是很难达到的,需要学生在平时注重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的学习,方可通过考试。

4.“以证代考”考核模式可以激励学生对会计专业技能的学习。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想要从事会计岗位工作,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会计岗位的基本证书,该项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基础会计人员相关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当学生考取改证书后,有很大一部分人想考取更高级别的职业技能证书,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上有更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针对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结合现阶段高职高专教育现状,“以考促改”、“以考促教”、“以考促学”,让学生在校期间掌握最基本的就业上岗技能,达到企业的基本需要,提高并完善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效能,改革相应的考核模式不失为一种促进教学发展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高林等.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梁方正.当前高校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J].会计之友,2007(10):

[3] 于雪莲.会计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加强会计教育与实务界的联系[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1)

(作者单位:广东工商职业学院 广东肇庆 526020)

[第一作者简介:代春雷(1982—),男,汉族,黑龙江人,本科,会计师、经济师,研究方向: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税务会计等方向]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考核模式中小型企业
以仲裁法学为例谈考查课的考核模式改革
以仲裁法学为例谈考查课的考核模式改革
高校《税法》课程考核模式的现状与改革的思考
Strengthening SME’s Participation,Contributing Powerful Development in APEC Economies
论中小型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及分析研究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考核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