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道

2016-05-14 16:32彭敦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理解能力电子白板师生

彭敦运

课有道。

这里所说的“道”,既不是玄学中的“玄而又玄”,让读者一头雾水的“自”和“然”,也不是只顾吸引眼球的教育“萌萌哒”,而是教师在课堂上斩获的高效的基本教学规律。

近年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不断渗透,使今日的课道与昔日课道大为不同。这种不同也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新常态,而新常态又不断孵化新的课道,如此周而复始,推动了课道不断与时俱进、日渐日新。下面是一位新手教师讲授小学拼音的教学片段。

……

电子白板上跟随着音乐首先翻滚上来的是一个绿色的“林”字,画外音清脆地引导学生跟着一起读拼音“lín”。接着,右下角走出来一位卡通古人,他自报家门,“我叫许慎,来自东汉汝南”,接着告诉学生“平土有丛木曰‘林”。

教师为了解释许慎的这句话,利用电子白板呈现了一幅森林画面,并在画外音中详尽地解读什么是“平土”、什么是“丛”、什么是“木”、什么叫“曰”,最后导出“很多树木和竹子生长在一起就形成了‘林”。

最后,在微视频即将结束时,从画面的森林中突然蹦出了一只小松鼠,奶声奶气地叫着:“记住:双‘木为‘林,双‘木为‘林。”当松鼠消失时,一只蝴蝶又飞了出来,憋着一口老腔:“你是不是已经记住了‘林,它可是由两个‘木组成的哟。”

师:“大家懂了吗?”

生:“老师,‘林字中为什么没有竹子呢?”“老师,‘林字中为什么没有松鼠呢?”

“老师,许慎是谁呀?”

年轻教师涨红了脸。

……

上面的教学片段中,为小学生解读“林”字,真的需要这么复杂吗?大量的信息技术融于教学真的一定会有高效的收获吗?课下,这位年轻教师告诉我,她本想用信息技术来营造课堂氛围、强化学生记忆,没想到弄巧成拙……她的脸上堆满了愧疚。这诚恳的自白,引出了总在我心中萦回的那个思考:在信息技术支撑的教学中又出现了哪些新课道?

众所周知,以电子白板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搜集、存储和发布教学资讯,也可以营造出变幻万千的教学场景;不仅可以链接学生身边的生活,还可以催生个性、丰富的师本课程。它既可以大,也可以微;既可以单,也可以杂;既可以浅近,还可以深远……也许是因为它的功能太强大,致使许多教师在使用时乱花迷眼,忘却了它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原则,从而造成了喧宾夺主,甚至丢宾弃主的局面。

那么,在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学里,核心“课道”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应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即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而这种学习是在教师水准之下展开的一场“仰视”互动。什么叫仰视?因为师生两者不在一个层面上对话,师在“上”而生在“下”。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让他们尽可能地理解教师,尽可能地理解教材,这也正是学习的主要矛盾。事实上,不同学生在同一课堂上的收益均不同,甚至学习成绩迥异,这些现象都是由学生的理解能力而决定的。

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发布各种学习资源与信息,但是发布的信息必须紧紧围绕学习主题,否则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反会耗散学生的注意力,事倍功半。例如,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学生的疑问就是由于教师不恰当地应用电子白板,提前发布了与“林”字无关的信息,即“和竹子生长在一起”“我叫许慎”等,而且“松鼠”和“蝴蝶”的问话也是多余的。另外,在学生还没有建立起“林”的造字概念时,一切提前出现的信息,都属于干扰信息。因此,恰当的学习信息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质高”“量适”和“准时”,否则,信息技术就不是在“支撑”教学,而是在“拆台”。

所谓“质高”就是教师传递的信息与学习的主题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教育性,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量适”即信息量不能过大。目前,大部分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常常会向学生推送教材内容以外的学习资料,然而过多的学习资料使学生不知重点、身心疲惫。这就像“主食”之外的“副食”,不能没有,但不能太多。原因很简单,没有会造成部分“营养缺失”,太多又会催生学生的泛化心理,与教学主题相悖。而“准时”就是教师能够科学地掌控呈现补充信息的时机。例如,上面的教学片段中,虚拟人物许慎及“平土有丛木曰‘林”的出场就操之过急,以致造成了学生“积食”。

两个基本点:一是营造学习情境,二是培养教学个性。

为什么首先一定是“营造学习情境”?我们将信息技术走进教学的过程稍作梳理,不难发现,以电子白板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其一切商业功能都是为某个核心服务的。这个核心是什么?答案只能是教学。所以说,信息技术就是为了丰富教学过程,创设教学情境,增加师生互动,加大互动力度,提升互动质量而走进课堂的。如果我们将传统的教学情境指数定为A,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学情境指数定为B,那么B与A之间的差值,就是信息技术挖掘出来的教育潜能,通常它会是一个正值,即B>A。而且教育潜能经过师生互动的消化,会逐步转化为新的教学驱动力,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因此,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展开教学时,若只是将技术作为信息的存储工具和传递手段,则很难丰富教学过程,也必将剥夺师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有意义控制,因为学生是在思考中展开学习并获得增益的,而不是单纯地依赖于技术。

为什么第二个基本点是“培养教学个性”?教育的变革与发展,逐渐肯定了教师在课堂中的引领作用,并指出现代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已成为学生高效学习、师生高效互动、生成高效课堂的瓶颈。而教师要做到这三个“高效”,不仅要聚焦于如何利用人、媒体、环境三者间的联动时空,而且要积极地斩获新常态下的教学增益。教师也只有着眼于专业化发展,着眼于具体课堂的行动研究,才能够生成个性、丰富的课堂或特色的师本课程。

总之,教师的个性、课堂的特色、师生间精彩的互动等都是教育资源,都是培养学生课程情感的营养品,它们就像课堂的“维生素”,虽不具有脂肪、蛋白质和淀粉那样的硬营养,但缺少它们一定会影响学生课程情感的快速生成与健康发育。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厘清了运用信息技术支撑教学的原则,明白了信息技术只能是“支撑”,不能代表“主骨架”,也掌握了信息技术对学生的成长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义。国学大师章太炎曾说,“因政教而成风俗,因风俗而成心理”。信息社会的多元政教早已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当成了人间风俗(如“互联网+”),当这种“风俗”不断向教育扩散、不断向课堂渗透时,其必然会形成师生与时俱进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心理。

那么,这些镶嵌在信息时代的课堂,是否显化了这种信息心理指导下的新课道?

猜你喜欢
理解能力电子白板师生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三部曲”
浅谈如何运用阅读技巧与策略提高小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浅析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认知风格与大班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关系研究
阅读理解差,美国损失大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神奇的“豆腐”
新标准出炉,促进交互式电子白板为教学服务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