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观点,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数学的天空中飞翔

2016-05-14 17:18周金柱
关键词:教与学理念自主学习

周金柱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笔者主要从五个方面阐述新课改中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方式、方法以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教与学;自主学习;新课改;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5-043-2

一、转变教学观念,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我们常说,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观念主载命运。既然观念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那么教育观念的转变就足以改变一位教师的命运,从而影响这位教师所教学生的一生。

在一次市级高中教学研讨会上,一位专家介绍了自己的“一堂课只讲授22.5分钟以内”的观点,一位老教师在会上提出这样的质疑:“请问,我每节课45分钟拼命地讲,都无法教完高中数学的教学课程,不知你是怎样用两年这么少的时间教完的?”这位专家回答说:“这位老师所提的是如何‘教完它,而我所说的是如何教学生‘学完它。”虽然这里的‘教与‘学仅一字之差,却能从中折射出两位老师不同的教育观念。

我认为,中国教师是世界上最自信的教师,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教出来的,也都相信教材是用来‘教的,而不是教学生学会使用教材,学会自学教材的。有一位中学数学教师在上课时,发现有位学生没有听讲却在看书,老师就问这位学生“你为什么上课不听老师讲呢?”该学生答道:“我听不懂,想看看书。”老师非常气愤地指责道:“你听都听不懂还想看懂?”然后向讲台方向走了几步回过头来补了一句:“简直不可思议。”是的,在这位老师的心中,书只有通过老师教学生才会懂,学生自己如果能够看懂,那就是不可思议的事。

其实,这些观念也代表了我们大多数老师的观念,如果我们不改变这些旧观念,戕害了自己,也害了学生。所以,我们作为一线的老师,要及时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积极实践,不断修正教学行为

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教师一直被认为是知识的传授者,“传道、授业、解惑”被认为是教师的天职。但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应该充当的是参与、促进和指导的角色。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的书橱,而是教他如何去思维,教他学习如何像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去组织属于他自己的知识。因此,求知是自主性的活动历程。同时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仅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而且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课程一直是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教参、统一标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忠实地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的“教书匠”,这使得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影响了创造力的发挥。新课程鼓励教师搞科研、搞创新,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又是课程的研究者。

三、培养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新课程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这里的“自主”,是指自觉地、主动地、独立地学习。新课程倡导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

如何培养学生兴趣,从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我们可以: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表现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更能促进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动用有关数学经验去思想、去解决问题。我们还可以:多做数学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很少让学生动手,实践。实践证明,若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实践,数学上的很多问题还是能够得到很好解决的。特别是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普遍反映: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亲自动手才能学得会。

我们知道,现代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自主、合作、探究”将成为世界性的学习主要方式。如果我们的学校教育还停留在“教师讲授、学生记忆”为特征的教学方法上,那么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将越来越低下,科技竞争力与综合国力就不言而喻。

在未来社会里,一个人的自学新知、获取新技能的能力将是决定个人命运的基本素质。难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自学”称之为“21世纪的生存概念”,也就是说一个人会不会自学,就决定了他能否在21世纪生存。这里的“合作”,是指通过与同学、老师的共同合作质疑解疑,来共同解决旧问题、产生新问题。只有在学校里养成与人合作的意识,才能在社会上获得与他人合作、和睦共处的能力;这里的“探究”,是指把学习的过程更多地演绎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注重形成过程,突出激励机制

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体验。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就应该充分地考虑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开展探究性学习和研究作为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一条线。同时要不断的鼓励学生、激励学生,使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师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着眼,使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的潜能,要将评价重点由终结性转向过程性与形成性,引导学生不仅求“知”,更要求“德”,不但“学好”,更要“好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教师要以自己独具的眼力和襟怀来悦纳学习个体之间的多样性与差异性,要以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点燃激情,放飞生命的灵思和才情。

五、存在的一些问题

1.关于初高中教材内容的衔接问题。

现行初中教材中,对于一些常用的知识和方法有许多遗留的内容,如韦达定理、分母有理化、十字相乘法以及三角形四心问题等,而这些内容是我们在高中阶段必须用到的知识点。对于这些内容应如何处理?应该安排何时补充这些内容比较合适?是放在所有新课之前单独讲授还是在讲授有关内容时穿插进来?这些都是在高一教学中不可避免会碰到的问题。

2.关于新教材该如何把握难度的问题。

新课标实施不久,对新教材的了解和把握还有所欠缺,课程内容要求高,难点集中,习题配置较少;信息技术要求太高,师生负担较重。加上对应的参考资料比较缺乏,现存的资料对教材难度的把握不甚明确,如新旧教材中对于函数定义域和值域这块内容的要求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和考试中对难度的确定不易把握。

总之,我们的数学教学应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为需求,使每个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运算求解、推理论证、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到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方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参考文献]

[1]洪秀满.当前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和思考.教学月刊,2007(01).

[2]渠东剑.实验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断想.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01).

猜你喜欢
教与学理念自主学习
楷书的教与学
AR技术支持下部编版教材的教与学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物理建模在教与学实践中的应用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用心处事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