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三力”,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2016-05-14 05:03包颖婷
关键词:三力吸引力想象力

包颖婷

摘要:让语文课堂更精彩,关键是让我们的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为此,需要我们努力挖掘课堂“吸引力”,激发学习兴趣;捕捉课堂“情感力”,引起学生共鸣;给课堂注入“想象力”,启发学生思维。

关键词:语文课堂;吸引力;情感力;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5-048-1

一、挖掘课堂“吸引力”,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阅读教学中,说明文的教学常被认为内容枯燥,形式单调,缺乏情趣。在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时,我尝试先让学生分成小组,成立“科学实验室”,研究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随后开展知识竞赛,看哪个小组找到的原因最多,最准确;同时进行说明方法抢答,这样提高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整个课堂活动气氛活跃,学生激情很高,当回答得到肯定后,学生也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同时,本课的教学目标也实现了。通过此次实践,我发现,诸如此类说明文,皆可以采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课堂上轻松活泼,既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了学生,而且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语文课堂上也应该全方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活动,创设丰富的课堂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运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契诃夫的《变色龙》时,我请学生上台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了小说中主要人物奥楚蔑洛夫的六次“变色”,并让不同学生来表演,由其他学生就几位同学的表演进行点评,看哪一位更好地表现了奥楚蔑洛夫阿谀奉承和见风使舵的性格,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快乐地掌握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和奥楚蔑洛夫变色的本质。

要让语文课堂更精彩,需要挖掘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这就要求灵活多变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用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由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各种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二、捕捉课堂“情感力”,引起学生共鸣

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智力因素的参与有关,还跟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有关。心理学家认为:“非智力因素是指人的智力因素之外的那些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产生影响的个性心理的因素,如兴趣、情感、意志、习惯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对心理过程有着起动、导向、维持与强化作用。其中,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据重要地位。课堂教学中师生的默契配合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有了情感因素的参与,才能在课堂上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才会积极调动主观能动性全身心投入课堂;反之,学生对学习内容缺乏情感上的共鸣,没有参与的激情,整个课堂就会如一潭死水,学生时刻处于被动的地位,其学习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语文教学更要求教师要将情感投入到课文的备课中,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课文的字字句句,注意捕捉课堂的“情感力”,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从而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在教学《背影》时,读到父亲无微不至的爱,读到“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时,我也不禁泪湿眼角,但是,如何将这一种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呢?学生未必能如我一样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我尝试在课堂上设置情境,让学生先说自己的父亲是怎样爱自己的,平时自己的父亲都为自己做了哪些事情,学生们不假思索,纷纷举手发言。在引起学生对父爱的共鸣之后,我让学生想象,假如失去了父爱,自己的感受如何。学生在酝酿情感时,播放课文配乐朗诵录音,创设气氛。失去父爱的感受当然是痛苦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带学生走进课文,并且提出思考的要求。通过课堂“情感力”的捕捉,触动学生的内心,在感受的过程中,对于本文流露的淡淡的哀伤,以及“我”对父爱的理解,还有父亲无微不至的爱,学生应该是能够在心灵深处体会到的。在教师入情入境的引导下,拨动了学生感情上的心弦,使得学生们情感与老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我想,通过教师倾注情感,捕捉情感,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要让语文课堂更精彩,需要教师倾注情感,捕捉学生心灵深处的感受,引起学生共鸣,把情感作为驱动力,从而促成学生主动探求知识。

三、给课堂注入“想象力”,启发学生思维

新课改向语文老师提出新的要求,要充分借助音乐、图片、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直观可感的科技手段,从而给学生提供更丰富、更全面的表象,使学生获得准确的知识内容、更丰富的感官体验、更真实的学习情境。比如可以在课堂上播放课文朗诵的录音,或为师生朗诵配乐等,让静止的文字变成活的生命,启发学生想象,给学生留下一片想象的天空。不仅是音乐,图像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在教授《阿里山纪行》一文时,我先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赏析词句领略了文字中“风光美如画”的阿里山,在赏析到“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这类叠词在描写景物时的作用,我借助图片和视频短片,让学生感受到正是词语的恰当使用,才使描写更加形象逼真。诸如此类的科技手段的加入,使学生的感官体验更丰富,积累更多的表象素材,自然能够更深入地想象阿里山的美。学生受图像的启发,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想象,形成的表象储存越丰富,想象也就越顺利、越准确,想象力也就越发展。借助多媒体给课堂注入“想象力”,较之空洞的赏析,效果不言而喻。

还可通过续写,扩写,改写等语言训练激发学生“想象力”。比如《孔乙己》的结尾“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鲁迅先生没有明确写孔乙己死了,但是在那样的社会中,孔乙己的死是必然的,如何让学生体会这种无奈的必然呢?我让学生改写结尾,试着给孔乙己安排一个明确的结局。通过想象,不少学生刻画了孔乙己穿着长衫风光的情景。但通过与原作的对比,学生也发现,原作更能揭露旧社会的世态炎凉。这样的再造想象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了主旨,在精彩的想象中,更深入地走进了课文,更好地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要让语文课堂更精彩,需要给课堂注入“想象力”,让学生全方位地获得更准确的知识内容、更丰富的感官体验,从而唤起学生多方面的感知,启发学生的思维。

猜你喜欢
三力吸引力想象力
加强政治机关建设,提高“政治三力”
吸引力1
吸引力2
想象力
跟踪导练(三)4
用力的合成和分解方法求解三力作用下物体平衡问题
物体三力平衡条件的推论及应用
三力交汇原理的应用
6月,尽情发挥你的想象力
知识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