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经典故事:《西游记》的改编与海外传播

2016-05-14 10:35万婧
对外传播 2016年5期
关键词:孙悟空西游记中华文化

万婧

2015年7月上映的国产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打破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保持的纪录,成为中国市场最卖座的动画电影。该片取材自中国经典文学作品《西游记》,在原著基础上加入新鲜元素,观众透过熟悉的人物和情节感受陌生的惊喜。《西游记》还是国外改编和传播最多的中国古代名著之一,“Monkey King”有很高知名度。日本曾四次将《西游记》改编为连续剧,其中1978年版被英国广播公司(BBC)改编为英文版在英国和澳大利亚播放,① 2006年富士电视台版创下每集20%以上的收视率纪录。2007年中英法德共同制作、华裔导演陈士争执导的现代歌剧《猴——西游记》在伦敦皇家歌剧院和曼彻斯特国际艺术节上演;②2008年BBC推出取材《西游记》的两分钟北京奥运宣传动画片《东游记》。

以《西游记》为代表的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描绘古代中国环境和生活方式,凝聚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美德,体现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启迪和贡献。对经典作品进行改编和海外传播,以现代方式将中国古代故事讲给世界听,是新媒介时代对外传播的重要环节。本文聚焦《西游记》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分析其改编的文化优势和不利因素,提出对策建议,助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创新。

一、《西游记》体现的中华文化特征

首先,体现中华文化的“天下观”。《西游记》的故事来源于《大唐西域记》,记述玄奘亲历的110国和得闻的28国的国名、地理、幅员、文字、礼仪等情况,③《西游记》中玄奘以东土大唐为起点,与四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游历多国,体验各种文化,最终到达天竺。

正如赵汀阳在“天下体系”理论中所述,中国的思想方式是“大度”的,④东方包容的思维与非排他性本质使中国人自然地接受多样文化并与其和平共处。唐僧师徒的经历千奇百怪,遭遇强烈文化震荡,却从未流露大唐优越于他者之意。这种海纳百川的气度是由思考方式决定的:与西方将“国家”作为思考问题的基本单位不同,中国以“世界”为基本单位,不设文化边界,即老子谓“以天下观天下”。孙悟空一个跟头就是“十万八千里”,这样的“远距离选手”只能诞生在以天下为出发点的古代中国,超验体系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文化的包容博大,不视任何文化为异端,四海一家、无出其外。⑤没有“内外”之别,只有“远近”之分,从根本上超越民族国家界限,打破文化空间隔阂,避免狭隘的文化绝对主义。唐朝皇帝支持玄奘前往他国寻求真经,这种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的心态是中华文化天下观的体现。

其次,体现中华文化的“无限时间观”。中国历史上“古往今来曰宙”、庄子“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等表达,均没有规定时间的终始,潜含了时间无限的观念。⑥《西游记》情节动辄跨越千百年,孙悟空被压五指山下大约六百年,“天上一日,人间一年”之说反映了古人的时间无限观。超越清晰的历史阶段而达到无限的时间观念和跨越具体的国家界限延伸至天下的空间观念,使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通达性。

最后,体现中华文化的和谐思想。《西游记》中师徒情谊、师兄弟情和与萍水相逢的异乡人之间纯朴的情感源自中华文化的和谐本质。中国的“和”文化,讲求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时承认差别、求同存异。张岂之说中华文化的“会通”之学不排斥域外思想文化,力求了解它,吸收其长处,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典型例证就是佛教在中国的传播。⑦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还可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西游记》中人与动物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山神、土地、雷公电母等角色设置显示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花果山、水帘洞、流沙河等环境显示人对自然的态度是与其共处共存,融为一体。

二、《西游记》改编的优势和阻碍

《西游记》中的人物分为正义和邪恶两派,清晰的二元对立让观众爱憎分明。原著对主要人物有一些描述,但除玄奘外大多是作者想象,其形象是非确定和非封闭的,为改编创造了大量空间。每个国家都有和尚与动物,创造的形象可能大相径庭。如孙悟空“毛脸雷公嘴”,可具体有多少毛、什么样的嘴是“雷公嘴”,就没法量化了。通常中国版是一只黄毛的人形猴样的“美猴王”,海外版是一只棕毛的猴形猴样的“真猴子”。孙悟空是各版本的主角,典型代表如歌剧《猴——西游记》。他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既是东方侠义精神的化身,又如同好莱坞大片的英雄。在个人主义文化主导的西方,个人英雄主义在神通广大的“大师兄”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Monkey King”成为偶像并不意外。

《西游记》主题简单却情节曲折,故事很有吸引力。唐僧独自启程,与徒弟巧遇,经过误会、矛盾、打斗、和解,组成一支共同前行的队伍,历经奇幻巧妙之事,这正是西方推崇的将生命视作一段旅行的“在路上”生活方式。根据霍夫斯泰德提出划分的文化差异维度,西方文化的不确定性规避程度低,对未知世界的恐慌感知弱,成员热爱自由和刺激,厌恶稳定和一成不变。《西游记》的人物处于不稳定状态,旅行充满风险、挑战和不确定,是一场勇敢的冒险。师徒为求真经历经磨难最终成功,追求真理、勇敢、智慧、坚强、善良,最终成佛回到大唐,完满的结局符合好莱坞模式的大团圆特征。

西方人对中国功夫的喜爱是《西游记》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西方文化产品常见功夫元素,如迪斯尼动画片《功夫熊猫》和《花木兰》,在中国功夫的包装下传递美国价值观。《西游记》的打斗和法术情节增加了功夫的表演性。《大圣归来》在戛纳电影节被一致赞许“打得好看”,片方也表示塑造大圣时吸取了李小龙、袁和平等前辈的动作精髓,但比传统武侠更飞扬,更有想象力,所以比李小龙更好看。⑧“功夫”是表达中国声音的一张有效名片。借助功夫情结推陈出新,讲好有趣的中国故事,不失为有效办法。

另一方面,《西游记》的改编受到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影响。如西方文化长期强调对女性的尊重和关爱,“女士优先”成为共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被认为是不尊重女性的表现。东方人的理解则是白骨精本质是“妖”,是邪恶的化身,当然要除害。有的海外版还设计孙悟空与白骨精恋爱的情节,违背佛门清规,背离师徒虔心向佛的精神。BBC版宣传片《东游记》的八戒则啃着鸡腿出场,不仅与原著剧情有出入,还与“佛门八戒”的第三戒“戒荤”理念冲突。⑨

再有,西方国家对《西游记》的认知和印象很大一部分来自日本的创作。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就制作播出了《西游记》,并传播至英国和澳大利亚。改编版日剧的唐僧由女性扮演,孙悟空一点没有“猴样”,猪八戒除了长着一对大耳朵外与普通人无异,沙和尚变成了日本河童,白龙马则根本没出现。先入为主的日剧让西方观众形成第一印象,加上中日有一些共同文化现象,他们更分不清《西游记》到底是哪个国家的了。BBC版《东游记》明显受到日剧影响,出现八戒啃鸡腿的原因之一就是日本人为改变中国传统的大乘佛教采取的系列措施,其中包含僧侣可以吃肉。⑩沙僧的河童形象也是因为原著中沙僧住在“流沙河”,日本人误译为流动着沙子的河流,于是将日本古代传说中河里住着的妖怪“河童”安在沙僧身上了。11

三、《西游记》改编与海外传播的对策建议

首先,对改编持开放态度。改编给传统作品注入新的活力,它是一个引进、吸收、理解、重现的过程,“往往不是为了再现外国的生活场景,传达原作者的意图,而是为了向本土观众讲述一个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故事……改编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自身文化中的问题”。12我们改编外国作品也对人物、情节、场景等元素进行增减、修改和调整,使其更适应中国观众的欣赏审美习惯。譬如几百年来,莎士比亚的作品在全球改编上演,多国在莎士比亚环球剧场演绎莎翁名作,2015年中国表演了京剧版的《奥赛罗》。莎翁戏剧的长久生命力也恰恰在于改编之中。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眼中也有一千个孙悟空。对待经典作品的改编应有更包容的胸怀。

其次,融合人类普遍情感与中国文化元素。《西游记》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理念,师徒不畏艰险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惩恶扬善的态度,是不同文化群体所共同推崇的普世价值观和人类普遍情感,很容易唤起共鸣。如观众评价《大圣归来》所弘扬的“凭爱和勇敢找回梦想和初心”的价值观具有世界性,全世界的大人和孩子都可以看懂。13季羡林先生说他应邀重新注释和翻译《大唐西域记》时激动得睡不着,因为玄奘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是他心中的偶像。14东方思想的无限魅力吸引和成就了玄奘孤身求法,表现出坚忍不拔的精神;中华文化的独特智慧启发吴承恩完成一部伟大作品,并受到中国民间猴戏的启迪。《西游记》是跨文化经典作品,融合多元文化和多种宗教,师徒求经途中不断吸取他国文化和输出中国文化。玄奘出生在大唐,《西游记》诞生在中国,改编也要加强中国元素,不能让西方观众弄不清《西游记》是哪个国家的,不能让他们误解是“两个和尚带一只猴、一头猪去西方旅游”。

《西游记》的海外传播已形成一定的平台和基础,当前重点是以灵活方式进行海外传播创新,于无形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除了调动西方受众的功夫情结等,还可以抓住一些特殊时机进行宣传。比如西方国家对中国农历新年很熟悉,每年春节前后都会有一些庆祝活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以属相为主题加强文化输出。2016年是农历猴年,1982版电视剧《西游记》孙悟空的扮演者、出生于“猴王世家”的六小龄童将推出3D版电影《西游记》。他介绍这版将根据角色特征邀请世界各国演员参与,如佛祖的扮演者可能是印度人,同时放大和突出中国文化特征,相信中华文化的魅力将吸引世界观众。

结语

将以《西游记》为代表的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引荐至海外,将其承载的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传播至世界,是一段艰难的西行之路。我们应传承玄奘坚忍不拔的精神,学习孙悟空灵活应对困难的办法,把中国经典故事讲给世界听众,将中华文化神韵传向五洲四海。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创新研究”,项目编号: 14ZDA056)

「注释」

①刘君:《文化寄生:一种跨文化传播的变异范式——<西游记>跨境传播的视觉重构与异域想象》,《东南学术》2010 年第6 期。

②中国文化网:中国歌剧《西游记》,http://www.chinaculture.org/gb/cn_ zgwh/2007-07/05/content_101528.htm,上网时间:2015年7月31日。

③好搜百科:《大唐西域记》,http://baike.haosou.com/doc/5736109-5948854. html,上网时间:2015年7月25日。

④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0页。

⑤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1-36页。

⑥关煜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时间观念》,《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⑦张岂之:《中国传统“会通”之学与世界文化多样性》,《世界文明对话日——来自中国的声音》,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组委会秘书处编,五洲传播出版社2010年版,第65页。

⑧腾讯网:《大圣归来》戛纳创中国动画片海外销售记录,http://ent.qq.com/ a/20150522/023054.htm,上网时间:2015年7月31日。

⑨刘君:《文化寄生:一种跨文化传播的变异范式——<西游记>跨境传播的视觉重构与异域想象》,《东南学术》2010 年第6 期。

⑩刘君:《文化寄生:一种跨文化传播的变异范式——<西游记>跨境传播的视觉重构与异域想象》,《东南学术》2010 年第6 期。

11齐学东:《<西游记>动画传播的美学思考》,《求是学刊》2013年第5期。

12何成洲:《跨文化戏剧改编的东方视角——莎士比亚、易卜生和奥尼尔在当代中国》,何成洲主编:《全球化与跨文化戏剧》,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2页。

13腾讯网:《大圣归来》戛纳创中国动画片海外销售记录,http://ent.qq.com/ a/20150522/023054.htm,上网时间:2015年7月31日。

14王岳川:《文化输出:王岳川访谈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5页。

猜你喜欢
孙悟空西游记中华文化
孙悟空脸谱
我的妈妈是“孙悟空”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雷伊大战孙悟空
酱爆西游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