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义工蔺文清

2016-05-14 12:08静一
新天地 2016年5期
关键词:布袋人生传统

静一

时常拎个布袋

里面装的都是传统文化

在天水市马跑泉镇市场边有个农民工服务站,每天都有许多的进城务工人员在此寻找工作。打工者的身影像走马灯一样来了又走,然而一位经常出现在农民工队伍中的古稀老者,却为大家所熟知。

一双布鞋,一身布衣,一个布袋,和一辆从不上锁的老旧自行车,这个老人一出现,打工者就笑了。因为他不仅满面慈容,还有一肚子的故事。他不仅会语重心长地给大家讲做人做事的道理,还不时会从随身携带的布袋里拿出好书赠送给他们,启发他们工余时间腾出空来读一读。泥瓦工小支手捧一本《弟子规》说,这是他几年前在这里找活时有幸从老人手上得到的,他如获至宝,一有空就会翻阅、思考、对照,自己感觉现在做人做事都有很大进步,在家里家外也越来越受尊重和欢迎了。小支口中念念不忘的这个老人就是天水市的民间书法家蔺文清。

蔺文清出生于古风浓郁的天水秦安,此地既是诗仙李白的祖籍,也是诗圣杜甫客居过的地方。他自幼饱读诗书,18岁当兵去了新疆,为了照顾老家的妻儿,他选择到甘肃省地勘院做一个地质工作者。

因为常年野外工作,他把大自然当作亲人,工作之余,徜徉山间林下,放怀明月清风。他想到在社会的变革中,在城市化进程中,许多传统文化在随社会的发展而改变,有的已经被时代进程淘汰,有的则濒临绝境。他认为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传承这些传统文化。

他随身提着的布袋里,除了他随时写写画画的日记本之外,都是各种传统文化书籍,有他自己看过的,有他从旧书市场收集的,他拿来干什么呢?原来,他经常利用做义工的机会,把他筛选过的好书拿来与众人分享。

有人怀疑这样做到底能起多大的作用,蔺文清对此所持的态度是:许多年轻的打工者一辈子可能都没机会接触到优秀的传统文化,我送给他们的书,他们哪怕只是读了其中的一页或是一个故事,也许他们的智慧就会开启,人生就此发生改变,而因为文化改变了人生的他们势必影响到更多与他们生命相关联的人。蔺文清对“文化”二字的解读是:文而化之。前者强调学习和思考,后者重在行动与创造。他的人生特别是退休后的生活便是“文而化之”的生动写照。有布袋为证。

逢人就讲故事

一个故事启发一颗心灵

蔺文清爱讲故事,给传统教育学校的学生讲,给他的邻居讲,给每一个跟他有接触的人讲。他大多讲儒释道的经典思想,教年轻人要孝老爱亲,劝老年人要健康乐活,他给做生意的老板们讲诚信,给做员工的讲感恩,鼓励陷入人生困境的人要自强自立。他的故事往往信手拈来,深入浅出,妙趣横生,听过的人往往都要回味反思良久,不少人因他的劝导而改变了人生。

有一次,碰到一个蹲在街头卖麻籽(当地特产,像瓜子一样炒了吃)的小贩,见他和顾客讨价还价时态度很恶劣,以致于生意没做成,还弄得两厢不快。蔺文清就走过去,蹲在小贩的对面,和颜悦色地和其唠起家常。说谁都喜欢麻籽笑口常开且籽粒饱满,这样才好嗑,吃着也香。这麻籽有张口,人也有张口,都是同理,人们在交流对话的时候,何尝不是希望对方一张笑口,言谈令人心生欢喜呢?恶口相向比一个不好嗑又空瘪的麻子还要令人生厌,于人于已都没有任何好处……小贩在蔺文清的话语中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表示以后一定会将心比心,让自己的言行举止给他人增添欢喜。

蔺文清在广东中山大学图书馆所属分馆值班时,碰到一位因遭受严重打击而对人生失去信心的女士,蔺文清就跟她讲镜子的故事。告诉她,你现在遇到的一切,其实就像你的一面镜子,你所看到和感受到的一切,都是你自己过去所做一切的显现,镜子里照见的不是外面的世界,也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所以,要为人生止损,要改变命运,必须得先从镜子里观照自己,找到自身的问题,才能找到自心的出路。并教授其具体方法:内观以致心平气和,静观以致去伪存真,达观以致气度恢宏,乐观以致心旷神怡。蔺文清一席话,令这位女士茅塞顿开,云消雾散,忙不跌地连声致谢,她感谢命运通过挫折和打击来令其觉醒,更感谢蔺文清让她明白了人生的真谛,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慷慨赠墨宝

一笔一画写的都是人生

退休后,天天书窗对菊、赋诗写字的蔺文清,一次偶然机缘为几家杂志社做补白工作,他的书法也因此得以传播,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青睐和收藏。每天跟着太阳一起晨练半小时,早餐后稍事休息便开始提笔写字,写沧桑,写诗意,写洒脱,写不羁,写烟云岁月,写日月往返……往往一写就是一上午。在北京、广东、香港、天水,甚至国外,许多企事业单位、学校、杂志,以及普通人家,都悬挂或张贴着蔺文清的墨宝。

对于喜爱和需要他书法作品的人,他总是不计回报,有求必应,而且凡答应别人所求的事,总是即刻就办,从不拖延,用自己微薄的退休金买来笔墨纸砚,针对不同人的特点和需求题写诗句,再精心包装好并亲自上邮局寄出。

认识蔺文清的朋友总是能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这就是蔺文清根据其一家人姓名特点而赋诗并撰写的书法,其文似家训,既是励志,又是祝福,令人爱不释手。

然而,有谁知道,他那些供不应求的墨宝大多是在一间不足6平方米的小书房、一个从垃圾堆捡回来的案板上挥洒写就的。走进蔺文清的家,给人的感觉是清贫而高贵。客厅简陋的家具,阳台绿意盎然的松竹,小小书房里的书香墨香,无不彰显着蔺文清超然物外、空灵自在的生活意趣。蔺文清还时常回到老家的山上,小楼听雨、竹影相随,在恬淡而繁盛的精神家园里徜徉。也因为这种淡然与超脱的性格,朋友常以“山外山人”、“了一闲人”、“水天青”等雅号尊称之。

蔺文清的晚年生活可以用“补白”一词来形容,对一份报纸而言,在篇幅上,一两则“补白”实在无足挂齿,然而并不影响它散发和释放巨大的魅力;对一个人的人生而言,一两个义举之类的“补白”也很短暂,然而依然无法阻挡快乐的降临。人生的“补白”是另一种乐趣,用寥寥数语也能触动人心,拨动心弦,这也是一流的做法和一流的情怀。

(责编:刘美桢)

猜你喜欢
布袋人生传统
布袋和尚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人生中的某一天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沙布袋
站不起来的布袋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