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苦再穷也不让儿子“留守”

2016-05-14 22:40王烨捷周凯
妇女之友 2016年5期
关键词:留守哈佛大学毕业典礼

王烨捷 周凯

内地首位哈佛毕业演讲代表

一名在湖南农村长大、上大学才第一次进城的中国小伙儿,5月26日,将站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讲台上,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这是哈佛大学给予毕业生的最高荣誉。

哈佛校方确认,该校生物系博士毕业生何江是第一位享此殊荣的中国内地学生。

1988年,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南田坪乡停钟村的一户农民家中,何江呱呱坠地。与村里其他农户明显不同的是,虽然家里经济条件一般,但何江的父母却有个坚定的信念——不能为了打工挣钱,而让儿子成为“留守儿童”。

几年过去了,外出打工挣钱的人家,又是砌砖瓦房子,又是给孩子带礼物;但是何江的家,仍是一个土坯房子。何江印象最深的,是睡前故事。无论白天农活儿干得多累、多苦,何江的父亲都会在睡前给两个儿子讲故事。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是一个主题——好好学习。

何江上大学后,有一次问起父亲,哪里找来那么多睡前故事,父亲告诉他,很多故事都是自己瞎编的,目的只是想告诉孩子,只有读书才能有好的出路。

除了给儿子讲睡前故事,何江的父亲还严格要求两个孩子的学习。放学后,何家的两个儿子通常是被关在屋里“自习”,而这个时候,大多数农村男孩都在田间地头玩耍。

“那时觉得爸爸很‘霸蛮。但现在想想,这是农村环境下的最佳选择。”何江后来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又去哈佛大学硕博连读,而他的弟弟则成了电子科技大学的硕士毕业生。

文化不高的母亲懂得鼓励孩子

支撑两个男孩保持学习兴趣的,是那个“文化水平不如爸爸”的母亲。在何江眼中,母亲是个温和派。父亲批评孩子学习不好时,母亲总会在一阵狂风暴雨后笑呵呵地跑过来,送上“和风细雨”。

湖南农村的妇女,在农闲时通常喜欢聚集在一起唠家常,但何江的母亲更喜欢陪着两个儿子一起学习。在母亲那里,两个儿子总能找到自信。

因为不识字,她总是要求两个儿子把课本里的故事念给自己听,遇到听不懂的地方,她还会跟两个儿子讨论。何江记得,自己和弟弟都喜欢给母亲“上课”。母亲的循循善诱与何江如今正在接触的美国文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何江说,美国有一种“鼓励文化”,无论是诺贝尔奖得主,还是那些名字被印在教科书上的“牛人”,都会习惯性地给予学生鼓励。他们会在跟你一起啃汉堡、喝咖啡、泡酒吧时,时不时地鼓励你一番,让你觉得“前途不错”。

哈佛毕业典礼的演讲,每年只有极少数的中国学生敢于申请。何江想要发言,目的是让美国的大学生听听来自中国的声音。但他此前并不敢报名,“教授告诉我,你只要觉得可以,就去试试,没什么好丢脸的”。

学习没有捷径

申请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演讲,对一个英语是母语的学生来说,都有极大的难度,更何况何江从小在湖南农村长大,初中才开始接触英语,操着一口“农村英语”上了县城高中。何江自认为自己有些“一根筋”。这一点,或许遗传自父亲——从来不懂得走捷径,家里的田地里,除了水稻,再也没有种过其他品种的农作物。

何江说:“现在乡村逐渐流行读书无用论,认为寒门很难再出贵子。这样的观点让我觉得挺无奈的。教育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轨迹,能够把一个人从一个世界带到另一个不同的世界。我希望我的成长经历,能给那些还在路上的农村学生一点鼓励,让他们看到坚持的希望。”

猜你喜欢
留守哈佛大学毕业典礼
哈佛大学46%是富二代,但决定上限的不是出身
学校举行2021年毕业典礼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伴随成长 毕业典礼
农民工法律问题的研究
情暖“留守” 追梦同行
在城市“留守”的孩子
看一眼凌晨4点的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
上好毕业典礼这最后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