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与对策探析

2016-05-14 00:13何超王维静洪玫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对策探析政治认同大学生

何超 王维静 洪玫

摘要 政治认同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政治认同培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了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寻求解决的对策,对于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指引,从而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政治理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认同;对策探析

政治认同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把人们组织在一起的重要凝聚力量。任何一个政治组织得到了成员广泛的认同,才能获得充沛的生命力并能长期存在下去;一个人只有在产生认同感的基础上,才能对一个政治组织或一种政治信念表现出最大的热忱和忠诚。

1 政治认同的概念

“认同”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最初由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认同“是一个心理的过程,是个人向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规范与面貌去模仿、内化并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的过程”。《心理学大辞典》(张春兴)把认同的定义解释为“一个人将其他个人或群体的行为方式、态度观念、价值标准等,经由模仿、内化,而使其本人与他人或群体趋于一致的心理历程”。而政治认同的概念,最先是由美国政治学家威尔特·罗森保姆提出的,他认为“政治认同是指一个人感觉他属于什么政治单位(国家、民族、城镇),地理区域和团体,在某些重要的主观意识上,此时他自己的社会认同的一部分,特别地,这些认同包括那些他感觉要强烈效忠,尽义务或责任的单位和团体”。政治认同就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人们在一定社会生活中,总要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确定自己的身份,如把自己看作是某一政党、某一阶级的成员,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等,并自觉地以组织及过程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就是政治认同。关注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就是关注他们自身政治素质的完善和提高,关注社会对党和政府的信心和信任度,关注社会主义政治的稳定和发展。

2 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以贵州省A学院为例)

参考2015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我们在贵州省A学院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的方式,收集了A学院大学生政治认同感的资料。根据调查分析,当前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2.1 对信仰立场的认知较正确

政治立场、政治信仰,是大学生们进行政治参与、丰富政治文化的认知前提,也是一个政党赖以存在的重要基础。对于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认知状况,首先就体现在大学生们对政治立场、政治信仰方面的态度。调查表明,大学生在政治立场、政治信仰上总体坚定。大部分的大学生能在重大政治问题上保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心。但另一方面,在西方意识形态汹涌浪潮的冲击和市场经济带来的弊端下,一些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发生了偏离,政治观点出现了多元化现象,进而导致了思想异化。

2.2 对国家、执政党、政府持拥护态度

调查表明,绝大部分的大学生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充满信心;对中国共产党坚决支持和拥护;对从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予以了高度肯定,认为当前的改革开放是正确的和必须的;对政府的政策、规划表示积极认同。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在“入党动机”这一问题中,只有24.18%的大学生入党是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以共产主义为信仰的。另有11.06%的大学生是盲目跟风入党,高达64.76%的大学生入党动机不纯,为了以后的工作、身份地位等个人利益的实现,存在明显的功利主义。

2.3 对政治生活理性看待

民主与法治是政治生活中的两项重要内容。民主生活是否健全、法律制度是否完善,直接关系人民对于政治生活的认同度。调查表明,大学生对于政治生活中的民主与法治的认同总体还是比较强的,对我国的民主与法治建设保持积极的态度,能理性思考,有自己的见解,认为我国现行的法制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仍然任重而道远;对民主自由有清晰的认识。由此可见,当前大学生们还是很具有理性精神的,能够辩证的看待问题。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依然存在突出,导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发生了一些偏离,也存在一些极端民主主义倾向和超越法律的自由思想,使他们对民主与法律的认识产生误解、不满等悲观失望情绪。

2.4 对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调查大学生对政治认同的行为参与现状,主要从对政治参与的满意程度来考量。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表现较差,参与度满意度都不高。大学生参与政治文化活动实践很少,主要表现为对于当前的政治文化活动表现冷漠,对当前的政治参与满意度较低,如选举、言论表达等活动参与不积极。大学生中存在功利性很强的政治参与,强调政治参与的实用性而忽略了政治参与的本质,网络政治参与亟待建立。

3 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感出现的偏差及成因

3.1 对政治认同缺乏认知

虽然我们的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对政治认同的认知总体坚定,政治立场、政治信仰是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但部分大学生出现政治认同的偏差,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对政治认同的认知。在西方意识形态汹涌浪潮的冲击和市场经济带来的弊端下,一些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发生了偏离,政治观点出现了多元化现象,进而导致了思想异化。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心理还不完全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的认识很不够清晰,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思想诱惑,对政治立场、政治信仰的迷失。虽然大学生们具有强烈的改变社会的政治意识和理想,却忽视了现实性,直接导致他们对主流政治认同的偏离。

3.2 对政治认同的态度异化

当前,西方的文化价值理念强烈的冲击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传统文化价值观背道而驰,也使得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离,部分大学生对政治认同的态度发生了异化,主要表现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存在狭隘观点,对当前的改革开放持怀疑态度,对实现中国梦没有信心以及功利性入党等。小部分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存疑,对改革开放有偏见,对实现中国梦不抱希望。一些大学生存在较强的政治功利性心理,把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做以后找工作的工具,入党动机不纯。当前社会存在的一些不正之风,特别是党和政府的腐败、作风等问题,严重破坏了政治环境,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了大学生对理想社会的期望,使大学生们的政治认同感降低,并对社会产生强烈批判。

3.3 对民主法治存在消极认同

民主与法治是政治生活的两翼。部分大学生对民主与法治的发展存在消极思想,认为民主无用、法治形式。有的受访者虽然赞成实行民主和法治,但是存在一些极端民主主义倾向和超越法律的自由思想,这是与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相悖的。由于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制度还不够完善、体制不够健全等各种矛盾依然存在突出;同时,社会上一些关于民主法治负面的报道也使大学生们对民主与法律的认识产生误解,破坏了党和政府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进而产生了悲观失望等情绪。

3.4 对政治文化活动的参与欠缺

虽然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都坚定政治思想,跟着党走,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持积极态度,但实际参与政治文化活动相当欠缺。主要原因有:第一,大学生自身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足够成熟的阶段,容易滋生功利主义,认为参与政治文化活动于自己无用。第二,大学生主要生活在大学校园中,涉世未深,而身边接触的同学们也较少谈论政治参与,缺乏参与的意识与能力,政治文化活动参与机会较少。第三,社会民主体系程序不健全、不完善。大学生在参与政治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活动过程不透明,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大学生没有享受到实质性的政治权利,影响其政治参与。第四,当代大学生对于政治都有自己的不同认识,有的大学生对于政治文化参与并不感兴趣,也就不愿意接触甚至参与政治文化活动。

4 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感教育的对策和思考

4.1 改进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方法

加大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培育,对于促进其政治认同感的提高,正确政治立场、政治态度以及政治观点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必须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教育的突出位置,通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素质和能力素质,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的教育,形成坚定的政治立场,使大学生自觉增强政治认同感。特别要加强对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和教育,着力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升政治觉悟、坚持“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

与此同时,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政治品质教育,培养其政治认同的内化能力。政治品质、政治素质是政治认同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政治品质和素质,才有条件强化政治认同。因此,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政治品质教育,来提高大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豪感,提升他们的政治觉悟,进而自觉地内化政治认同。具体来说,就是要组织相关的政治技能培训,以党团组织生活和学生社团为手段,开展政治活动探究,创新政治课程形式,积极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爱党精神、政治意识、参与意识,从而主动地认同政治。

4.2 积极倡导社会主流思想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改造人的有力思想武器,是优化大学生思想环境的有效手段。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使他们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内心信念和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发展的先进产物,同样也对外来文化借鉴吸收、批判发展,更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同时,要坚决的把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掌握在党的手中,保持正确的舆论价值观导向,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指引,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高校不仅可以举办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可以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帮扶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知行合一。当代大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形成与外部环境的良性互动,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坚定方向,增强其政治认同感。

4.3 优化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环境

当代大学生对于党和政府的关注度非常高,党是否执政为民,政府是否依法行政,都是他们关注的焦点。从现实情况来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开放发展的今天,一些党员干部丧失了政治信仰,沉沦在利益的泥潭中,腐败现象猖獗,忽视人民群众的利益,形成各种利益集团等。理想的政治应该是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和保障。以此,我们党和政府亟需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政治社会环境,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厉打击腐败,提高自身公信力,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为人民心中的总代表,与人民魂魄相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时,畅通政治参与渠道、创新政治参与机制,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形成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最大限度的激发大学生政治认同感。

4.4 积极开展大学生政治参与实践活动

政治认同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在活动中内化。现如今大学生不谈政治,社会、高校必须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如举行知识讲座、演讲比赛、校园文化月等形式。在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消除大学生的政治冷漠感,使大学生焕发参与政治实践的活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和主人翁精神。同时,要创新网络政治参与机制。在自由平等的网络政治参与中,引导学生有理、有序、有度地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培养大学生对各类信息敏锐的政治辨别和分析能力,学会辩证地分析各种问题,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塑造网络文明,学会做一个理性、自律的网络公民。

政治稳定的基础是政治认同。只要提高了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心理的疑虑,坚定政治立场,拥护制度优势,形成正确的政治观,从而自觉的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2]张春兴.张氏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22.

[3]罗森保姆.政治文化[M].桂冠图书有限公司出版,1984:6.

[4]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2011.

[5]教育部.2015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大学生思想主流持续积极健康向上[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505/t20150529_188666.html,2015-05-31/.

猜你喜欢
对策探析政治认同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与对策探析
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与对策探析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乡镇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雾霾治理的对策探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