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体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策略探析

2016-05-14 00:13伍德忠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民族体育高校体育发展策略

伍德忠

摘要 民族体育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的融入,不仅有利于丰富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而且有利于推动民族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因此,高校有必要认识到将民族体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并探索将民族体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可行性与发展策略。本文在对民族体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做出论述的基础上,对民族体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民族体育;高校体育;可行性;发展策略

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具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具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将民族体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中,能够对民族体育文化做出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也能够提升高校体育课程的亲近性,从而有效提升民族体育文化的影响力与高校体育课程的吸引力,这对于民族体育与高校体育课程的协同发展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民族体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可行性

1.1 民族体育的特征与功能决定了民族体育对于高校体育而言具有着较大开发价值

首先,民族体育所具有的特征让民族体育本身体现出了纳入高校教育体系的可行性。从民族体育与高校体育课程的契合性方面来看,民族体育所具备的优势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族体育具有着较高的娱乐性。民族体育是我国社会大众为了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所创造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被各个地区的社会大众广泛运用于节日庆祝、婚丧嫁娶,并被这些社会大众当做自身释放情怀、满足审美趣味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国民族体育体现出了娱乐性与竞技性相结合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不仅能够满足高校大学生强身健体的需求,而且也能够有效提升高校体育课程对大学生群体的吸引力;二是民族体育具有着明显的广适性特征。在民族体育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民族体育不仅体现出了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契合性,而且也体现出了与不同年龄人群、不同性别人群需求以及不同场地、不同时间的契合性,这也是民族体育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重要原因,因此,民族体育可以适应不同年级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并可以适应不同高校的教学环境,因此,广适性的特点彰显出民族体育融入高校体育的可行性。

其次,民族体育所具有的功能让民族体育本身体现出了较高的教育开发价值。民族体育所具有的教育开发价值自然重点体现出于民族体育所具有的教育功能。民族体育的创造源于我国社会大众的生活实践,特别是在没有文本的情况下,民族体育的传承更是依赖于言传身教。另外,诸如采茶舞、狩猎舞在内的民族体育活动在传承过程中,对于后人生存能力、生产技能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然,采茶舞与狩猎舞等民族体育活动,不仅能够实现茶文化与狩猎文化的传承,还能够发挥出一定的思想教育作用,因此,民族体育在高校体育中的融入,能够在体育教育、思想教育等多个领域体现出较高的教育价值;二是民族体育具有着一定的文化功能。体育本身属于文化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民族体育所具有的文化属性和文化功能尤其明显与丰富。通过将民族体育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不仅可以让大学生群体对民族体育项目做出更多的了解,同时也能够让大学生群体对民族文化内涵做出更加深刻的认知,这对于强化民族文化交流也具有着重要意义。

1.2 我国丰富的民族体育资源是为高校体育提供多元化民族体育内容的基础

我国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对自己家乡中的民族体育内容都具有着较多的接触,因此,将这些学生亲身体验的内容纳入到高校体育课程当中,能够让高校体育课程更好的被学生所理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在于能够有效提升高校体育课程的亲近性。同时,民族体育资源这些具有“土生土长”特征的体育运动,不仅具有着灵活简易的活动形式,并且并不会受到体育器材、体育场地等因素的限制,而这也意味着,将民族体育资源纳入到高校体育课程中,能够丰富高校体育内容而并不会加大高校体育的教育成本。另外,我国民族体育资源十分丰富,因此,民族体育资源在高校体育的融入,能够为民族体育内容的多元化创造良好的基础。具《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的统计,当前我国流传下来并且具有一定群众基础的民族体育项目数量为977项,其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就达到了676项,因此,高校在将民族体育融入到体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具有着较大的可选择范围,而这也决定了高校完全可以按照一定的规范对符合高校体育教学要求的民族体育项目进行选择与改造,从而让民族体育资源更好的服务于高校教育与大学生群体的成长。具体而言,高校可以针对大学生群体所具有的竞争意识,选择具有较强对抗性与竞争性的民族体育项目,也可以以提升学生集体意识与团队合作能力为出发点,选择一些集体项目,当然,所有民族体育资源的选择,都要求民族体育资源符合学生所具有的身心特征与兴趣爱好。

2 民族体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策略

2.1 强化对民族体育的认知,明确民族体育教学思想

民族体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具有着一个基本的前提,即高校具有着将民族体育融入体育课程的意愿,而这也要求高校能够强化对民族体育优势特征与教育开发价值的认知。事实上,随着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一些高校都开设了民族体育课程,然而同样的事实的是,这些高校所开设的民族体育课程仍然具有着较高的成长空间。从民族体育在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中的长远发展来看,民族体育课程所具有的课程目标、开展方式等都并没有体现出系统性,因此,高校不仅需要依靠国家政策的支持,对民族体育做出多渠道的了解,而且需要以提升民族体育教育成效、充分发挥民族体育教育优势为出发点,重视民族体育教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另外,在高校提升自身对民族体育认知与重视的同时,也有必要在高校范围内强化民族体育的宣传,如利用高校中的报栏、广播等民族体育所具有的重要性做出宣传,从而让高校大学生群体认识到继承与保护民族体育的重要意义,并激发高校大学生对民族体育的学习热情。

2.2 在推动民族体育在高校体育课程的融入中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民族体育活动都具有着鲜明的特色,而这些特色与民族体育活动所产生的地理环境具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高校体育课程对民族体育的融入,有必要根据民族体育实际情况的差异,对民族体育项目做出选择,并对民族体育校本教材作出编写,以便充分体现出民族体育所具有的特色,并充分发挥出高校所具有的地缘优势。从高校对民族体育的选择方面来看,高校有必要将范围锁定于本地区的民族体育项目之内,并挑选一些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民族文化特征和较高娱乐功能、健身功能的民族体育项目,在这种选择原则下,民族体育活动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的进入将具有更小的难度,同时高校学生也能够对这些民族体育项目产生更高的文化认同感,以便激发高校学生对民族体育项目进行继承与学习的热情。当然,无论是在民族体育项目的选择还是民族体育课程的开发中,高校都有必要对民族体育项目做出系统的分析与研究,通过掌握民族体育项目所具有的开展规律与开展经验,推动民族体育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成效的提升;从民族体育校本教材的编写方面来看,同样有必要发挥出高校的地缘优势,即在校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自身师资力量的调动,而且要重视社会资源的使用,通过引导民族体育专家、民族体育传承人等参与到校本资源的编写中,来体现出校本教材的规范性与专业性,并推动校本教材在民族体育教育领域成为权威,这对于提升高校民族体育课程的层次、推动高校大学生群体乃至整个社会对民族体育的关注都具有着重要意义。

2.3 举办民族体育文化节,为民族体育提供展现舞台

民族体育文化节的举办,能够有效拓展民族体育在高校中的影响力,并能够推动高校体育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在实践过程中,高校可以使用民族体育舞蹈表演或者民族体育文化竞赛等活动来作为民族体育文化节中的项目,从而更好的为高校大学生群体和教职工群体呈现出民族体育的文化特点与文化魅力,并提升大学生群体与教职工群体的文化审美能力以及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如浙江师范大学已经成功举办是十几届体育文化节,而围绕“民族体育风”为主题所开展的体育文化节不仅亮点频出,而且也让高校成员真正感受到了民族体育所具有的文化魅力,而这些民族体育文化节活动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与民族体育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娱乐性、审美性等特征都具有着紧密的关系,另外,在举办这些活动之前,有效的组织以及高校成员兴趣的调动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为只有如此,高校成员才能够对民族体育以及民族体育文化节产生认同感,并推动民族体育文化在高校中传播成效的提升。

2.4 强化民族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民族体育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的有效融入,离不开一支了解民族体育文化以及有能力开展民族体育教学、科研工作的师资队伍,而高校中民族体育师资队伍素养的提升,可以通过以下几种路径来实现:首先,高校有必要通过宣传与培训来强化体育教师队伍对民族体育的认知,在此过程中,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培训班、研讨班都可以成为提升体育教师民族体育理论水平和科研水平的重要手段,而为了提升教师参与这些培训的积极性,高校则有必要构建起完善的评估机制与奖惩机制,将定期考核成绩当做奖惩的重要依据,从而对教师所开展的培训过程进行督导;其次,高校在重视对已有教师资源做出培训的同时,也可以利用“请进来”战略来实现教师队伍民族体育教学能力的整体提升,在此过程中,高校可以利用聘任手段聘请优秀的民族体育教师加入到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当中,也可以邀请专业的民族体育人员、社会专家学者加入民族体育兼职教师队伍,从而确保高校的民族体育课程内容能够得到丰富以及持续性的更新。

2.5 推动教学方式以及成绩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发展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升民族体育教学的吸引力,而多元化的成绩考核方式,则能够有效对民族体育教学成效做出反映。从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发展来看,高校体育教师有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重视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同时,在民族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学生创造性的激发,为学生创造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为此,在民族体育教学过程中,高校可以使用启发式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小组学习教学法等多样化的形式,并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知到民族体育教学所具有的趣味性与丰富魅力;从成绩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发展来看,与一般的体育课程相比,民族体育课程的考核具有着难以量化的标准,因此,在民族体育课程考核过程中,学生在民族体育课程中的表现成为了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主要依据,虽然这种考核方式所得到的结果具有着一定的可参考性,但是却难以摆脱教师主观印象与主观喜好所带来的影响,因此,高校有必要构建起具有系统性的民族体育成绩考核方式,在此过程中,高校民族体育教师应当树立起正确的评价理念,通过多角度评价、全方位评价来让考核过程对民族体育教学成效做出科学、客观的反映。同时,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发展也要求高校民族体育教师能够构建起形成评价、诊断评价与总结评价结合的方式,特别是有必要将学生在民族体育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创造性和努力程度等当做重要的考核指标,从而在以考促教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民族体育课程所带来的兴趣以及成就感。

参考文献

[1]孙其超.民族传统体育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6(07):44-45.

[2]方程.陕西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现状调查[J].新西部(理论版),2016(08):49.

[3]凡改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引入高校的对策[J].高教学刊,2016(08):203-204.

[4]韩琪,吴伟.高校体育课程引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探索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06):137-138.

[5]王理丞.分析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J].亚太教育,2016(15):77.

[6]于善.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植入式”教学模式探析——以桂东南采茶舞引入高校体育课堂为例[J].福建茶叶,2016(05):252-253.

猜你喜欢
民族体育高校体育发展策略
论民族体育与校园文化
浙江省金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研究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