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应用型转型高校教学基层组织形式的研究

2016-05-14 00:35初冰杨妍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高校教学研究

初冰 杨妍

摘要 目前,吉林省高校应用型转型的试点工作已经全面启动,高校教学基层组织是高等教育实施的基本单元,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也决定着转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败。本文通过剖析国外高校教学基层组织形式及其设置情况和我省作为应用型转型主体的地方本科高校教学基层组织形式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满足应用型转型发展需要的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议。

【关键词】整体转型;高校教学;基层组织形式;研究

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2015年10月,国家三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了落实《指导意见》吉林省已经启动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试点工作。高校的转型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能够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而如何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是转型高校改革的重点,高校教学基层组织是高等教育实施的基本单元,是执行教学任务,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的基本单位,但目前吉林省地方本科高校的教学基层组织的形式还存在诸多不足。本文通过分析国外高校教学基层组织形式及其设置情况,为构建以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学生技能提高为目标的,能够满足转型发展需要的教学基层组织提出几点建议。

1 国外高校教学基层组织形式

国外较为典型的基层组织模式是德国讲座制、美国学系制、俄罗斯教研室制三种。

1.1 德国讲座制

以德国讲座制为代表的大学基层组织形式,其主体包括讲座和讲座教授,这种模式的形成是日后德国大学兴盛的最基层的学术组织保障。它的主要特征体现在:第一,学术团队等级严格,层次分明,讲座制中的学术人员有严格的等级性。最上层是正教授,是讲座的核心,掌握所有权力;第二层是副教授,除协助正教授的工作以外也可以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最底层是教授助理,大多是具有博士学位的编外人员,能够参加研究所的工作。第二,权力高度集中于讲座教授;讲座教授是他所在学科领域的唯一负责人,拥有科学研究、课程设置、经费使用和招生的权力。第三,讲座教授遴选严格,科学研究是讲座教授的主要职责。德国大学的博士后要经过数年方可取得授课资格,再经过两三年成为编外讲师后才具有竞聘教授职位的资格。而德国大学对应聘者的遴选条件和程序又是非常高的。讲座制度下基层组织形式促进了大学科学研究职能的发挥,保证了学术自由。

1.2 美国学系制

美国大学的学系是在德国讲座模式的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一种大学基层组织形式。学系所涵盖的知识领域要更为宽泛,通常一个系就是一个一级学科,不再细化专业。美国学系制作为大学基层学术组织运行机制,它的主要特征体现在:第一,学系担负着教学、科研的双重任务;第二,学系是基层行政单位,学系里教授的地位较为平等,系主任对外代表学系,对内负责学术工作的组织和管理,但系主任不是领导者没有决策权;第三,学系享有广泛的学术自主权,但不集中在系主任个人。学系在教学改革、课程设置、学位授予和学术工作的开展等学术方面职权很大,用人权、财务权等都保持相对独立性。

1.3 俄罗斯教研室制

俄罗斯的教研室制作为大学最基层的教学科研组织结构,通常由教授、副教授、助教、主任教员、教员以及高级和初级科学研究人员组成,在学术上形成一定的人才梯度,直接承担计划、组织、实施教学与科研任务,承担相应学科的主干课程和多门相关课程的教学及相应学科的科研和学科建设任务。其特征主要体现在:第一,教研室承担着组织教学、科学研究和教师培养三大职能;第二,教研室集体会议制是教研室学术管理的主要形式。教研室内部形成了以教研室主任为首的学术行政体系与教授团体为主的学术委员会分工合作管理学术事务的管理体制。第三,教研室的行政管理职能不断增强。教研室具有招生、教学、科研和教师引进等方面的自主权和决定权。

2 吉林省应用型转型高校教学基层组织形式现状

地方本科院校是此次国家应用型转型改革的对象,目前,吉林省确定9所地方本科高校拟试点转型,试点转型的高校包括普通本科院校、普通高校独立学院和高职高专院校。通过对这9所高校进行调研发现,共有6所高校拥有教研室并把它作为高校的基层教学组织,占转型高校的2/3。关于教学组织结构有以下三种类型:56%的高校是学校——学院——教研室;33%的高校是学校——学院——学系;11%的高校是学校——学院——学系——教研室。

由此可见,当前吉林省确定转型的9所高校普遍还保留教研室,并以其作为教学基层组织。就教研室的基层组织制度而言,其主要职能是围绕学生实施教学活动,开展科学研究及师资培训等工作。正因为教研室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生存的土壤,很多高校仍然保留教研室并积极进行改革。

3 吉林省应用型转型高校教研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相分离

教学和科研是大学的两项基本职能,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吉林省应用型转型高校更是应该协调二者关系,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任意一方薄弱,都会限制高校自身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目前,一些高校教师为评职称、晋升而写文章、做科研,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名利双收的科研工作中,真正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的时间、精力在减少,逐渐弱化了教学职能的履行。

3.2 教研室与实验室相脱离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占吉林省9所转型试点高校的50%,其科研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较弱。理论教师普通不愿意深入到实验室中去,加上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激励机制不到位,教师深入实验室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导致了教研室和实验室相互脱节,无法很好地融合,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较为严重,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同时,学校对实验室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入不足,导致教研室与实验室建设相脱离,影响实验室功能发挥,进而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3 教研室缺乏凝聚力

教师对教研室建设普遍缺乏使命感,参与教学研讨活动的意愿不高,导致教研室缺乏合作精神,集体作用弱化。同时,各教研室在制定每年的教研活动计划时,普遍存在不充分的征求每位教师的意见,使得普通教师缺乏对教研室的主人翁精神,也不愿意参加教研室安排的各项教研活动,使得教研室凝聚力不强。

4 构建满足应用型转型需要的高校教学基层组织改革的建议

4.1 科教融合,保证教学与科研并重发展

应用型大学中的教学与科研在实践中相辅相成,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转型高校将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因此,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二者的关系已经成为转型高校关注的重点。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应该因校制宜,努力探求二者结合的最佳状态,片面强调科研或教学都会走进误区。教师的科研活动要与教学紧密结合,通过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同时吸引学生参与到科研课题中来,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促进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科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2 理顺关系,将教研室与实验室融合一体

转型高校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的应用型转型高校的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仅靠实验技术人员很难实现,是离不开理论教师的积极参与的。同时,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是密切联系、互相配合的一个整体,教研室的广大教师要结合转型工作需要,深入到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中去,注重和实行知行统一,即理论教学与实践动手之间的有机结合。

4.3 加强交流,提高凝聚力

课程建设是教研室建设的基本内容,课程是学科与专业、教学与科研的联系纽带。在教学与科研现实矛盾中,课程体现了二者的统一,是真正化解科研与教学矛盾,实现科研与教学融合的根本途径。基层教学组织要有计划经常性地开展教学法研究活动,通过教学、科研研究或教学交流活动,加强沟通和团队合作,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实现有限资源的共享,促进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孔捷,迟芳,Matthias Hahn.从讲座制到学系制-兼论德国大学与美国大学的相互影响[J].江苏高教,2011(02).

[2]汤智,李小年.大学基层学术组织运行机制:国外模式及其借鉴[J].教育研究,2015(06).

[3]柏伟,李伟.大众化教育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教研室建设与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12).

[4]陈利华.地方高校教学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9(12).

猜你喜欢
高校教学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从教育的本质意义浅谈微课的作用地位
关于未来“会诊化”高校教学模式构建
MOOCs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