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6-05-14 02:31王雪平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高校德育问题

王雪平

摘 要 德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学校的重视。但目前高校德育存在很多问题,这也直接导致的高校德育实效性差。本文根据对德育概念新的理解,分析了高校德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从高校角度出发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德育;问题;对策

1 本文对德育的概念解释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写到,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这一定义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对德育进行了阐述,表明了德育过程受社会条件制约,有其目的性。但这一概念缺少从受教育者角度出发界定德育概念,对受教育者如何内化德育内容、外化行为缺乏解释。而德育过程不仅受外部环境和受教育者的影响,也受内部自身条件的制约。因此对德育的概念界定,不能仅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更应考虑受教育者的地位。而目前高校中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问题,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也因此影响了德育实效,阻碍了大学生的知行合一。

鉴于此,文章认为德育应该是教育者在教育目的基础上,利用适合培养受教育者道德的教育环境,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知、情、意、行统一的引导活动。

2 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2.1 德育内容的滞后性

主要表现为德育内容更新缓慢,不与时俱进,同时又过多的强调对道德理想的追求,缺乏对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从而造成大学生既没有学到基本的道德要求化,也实现不了道德理想。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存在类似问题,即高校德育不能紧随社会潮流而设定符合当代大学生特征的德育目标。换言之,社会价值观发生巨大变化,高校德育不能以“非对即错”为道德评判标准,而应以全面的、客观的方式想大学生传递道德观。

2.2 德育环节的脱离

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道德知识,也需要在情感上认同和接受道德观念,同时需要依靠坚定地道德意志来克服外界诱导,保障落实道德行为。因此,高校需要对大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各环节进行培养和锻炼,使大学生不仅具备认知、也具备情感、意志和实践。但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对大学生情意的培养,使得大学生因却反道德情意和道德实践而影响其知行合一。因此,因情感、意志缺失造成的知行不一现象很多,例如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知而不行、知行断裂的情况。

2.3 德育评价方式单一

与智育评价不同,德育不能单靠成绩衡量大学生的学习效果,教育者应依据每个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表现对其作出评价。但是在高校德育中,分数往往是评价大学生道德水平的主要方式,这不仅不能衡量大学生的真实道德水平,反而会造成大学生“重知轻行”的德育心理,只有道德认知,没有道德行为,出现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脱节。

2.4 不良的校园道德环境

良好的道德氛围能陶冶人的情操,引导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反之不良的道德环境会诱导学生不道德的行为。不良的道德环境包括教育者本身存在失范行为、校园存在不良文化。高校中一些教师道德层次低,言行不一甚至言行相悖,大学生会受其影响也实施不道德的行为。校园文化渗透在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不良的校园文化会影响整个学校的道德水平和大学生整体的知行合一情况。学校往往不注重校园道德文化建设,大学生的道德水平提升就会很慢,阻碍其知行合一。

3 提升高校德育实效的对策

3.1 加强德育内容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德育内容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前者是指德育内容必须根据时代特征和学生特点保持更新,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使大学生兴趣的基础上“知知”、“信知”、“行知”。比如,当今社会物质情况大大改善,应根据当代社会经济追求要求大学生“适当消费”而非必须“艰苦朴素”。后者主要是指应根据大学生知行不一的具体原因采取具体的教学方法,而不是“一揽子”的教学,对大学生来说,“因地制宜”才是最好的德育方法。比如,德育内容应既包括基本道德规范,也包括道德理想,使大学生在遵守道德规范的同时也能追求高层次的道德理想,逐步提升道德水平。

3.2 注重德育过程的循序渐进

道德的形成是长期的,这就要求高校德育必须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德育。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巩固学生的道德认知,纠正学生的认知偏差。这就需要学校必须了解学生的特征和需求,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认知灌输。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道德情感和意志是大学生完成道德行为的动力和保障,大学生缺乏道德情意,就不会落实道德行为,学校德育的目的也不能实现。再次需要引导学生落实道德行为。这就要求学校必须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途径,为学生获得道德经验提供条件,同时也应指导学生用道德实践获得更全面的道德认知,实现各环节的衔接教育。

3.3 创新德育方法

课堂教学应注重师生的双向互动。德育与智育不同,需要学生的积极参,在师生互动讨论的过程中思考问题,获得认知。互动教学法能改善目前学生在课堂上被动的学习现状,也能更快的获得情感认同。同时,德育教学也应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相结合。换言之教育者在实施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拓宽德育实践途径,引导学生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把“应然”转化为“实然”。这就要求德育教学手段必须多样化。在依靠传统德育灌输方法的基础上,多利用新型的教学设备和手段,比如视频教学、情景教学、谈话教学等,这样的教学方法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增强大学生道德认知的深度和广度。

3.4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大学生可以在良好的道德氛围中受到熏陶,促进认知和情感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德育实效,但目前高校校园道德风气不正,降低了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比如大学生攀比、抄袭严重,很大原因是受不良校园风气的影响。因此,高校要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必须加强校风、学风、教风建设。鉴于此,高校可以依据相关法律制度和规定严格校园校风建设,创建积极、严谨的校风;高校应规范教师的言行以免误导学生的言行,同时也应严格规范学生的言行,杜绝不道德风气的传播;激发学生对道德认知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建浓厚的道德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张冬梅.浅析新时期高校德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西安社会科学,2009(05).

[2]王文鹏.高校德育教育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04).

猜你喜欢
高校德育问题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