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

2016-05-14 03:09黄杰锋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三化

黄杰锋

摘 要 纵观数百年来的中国近代史,不难发现,这部历史是由苏联传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近代数百年抗争相结合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体现了总览全局与分段实践的完美结合。当代中国应该继续大力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三化”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成果,同时前者反过来又推动后者的科学指导。因此,解决中国问题需要从国家的国情出发,需要从国家的民意出发,需要从时代的进程出发,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建构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新理念。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三化

1 前言

以“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为主题核心的马克思主义价值理念提出不是一蹴而就的,有其深刻的实践根源,早在中共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就强调过此观点,这种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三化“理论,代表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和核心价值观,同时提出中国共产党应重视自身所持有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内涵的正确认知、现实践行的实效化以及特色创新的切实推动。

2 马克思主义观作用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

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观的诞生在于中国共产党通过对传自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理念反复实践、反复考察、再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概括得之。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于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等实践探索后形成的错误总结、经验积累以及理论创新。第二次飞跃是中国特色色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的,主要在于寻找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发展才是硬道理。

3 马克思主义的“三化“的有效建构

3.1 中国化

所谓中国化,顾名思义在于强调中国的国情,注重中国的民生,一切从群从的利益出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致力于解决中国在当前的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的实际国情应有效结合,互为促进,共同推动经济进步、生产力发展。以对中国的国情的合理把握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对实践作用的经验教训总结概括升华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内涵价值。

纵观历史和现实发展状况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课题,一是在于对血泪和奋争浇筑的中国近代史的回顾和反思,二是在于承继而来的中国现代史的探索和总结。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齐聚历史、文化与传统,衔接全球化、世界现代化运动为一体的观念集萃。这也是为什么说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中国化时,不能只局限于过去的历史描述、国难家仇的哀痛、历史一定进展的满足,应该放眼整个近现代世界历史,以整体性眼光看待中国的思想、文化、改革和发展运动,更应以全球化眼光展望和筹谋中国接下来的发展举措。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开始就是为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而服务的,而不仅仅只是单纯的理论传播。在当时的国情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期待的是能找到一种新的方式,一种新的理论来解救中国,实现民族复兴。因此,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之所以愿意接受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其最大的动力在于马克思主义给出于水深火热的中国人带来了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希望。

3.2 时代化

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殊的理论思维,不同的的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具有不同的内容,因此马克思主义强调,要将问题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要紧密衔接中国新形势下的最新成果,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两个一百年”目标奋力迈进的新起点上,我们的共产党人要扎实做好理论武装工作,整合力量、树立品牌,在把握当代特点的前提下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进程。在具体的实践中,丰富和创新马克思主义论断。同时可以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和互联网媒体工具丰富马克思主义视野,提取世界各国之理论精华和文化精粹。事实上,时代的发展带来了各式各样的新挑战和新难题,这需要科学的理论驾驭其上。

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首先需要从整体把握世界历史和人类发展进程。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看,马克思主义的每次升华都深深的烙着时代的印记,都是中国共产党人认真的审时度势后得到的成果。无论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诞生、三个代表的创造、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还是四个全面的集萃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作用于时代发展的现实意义战略。其次,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必须认清我国的基本国情,既要发展马克思主义,也要重视中国国情,充分认识到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内生产力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的主要矛盾仍然有待重视和解决。

3.3 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于大众化理论品格的简易化和通俗化,以便让理论更好地服务大众。纵观数百年来中国人民谋求社会解放和国家富强的道路不难发现,马克主义一旦与群众结合,一旦与群众共谋,一旦与群众实践,转化为改造旧中国的思想武器,中国的革命一般皆能取得实质性的胜利。因此可以说,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当家做主人皆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尤其是当今,大众文化盛行,在这种情况下就尤其需要使用马克思主义来武装人民思想,对文化去粗取精。这就要求采用大众化的语言来讲述马克思主义,以“大众利益“为核心,坚持群众认知观,坚持百姓认同观,坚持全民实践观。

4 结语

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既有对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思想的继承,又有自身根据中国数百年来的历史以及现今发展概况总结得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理论。在应用马克思主义克服中国面对的挑战时,不仅要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中国共产党人更应该不断的推动以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为核心主题的马克思主义新理念,最终形成为人民大众所能接受并能运用的科学理论。

参考文献

[1]曹富雄,郭淑兰.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J].求索,2009(04):89-92.

[2]刘芳.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J].理论学刊,2011(09):4-8.

[3]郭淑兰,曹富雄.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演变特点[J].甘肃社会科学, 2009(01):189-193.

猜你喜欢
三化
坚持“三化”,让口算不再成为学习负担
英语书面表达“三化”法运用之谈
“三化”引来春满园
中国“三化”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实施矿井“三化”建设持续提升煤矿机电安全管理水平
“三化”党员评议工作 打造合格党员队伍
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三化”
马克思主义“三化”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析
信息化条件下军校教员素质“三化”研究
新常态下兵团三化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