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格拉底与孟子的道德天赋观

2016-05-14 03:09金盼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苏格拉底孟子

金盼

摘 要 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与西方古希腊时代,虽相隔万里,造就的文明却惊人的相似。两大文明发源地都出现了几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如孔子、墨子、孟子、荀子、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而他们的思想又不无相同之处,如苏格拉底与孟子都提出了道德天赋的观念,了解他们道德天赋观念的异同,对于我们今天更好的认识和评价中西方的道德问题具有深刻意义。

【关键词】苏格拉底;“助产术”;孟子;四端说

1 二者的道德天赋观

1.1 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400)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在伦理学上的主张是企图为旧道德寻找永久不变的基础,这也是他的“道德天赋”观的一个动因。他认为,德性即知识,认识自己即认识心灵的内在原则,或者说内在的德性。

在谈到“刚毅”是一种教育而来的德性还是一种天赋德性的时,苏格拉底说,“我以为,正如有些人的身体天生比另一些人的身体更强于耐劳忍苦一样,有些人的心灵可以是天生比另一些人的心灵在面对艰险时更为勇敢;因为我见到在统一的法律制度下教育长大的人,他们在勇敢方面大有差别。”这说明道德天赋,但每个人的天赋的德性又是不一样的。

他接着说道,“不过我认为,任何一种天生的倾向都可以由训练和锻炼而使之在刚毅方面有所长进;因为西徐亚人和色雷斯人不敢使用圆盾和矛来跟拉栖代孟人打仗,这固然是很明显的;而拉栖代孟人并不乐于去攻打使用小盾和标枪的色雷斯人,或去攻打使用弓箭的西徐亚人,这也是极为确实的。”这也就是说,苏格拉底认为道德天赋,但与孟子所讲“人性本善”是不一样的,这种天赋的德性并不是现实地拥有,而是潜在地拥有,只有在理性的指导下认识自己的德性,才能使之实现出来,成为现实的和真正的善。他曾说,“我也见到人们同样地天生来彼此有差别,而由于训练获得大长进;由此可见,人都一样,天生聪敏的人跟天生笨拙的人一样,谁想在某一门技艺上成为一个值得赞美的人,谁都须学习和钻研这门技艺。”至此,我们可以看出,苏格拉底所认为的人的德性是天赋的,但却是潜在的,是需要通过学习而使其展现的。与他的“道德天赋”观相对应的方法论,则是“助产术”。

苏格拉底出生于一个石匠和助产士家庭,这对他萌生“助产术”思想不无影响。不同的是,他所实施的对象是灵魂而不是肉体。与他交往的人取得的进步,他说“他们能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因为从我这里学到了什么东西,而是因为他们在自身中发现了许多美好的东西并把他们产生出来”。把握苏格拉底的“助产术”要从两点考察,其一,既然是助产,那必定是有待产的婴儿已在产婆腹中,德性天赋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中,这是施行“助产术”的前提;其二,潜在地德性并不是自觉地产生的,而需要借助于“助产”,苏格拉底在讨论过程中惯于运用问答法,即“反讽、归纳、诱导、定义”,使对方认识问题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一步步逐渐深入,最后得出正确认识,正如产妇经历艰辛与阵痛,生下自己孕育的胎儿。

另外,苏格拉底一直以助产者自居而非生产者。所以,虽然他广泛地与人讨论勇敢、节制、友谊等德性问题,但从未下过一个绝对的定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助产术”的重点是助产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同时也体现了人关于哲学问题的追问是永无止境的。

1.2 孟子的“四端说”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道德的最高境界就是“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即人的本性中存在着为善的可能性,也就是“善”是天赋的,是每个人先天就具有的东西。而为了维护他的“人性本善”说,他提出了“四端”的思想(也可称之为善的四种萌芽)。

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所表达的是,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而这四心是“仁、义、礼、智”四种德性的始端。人之四心即人之四端是每个人都有的,没有它们,人就不成其为人。而此“四端”是发展成为仁、义、礼、智四种能力之“端”。人有这“四端”,就如同他们有四肢一样。但拥有这“四端”并不意味着就是个有德性的人,而必须要“扩而充之”。通过这“四端”的发展或被充满、扩充,从而达到“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德性能力。导致一种“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那样的能量的释放。

孟子的“四端”观念是能动的,是先天的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的,是人的道德行为的发源之处。正如朱熹解释道:“四端在我,随处发见。知皆即此推广,而充满其本然之量,则其日新又新,将有不能自已者矣。能由此而遂充之,则四海虽远,亦吾度内,无难保者;不能充之,则虽事之至近而不能矣。” 也就是说,此四端须不断地“扩而充之”,不断地去给予养分,不断去实践,才能真正拥有道德的四种能力。

2 二者道德天赋观的积极影响

首先都肯定了道德教化的可能性。苏格拉底肯定了人精神层面都有道德的胎儿。“助产术”在教育界中转化为启发式教育方法,体现了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而孟子也相信“人皆可以为尧舜”。即人皆有“四端”如人皆有“四肢”,通过扩而充之,就能获得“仁、义、礼、智”这四种德性能力。这意味着道德天赋,且道德教化是可能的。

其次,都尊重人的主体性,道德教化立足于人的自然禀赋。苏格拉底一再强调自己只是“助产士”的身份,道德产生的主体是待产者本身,是立足于先天的真理胎儿而采取助产的方式,这首先就体现了尊重人的主体性,把认得先天禀赋放在首位。孟子也提到,由于每个人的具体素质不尽相同,境遇也有区别,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道德教化时必须立足于人的先天禀赋。

最后,二者都注重培养道德主体的自律精神。孟子认为道德乃人良知良能的自然流露,因而特别注重道德主体的自律精神。苏格拉底也是把道德主体放在首位,助产者仅仅是起到助产的作用。这就启示我们:道德教化最根本的途径乃是人的自我教育。如果道德教化不能达到道德主体的自觉自律,这种道德的教化还不能说是成功的,这也是中国古人特别重视“慎独”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50.

[2]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50.

[3]苗力田.古希腊哲学[M].211.

[4]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三,公孙丑章句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21.

[5]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三,公孙丑章句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21.

猜你喜欢
苏格拉底孟子
双倍的学费
苏格拉底的信仰
苏格拉底
磨刀不误砍柴工
像苏格拉底一样拒绝
苏格拉底的“收获”
苏格拉底教学法与创新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