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清朝末期驻藏大臣张荫棠及其在任期间之作为

2016-05-14 03:09邱尔曼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驻藏清朝

邱尔曼

摘 要 鸦片战争后,面对着国外侵略者和国内的动荡局势,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清朝政府对西藏地区实行“妥协退让”政策。清朝第一位汉族驻藏大臣张荫棠奉旨入藏,在西藏举行新政。虽然这场新政最后以张荫棠被调离西藏告终,但在时代背景下依然有其积极意义,是清末朝廷试图新政运动、君主立宪的一部分。这也说明在清王朝本身腐败无能和西藏上层保守势力的心理抵触的情况下,张宗棠试图模仿英国治理印度的方式和欧洲国家体制在西藏进行革新的方式是行不通的。

【关键词】驻藏;清朝;末期

“雍正元年,世宗宪皇帝命撤驻藏防兵,……命副都统马喇、学士僧格,领川陕兵二千,驻藏办事 ”。雍正五年,清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地区正式设立驻藏大臣制度,加强了对西藏的统治,巩固了中央政权。(也有学者认为设置驻藏大臣,始于雍正二年,雍正五年是明文规定。)

驻藏大臣受封于清朝政府,有自己的驻藏大臣衙门。驻藏大臣不仅是清朝治理西藏政策的具体实施者及核心人物,也是清王朝主权意志的代言人。朝廷选拔驻藏大臣时,常常以“种族狭隘之见”,主要以满人、蒙人为主,仅有张荫棠、温宗尧两名汉族驻藏大臣,其二人是驻藏大臣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

1 张荫棠上任前西藏的形势

清朝政府自乾隆年间后期开始,国力逐渐下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工业工业革命后国力大涨,于1840年用舰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藏作为中国的领土亦难幸免。19世纪70年代,英国俄国等势力开始觊觎西藏,西藏的形势岌岌可危。

英国作为第一个侵略中国的国家,并不满足于它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取得的利益,英国利用印度特殊的地理位置作为桥头堡,开始了对西藏的侵略。1876年,英国和软弱的清政府签订了《烟台条约》和《入藏探路专条》。英国人利用这两个条约给自己入侵西藏找到了一个合理的借口,提供了便利的条件。1888年,英国人终于按耐不住自己的野心,发动了了隆土山战役,十三世达赖喇嘛率领全体藏民奋勇抵抗,无奈英军实力强劲以及腐朽的清政府不予援手,最终无奈失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藏的局势开始恶化。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随着《辛丑条约》的签订,帝国主义势力开始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903年,英国悍然发动了第二次侵藏战争,次年8月,拉萨失陷,达赖出逃蒙古,江孜保卫战失败。英国侵略者强迫西藏地方与其签订了《拉萨条约》,将拉萨、江孜至印度一线的炮台全部予以拆除,西藏门户大开,为英国的进一步侵略提供了便利。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在西藏地方奋力抵抗英军侵略的期间,清政府非但没有施以援手,反而处处予以阻挠,并于达赖逃往蒙古后褫夺了其称号,这也是后来西藏地方分裂势力滋生以及向英国靠拢的重要原因之一,张荫棠就是在这样一种极为混乱的局面之下担负起了驻藏大臣的重任。

2 张荫棠及其新政

“张荫棠,字憩伯,广东南海人。 ”自光绪三十二年为钦差大臣,赴藏查辩事件,至光绪三十四年离藏期间,张荫棠励精图治,试图挽回西藏的颓局,维护国家主权。“张荫棠曾随伍廷芳赴美,任三等参赞,又改充旧金山领事,寻调任西班牙代办,后唐绍仪因病返国,张荫棠又全权代理唐与英议藏约。屡次与英谈判和早年的国外生涯,让张荫棠察觉到了英方妄图统治西藏的阴谋。“闻印度政府乘达赖喇嘛未回,已遣人入藏诱班禅来印,借以英储为名,实谋废达赖图藏,此事关系极大,拟请大部电有大臣飞速严密防范,设法阻止,以遏阴谋 ”。荣赫鹏退兵时,又妄图以将班禅同哲孟雄王子去英国留学为借口,把班禅带回印度。张荫棠紧急发电致朝廷,“致外务部电英诱班禅请电有大臣阻止”, 在张荫棠的力阻下,此事暂且罢了。

癸卯四月,张荫棠后补五品京堂,清廷命他前往西藏,全权负责西藏事务。张荫棠即刻请辞帮办大臣职务,专办三埠通商事宜。次年十月癸末,电文朝廷“查驻藏两大臣,徒有办事之名,已为藏人所轻视 ”,“为沥陈积弊,请旨革除惩办 ”,后得朝廷同意将前驻藏大臣有泰革职发往军台,其余有罪藏官全部革职,分别惩罚,此举深得民心。

张荫棠在西藏地区的主要作为是在藏区实施新政,旨在巩固清朝政府对西藏的统治,加强国防建设。之后张荫棠提出《治藏建议十九条》、《治藏大纲二十四款》、颁发《训俗浅言》、《藏俗改良》,意在劝导藏民改良习俗。得到朝廷许可后,张荫棠便将驻藏大臣、帮办大臣,两缺裁撤,改设行部大臣,畀以重权,便宜行事,以资镇摄”。又“设会办大臣一员,统制全藏”,“下设参赞、副参赞、参 议、左右副参议五缺,分管管理西藏地区设置的交涉、督练、盐茶、财政、工商、路矿、学务、农务、巡警九局用以举办新政” 。

3 新政失败和离藏的历史真相

在西藏局势不稳,英方又虎视眈眈之时。清朝历史上第一次任命一位汉人去处理西藏事务,令“其随行员弁暨番众人等,听尔节制调遣。尔其敬谨将事,毋负委任” 。不得不说,某种程度上是对张荫棠寄予了很大的厚望的。

而张荫棠也不负众望,入西藏便得朝廷采纳实行新政,其旨在改革西藏体制,力图在西藏推行汉化。初时,种种举措深得藏民人心和朝廷支持,其在西藏所到之处无不夹道欢迎,民气一振。但正当张荫棠在西藏开展新政,大刀阔斧地进行藏事革新之时,清廷却电寄给他一道谕旨:“谕军机大臣等:电寄张荫棠。有人奏:“风闻张荫棠有令喇嘛尽数还俗,改换洋装之事”等语。藏番迷信宗教,如果操之太急,深恐激成事变。著张荫棠将藏事妥慎通筹,毋涉操切(光绪三十三年正月已亥,1907.2.19)。 ”

表面上看张荫棠因“令喇嘛还俗,操之过急”,改革力度过大,而“深恐激成事变”引起藏人不满,遭到朝廷训诫。而细纠张荫棠“令喇嘛还俗”一事,在相关资料中仅能找到“敬鬼神而远之”、“卜卦符咒,皆虚无缥缈无凭骗人之事”等。也就是说张荫棠“令喇嘛还俗”纯粹子虚乌有。清朝政府明知张荫棠被举报之事并非属实,却害怕西藏新政引起更大的不满,触动了西藏上层贵族和农奴主的利益,加上外有英、印政府的无理抗议,便于光绪三十四年三月,将张荫棠调离西藏派去西姆拉,与英方代表人员签订《英藏通商章程》,归来后升张荫棠为外务部右丞,至此西藏新政一事便由此虎头蛇尾的结束了。

纵使张荫棠新政失败有着多重原因,前有朝廷的训诫,后有西藏贵族的不满,但其新政失败和最后离藏的根本原因其实是新政内容不合时宜,并不适合西藏的实际。在西藏自古以来政教合一的背景下,试图命“西藏人当尊奉大皇帝政教”,教他们学习中国古学。告诉藏民要知晓“忠孝信义、礼义廉耻”,不要迷信宗教,“兄弟不得同娶一妇”。不仅不符合西藏实际,内容也过于超前,很难被藏民接受。更有与张荫棠有矛盾的有泰、联豫等人,在背后煽风点火,向京秘密发电污蔑张荫棠“令喇嘛还俗”。局势不稳的清朝政府不得不立刻将张荫棠调离西藏,了结此事。张荫棠被诬告的另一个重要证据,是他回京后并没有像有泰一样被革职发配,而是派往英国出使,而后又出使美国、秘鲁、墨西哥、古巴大使。

4 对张荫棠的评价

4.1 清朝汉族的第一位驻藏大臣

由于西藏较为特殊的历史地位以及满清政府在用人方面重满轻汉的一贯主张,清代自雍正皇帝设立驻藏大臣以来的一百多名驻藏大臣,其中绝大多数由满族,或蒙古族的贵族旗人等所担任,张荫棠作为清朝历史上第一位汉族的驻藏大臣是极为罕见的,他不仅开创了汉人出任驻藏大臣的先例。在西藏地方面临着巨大分裂危机的乱世中,他临危受命,极力维护国家主权以及领土完整,鞠躬尽瘁,殚精竭虑,作为一名汉族官员,在风雨飘摇的清朝末期没有明哲保身,能这样做是很难能可贵的。从张荫棠的身上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出晚清政府对于西藏的态度,以及满汉官员任命格局的变化。

4.2 推动西藏近代化的勇敢尝试者

张荫棠在西藏主持藏事期间,西藏地方的贫穷落后,闭目塞听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刺激,这一切使他认识到了只有进行全面的新政改革才能彻底地革除这些弊端,他提出了“治藏建议十九条”、“治藏大纲二十四款”等建议,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对西藏改革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这些措施是历代驻藏大臣从来没有提出过的,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开创意义。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其改革之愿望,但是张荫棠这种勇于打破传统,为西藏近代事业发展做贡献的美好愿望是值得肯定的,要知道在西藏封建农奴制以及清政府封建专制统治的大背景之下提出这样的近代化改革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信念的,将他定义为西藏近代化奠基者亦不为过。

参考文献

[1]吴丰培,曾国庆.清朝驻藏大臣制度的建立和沿革[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

[2]吴丰培,曾国庆.清代驻藏大臣传略[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3]曾国庆.百年驻藏大臣研究论丛(第一版)[M].中国藏学出版社,2014.

[4]驻藏大臣考——康藏资料[Z].民族文化宫图书馆复制.1961(09).

[5]驻藏大臣沿革考——康藏资料(上册)[Z].民族文化宫图四馆复制1961(09).

[6]赵志忠.清王朝与西藏[M].华文出版社

[7]郑现杰.1979年以来张荫棠治藏研究述要 [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

[8]于孟林.驻藏大臣制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05).

[9]陈鹏辉.张荫棠遭训诫与离藏原因探析[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

10郭卫平.张荫棠治藏政策失败原因初探.[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

[11]车明怀.晚清变局中的驻藏大臣[J].西藏研究,2012(12).

[12]曾国庆.论清朝驻藏大臣张荫棠[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3]冯明珠.《张荫棠与西藏(上)》[J].故宫季刊,17:2.

[14]祁美琴,赵阳.关于清代藏史及驻藏大臣研究的几点思考[J].中国藏学,2009(02).

[15]冯丽霞.试论张荫棠“查办藏事”的性质.[J].西藏研究,1987(04).

猜你喜欢
驻藏清朝
清朝驻藏大臣的“请训”与“陛见”考
整饬、因循与苟且:驻藏大臣讷钦筹藏探论
论清朝的秋审制度
满蒙联姻政策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探析
浅析阿拉善定远营城在清朝期间的发展
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陈列馆
清前期的商业政策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从清朝官场制度看腐败
驻藏官兵睡眠的认知心理特点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清军驻藏与阿拉善和硕特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