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文化”视阈下的潮绣文化

2016-05-14 03:31石中坚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潮绣交流发展

石中坚

摘 要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海上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通道。新“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新常态下对外贸易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自古以瓷器、丝绸等代表性商品的海贸交通线并由此建立起源远流长的中外经贸和人文联系的创新和发展。历史上,潮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而作为潮州工艺杰出代表的潮绣在“海上丝绸之路”扮演着积极的角色。

【关键词】“海丝文化”;潮绣;交流;发展

潮州的程洋岗一带曾出土了大批船板,也发现古缆绳加工场遗址及大量缆绳。到明清时期,主要出海港口迁移到距潮州府城约20公里的澄海东里镇的“樟林古港”。一时间,出海的红头船云集,百舸待发,场面壮观。这些足以见证当时韩江航运,特别是入海港口等地贸易相当频繁,很多上、中、下游的赣南、闽北和粤北的产品通过韩江运输到港口,然后从这里出口外销。

有资料显示,“海上丝绸之路”是为满足对外交流与贸易的需要而应运而生的。“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作用是贸易。它开拓了南方与海外的贸易之路,是国际贸易的雏形。自宋代以来,潮州依托韩江古港口,不容置疑地成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重镇之一。那么作为潮州重要工艺和主要出口产品的潮绣在这过程中的地位很值得研究。

1 “海丝文化”概述

通过这一海上通道运送的货物最主要的是丝绸、陶瓷和香料,因此后世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上通道称为“海上丝绸之路”。也有称为“海上陶瓷之路”或“海上香料之路”的。“海上丝绸之路”涵盖了中国的港口史、造船史、航海史、海外贸易史、移民史、宗教史、国家关系史、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史等诸多具体内容。

1.1 “海上丝绸之路”产生的背景

交流是人类的本性。人类文化在交流中互相借鉴、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模式已为人们所接受。文化传播论学派对于人类最早究竟是在一个地方还是多个地方同时出现文明争论不休。但是,人类文明都是通过传播、冲突、采借,最后通过涵化而达到融合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见如果没有交流,人类的文明发展将会受阻,或停滞。与世隔绝的某些地区,由于交流不畅,只能任幅自然发展,至今其文化仍处在较低的水平。

我们知道,由于自然条件与人文环境的不同,不同地区的物产有很大的差异性,或者说,不同地区对于生产某一物资更有优势、成本更低,且产量大。这就产生了异地之间的物资的交易。中国是茶叶的故乡。通过对外传播,其它地区自然也就产生了对茶叶的需求。这样反过来促进了中国茶叶的生产。虽然其它地区后来也种植茶树,但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他们生产出来的茶叶从质量、数量还是口味都无法与中国茶叶相比拟。相反,国外的许多东西是中国所没有的,如陶瓷材料中的“古蓝”料以前中国没有,故必须从国外进口。

由于产品量大,因此必须找到有效的交通运输手段。陆上的丝绸之路可通过动物的驮运。虽然费时费力,但毕竟能成行。而处于东南沿海地区,人们只能望洋兴叹了。于是开辟“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必然的需求。可见“海丝之路”的缘起是物资交换的需要。历代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地位而大力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作用也不能忽视。

1.2 “海丝之路”的主要内容

今天发达的交通系统拉近了中国与其它国家的距离,好像地球是一个很小的球体,因而有“地球村”的说法。“海丝之路”的基本内容有两个,其一是解决了交通很不方便的年代阻碍了人们交往,各地特产无法交换、互通有无,实现价值的最大化的难题;其二是方便了交流。所谓“远亲不如近邻”,如果惧怕舟车劳顿而不常走动,时间久了这种亲情也不复存在。为了密切与邻国的关系,经常走动是少不了的。而与与一些海上国家的联系只能只能靠海路了。这样这条“海上丝路”为增进中国与海上各国的关系提供了便利。反之,与这些国家的联系也许会因为大海的阻隔而难于实现。交流的缺位,也将各地使文化无法实现今天的多元化共存的良性互动格局。

1.3 海丝之路的功能

1.3.1 促进移民

向海外移民早在几千年前已有先例。秦时的500童男童女下东洋求仙丹就是一个例子。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远步重洋成为可能。海了丝绸之中的的形成,把一批批的中原人带到海外是自然的事。通过“海丝之路”为大批潮人远走家乡提供了便利。这使中南亚一带的潮人人数激增。据统计,海外潮人的人数有一千多万。这使潮州民系文化具有“海内有一个潮州,海外也有一个潮州”的特色。 海内海外各有潮人一千多万。海内外潮人遥相呼应,内外互动,相映生辉, 其凝聚力举世闻名。广东每年都举办一次海内外潮人联谊会,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可见“海上丝绸之路”对潮州地区移民浪潮的形成的巨大作用。

1.3.2 促进文化交流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所进行的交流活动内容非常广泛,包括航线的拓展,航海技术的交流演进,外来侨民的流动,官方使节的往来,宗教、音乐艺术的传播,异域物种的扩散等等。

交流是不可避免。不管文明的发源是“单中心”的,还是“多中心”的,传播总是普遍存在。不同文化正是在不断的向外传播的过程中互相冲突、互相采借,最后才形成涵化的状态。这也是不同的文化中总有部分是相同的,部分是不同的原因所在。文化不分种族。不同种族的文化都是在不断的互相传播、互相排斥、互相采借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海上丝路”为异域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能性,方便各地文化不断碰撞,互相渗透,最终形成今天不同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格局,使现今的文化更加绚丽多姿,丰富多彩。

1.3.3 促进发展经济

贸易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上丝绸之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与传统技艺上的差异,对产品生产各有所长,生产成本差异性大。那么通过海内外贸易,规避了各地在生产某些产品存在的不利因素,最大限度地体现产品的价值。可见海内外贸易具有必要性。此外,由于贸易的需要,促进了造船业的发展,也促进航海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促进码头等设施的建设。这也促进了各地的经济发展。

可见,“海丝文化”的发展,在当时社会条件下,促进了各地的发展,多方受益,实现“多赢”。可见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也符合沿途各国加快自身发展的愿望。“海上丝绸之路”是一个具有巨大包容性的,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的,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发展平台。通过把这件大事办好,恪守“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近睦远交,使我们得到沿线国家更加的认同、更加的亲近和更多的支持。

2 潮绣的渊源与特色

潮绣是以潮州市为中心的整个潮汕地区存在的一种具有民间文化特色的工艺。潮绣是我国四大名绣——粤绣的代表。粤绣,与苏绣、湘绣、蜀绣并称,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它始于唐宋,盛于明清,是国家顶级工艺美术瑰宝。潮绣这一流派的形成与当地宗族和宗教祭祀的普遍开展、与地方戏剧的繁荣关系密切,因而各地对潮绣的需求应运而生。清代乾嘉时期,本地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潮州的刺绣工艺开始走向商业化。因之而来的市场竞争又促使刺绣从业人员,特别是工艺家们更加用心钻研技艺,学习并吸收外地刺绣艺术,并把民族文化融入到刺绣艺术之中,从而促进了潮州的刺绣艺术水的平迅速提高,进而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风格的潮绣艺术。

2.1 潮绣的历史

潮绣历史悠久,是在当地厚实的民间工艺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秦、汉时,潮州曾隶南海郡,但隋代已置南海县。有人提到典籍中有“微绣奇女”的字眼。“奇女”所在应该属南海县。不过唐代岭南绣艺既已如此精细,同处一道(省)的潮绣多少能得其沾溉、影响,似在情理之中。唐·苏鹗《杜阳杂编》载:贞元元年(785),南海奇女子卢眉娘在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点划分明,细如毫发”。 最早提及潮州刺绣的文献是宋宝二年(1254)潮州知州陈炜《题湖平石壁》诗。其颈联:“朱幡影里绣屏好,绿盖香中画舫行。”意思是:太守夏日游湖,画舫在绿漪荷香中徐行,微风轻拂,在丽日辉映下展示出一幅幅精美的绣屏。迟至明代,则可知在嘉靖万历年间,刺绣已经是潮州妇女所熟稔的手工。如明代潮州戏文:嘉靖四十五年(1566)刻本《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全集》中,有“五娘刺绣”一出,写五娘在闺中思念恋人陈三,婢女益春请她刺绣解闷。

2.2 潮绣的特色

潮绣以金碧、粗犷、雄浑的垫凸浮雕效果的钉金绣为特色而标异于其他绣种。 题材广泛,有人物、龙凤、博古、动物、花卉等。潮绣以饱满、匀称的构图和热烈喜庆的色彩来表现气氛鲜明、生动和丰富瑰丽的艺术效果。潮绣的种类有绒绣、钉金绣、金绒混合绣、线绣等,品种各具特色。绒绣是在各种丝、绸、缎上以平绣针法用丝绒绣出平的画面。题材多为飞禽、博古等,主要用作画片、挂屏等;钉金绣又称金银绣,如以金银线为主,绒线为辅绣出来的作品金绒混合绣;线绣则是纯用丝线平面绣制。钉金绣针法复杂,有过桥、踏针、捞花瓣、垫地、凹针、累勾绣等60多种针法。其中“二针企鳞”针法在其他绣种中没有发现。钉金绣通过垫、绣、贴、拼、缀等技术的运用,产生浮雕式的艺术效果。

潮绣既是民间艺术品又是实用欣赏品,在题材和图案上特色鲜明。在潮绣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外洋艺术渗透的冲击和现代新美术思潮的介入,使这一绣种改变了其固有的“民间刺绣”特色。过去和现在都有一批札根于民间,溶汇了潮州术雕、潮彩、潮州木偶等民间工艺,从事潮绣设计的画师。他们的不断创新使潮绣作品丰满、浮突,有起伏且多变化,有条理而不紊乱,色彩富丽、组织细密、丰富多彩的总体风格。给人以高贵典雅、热闹欢乐的艺术效果。 融入西洋文化元素后,潮绣的题材更为广泛,除人物、花鸟、动物走兽、器皿、博古、龙风之外,经常配以海产鱼虾以及佛手、菠萝、林檎等异国花果一类题材。画师们在自然美的基础上,经过一番整理加工、提炼取舍,变为装饰性纹样。形成潮绣饱满、均齐、瑰丽、生动的艺术效果。

包括潮州刺绣在内的广东刺绣,即广绣有一个特征,就是它始终不受以前或同时文人画影响,还保留女红传统中不可少的巧手慧心,以细密针线繁复色彩自出心栽来进行创作。正如潮州木雕,不受元明以来小说、戏剧、版画影响 独具匠心 未进行透雕浮雕。得到成就一样。”

潮绣在纹样、色彩、构图等方面也很有特色。潮绣纹样的组织方法是比较科学的。除了适合纹样、连续纹样之外,为了实用上的需要,还创造了长卷纹样。它像绘画中的长卷一样,既有连续性,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潮绣的设计既要求有变化,又要求统一,有效避免构图松散、软弱、混乱,及呆板、无生气 使人感到单调、贫乏、生硬等现象,成为绘画与图案完美结合的装饰图案。这种图案跟潮州的木雕、石雕一样不受时间、空间和故事情节的限制,巧妙地利用人们的视觉和联想,将人物一个一个地跃现在长卷画面上,再以景物衬托填充构图的空隙,保持着先后主从关系。宋代朱古柔、沈子蕃之刻丝、明代顾氏绣到清初皋冒氏的刮绒绣等都依照当时名家画稿。至于明代著名之发绣。也只是近于明代画家尤求、丁云鹏等人画稿的复本而已。潮绣使用的原、辅材料以及技艺上也颇具特色。 潮绣常用的材料有金线、银线、花线、各色绒线、纱线(用于点缀)、棉絮、纸钉、绸、缎等。 潮绣经常运用的基本工艺针法有像形针法、锦纹针、花型针、竹编针、松子针等,还有如旋针、勒针6767等共达60余种辅助性针法。在工艺处理上强调表现象形、质感、勒线。针法变化多样,针脚匀称整齐,针针见针脚。形状层次分明,纹理清晰物象活灵活现。

3 “海上丝绸之路”与潮绣品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主因是中国南方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地方诸侯也需海外资源交易以维持统治,东南沿海可以借助夏冬季风助航更增加了海路的方便性,因此古代中国沿海很多地方都有此项交流。

潮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潮绣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上述地区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海丝之路”把潮州的刺绣艺术与海外的需求密切联系起来。

3.1 文化的融入丰富潮绣的内涵

到明代,潮州的刺绣工艺在此融合中逐渐形成独特风格,并形成专业性的生产区域。清代,刺绣在潮州民间更为盛行,晚清至民初步入了繁盛时期。有资料显示,潮汕地区经营潮绣的绣庄 20 余家,华商经营的抽纱商近 10 家,外国创办的抽纱洋行 10 多间。潮绣通过“海丝之路”外销的同时,外来的文化也融入到潮绣工艺中,丰富了潮绣文化的内涵。

抽纱洋行的存在,说明潮绣工艺品有可能成为外洋社会的欢迎。带有浓厚地方特色,并融入西洋文化的潮绣品更适合于输向南洋市场;而融潮绣和欧洲花边技艺创新的新绣种---抽纱工艺品,因刺绣精美,在欧洲市场大受欢迎。“中国人长于刺绣花鸟,而广东人于此技术尤为专长……” 当时,潮绣主要销往欧洲,当时的潮绣在欧洲市场有颇大影响力。从上面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在明、清时期,潮绣产品便远销南洋诸国。在此过程中,由于融入了西洋文化之后,更远销欧洲各国。从运输的便利出发,通过海上的“丝绸之路”把潮绣产品运到海外是合情合理的。

3.2 潮绣的外销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历代朝廷积极引导东南沿海产品外销的目的是换取白银。潮绣作为当地的重要工艺品,为满足海外需要而大量生产。一时间,整个潮汕大地到处都有从事绣花工作的男女老少。许多家庭生活的主要来源就是从事绣花所获得的收入。潮绣发展对当地经济的贡献率可见一斑。

综合文献记载:清朝是潮绣发展黄金时代。乾隆年间,潮州府城便有二十余家较大规模的绣庄。这皯绣庄主要分布在潮州城区以西的天地坛、布梳街和开元寺一带。其时绣品主要销往地主要集中在南洋群岛一带;至咸丰年间,潮绣品每年的出口值都在1000万元以上。由此可内,“海丝之路”为潮绣业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海外市场,从而促进潮州剌绣业的持续大发展。

3.3 潮绣的发展带动地方文化的发展

由于文化的“民族中心主义”倾向,人们更倾于欣赏本民族的文化。剌绣文化要得到不同民族的认同就必须在剌绣这个载体中体现不同民族相应的文化特色。以外销为主的潮州剌绣之所以能长盛不衰的秘密就在于产品不论在造型、设计、装饰、乃至包装要求等全方位满足不同民族的文化需求。潮绣通过外来元素的引入,丰富了其文化的内涵,对潮州文化带来深刻的影响。但是,潮绣生产必须深入到“寻常百姓家”,融入到潮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潮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潮绣生产能全面与国际紧密联系,满足不同地区的需求所付出的努力是巨大的,渗透到历代“剌绣人”血液中的以外销为特色的剌绣文化功不可没。

4 结束语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意义并不局限于与东盟地区,而是通过以点带线、以线带面,通过增强与沿边国家和地区的联系,把东盟、南亚、西亚、北非、欧洲各大经济板块连续起来。以此来发展面向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战略合作经济带。东盟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和必经之地,中国和东盟有着广泛的政治基础,坚实的经济基础,将是新海丝战略的首要发展目标。“21世纪海丝”战略符合双方共同利益和共同要求。通过“海丝之路”的纽带功能,构建亚、欧、非经济贸易的一体化。

“海丝文化”发展战略的提出,对潮州剌绣业的发展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要在国家构建“21世纪海丝之路”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加强中外剌绣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使海外剌绣业界人士了解剌绣发展史,明晰中国作为剌绣文化的根的地位,认同潮州绣系在剌绣发展历程中的突出贡献;加强潮绣文化研究,不断丰富潮绣的文化内涵,提升潮州剌绣的技术水平,从而提高潮绣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潮州剌绣产业的大发展,促进潮州经济文化的大繁荣。

参考文献

[1]郭志超.台闽民族史辩[M].黄山:黄山出版社,2005.

[2]福建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编.海上丝绸之路.

[3]李庆新.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百年回顾[M].北京:中国国际出版公司,2006.

[4]黄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的内容及意义[Z].中国宁波网,2014(05):22.

[5]《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人民网.

猜你喜欢
潮绣交流发展
如此交流,太暖!
文化创意视角下潮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传承潮绣文化 开拓高校服装设计课程新模式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浅谈潮绣的特点与其在新时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浅谈潮绣的特点与其在新时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