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

2016-05-14 03:31聂志鸿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聂志鸿

摘 要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营养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二者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前者是后者的重要思想源泉,后者是前者的继承、超越和升华,因此必须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关联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印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灿烂光辉。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1.1 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不论生活多么艰难、身处何种逆境,心中之“志”都不会动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就是以这样的志气创造着自己的灿烂文明。孔子讲:“士可杀不可辱。”孟子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就是一个人应有的独立人格,一个民族所应彰显的浩然正气。

1.2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儒学创始人孔子理论的核心是“仁”,他要求统治者对人民施行“仁政”,反对统治者对人民进行压迫和剥削。孟子以“仁政”思想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又提出比较系统的“民为君本”的思想。

1.3 爱好和平、社会和谐的“和合”理念

英国思想家罗素曾经这样评价中国:“如果世界上有‘骄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中国。“礼之用,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和谐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1.4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汉纪》提到“亲民如子、爱国如家”,在儒家文化中,提倡“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了以平治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和爱国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爱国始终被人推崇为一种“大节”,一种崇高的道德规范。

1.5 以“礼善”为核心的人主道义

尊老爱幼、友善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墨子提出“兼爱”的观念,即平等无差别地对待所有人。儒家思想的爱众,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体现了人道主义原则。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价值资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其中,富强观念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物质利益原则,人类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物质利益。民本观念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代思想家认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说到和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和谐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显示了中华文化的自由基因。“等贵贱,均贫富”体现了追求平等的诉求。法治思想最典型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主张。商鞅认为法是治理国政的根本,只有实行法治,国家才能安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诚信、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把“诚”最为人最高的概念。《礼记》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提升和超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吸收了人类文明成果,既是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又是对中华文化的超越。

首先,社会主义核价心值观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从某种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交融的过程,彰显了它的科学性。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国实践、时代特征为现实依据。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变得越来越丰富,体现了它的现实性。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传统文化内容予以提升和超越。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有消极狭隘的成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短短24个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摒弃腐朽落后文化,诠释了现实需要的现代观念。

3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与弘扬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但它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被赋予新的内涵,必须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3.1 弘扬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要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源泉,要科学认识和运用中华文化资源,共创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不仅需要经济腾飞的硬实力,也需要文化繁荣的软实力。弘扬传统文化有利于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永久动力和精神支持。

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优秀传统文化来哺育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结合时代要求,不断从传统文化汲取营养,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要结合“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讲清楚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

3.3 中华传统文化需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升华。

中国传统文化需要通过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与时俱进。好的东西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充电,滋养,才能永葆生机,焕发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积极的,充满正能量的好东西,但如果停滞不前,固步自封就会失去它本该有的那种激发力和创造力。因此,在当代必须切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使中华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泽应.论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伦理学研究,2015(01).

[2]杨晓英.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25.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