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古代文学中的体现

2016-05-14 03:31史贝贝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唐朝文学

史贝贝

摘 要 唐朝文学在诗词、散文、辞赋上均有建树,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家不约而同的继承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那个既有着战乱也有着盛世的年代,既有着忧民情愫也有着浪漫情怀的时期,最质朴、最传统的思想文化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并发扬光大,一代代的流传,一世世的颂扬。古往今来的一脉相承,即使在经隔数个世纪的现代,再回首读起他们的佳作,仍会觉得有着梦回千年,恍如昨日的感动和缅忆。

【关键词】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唐朝;文学

唐朝的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璀璨辉煌的一个篇章,其社会因素使得文学带有典型的时代烙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痕迹深入字里行间,经过大家的浓缩、炼意,写就一篇篇不朽的文学名作。

1 注重良好品格的培养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推崇品德高雅,要有良好的个人品质,这也是许多名家文人追求的境界——以德正身,淡泊名利。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全篇只简练的九句话,形象的描写了作者对于“陋室不陋”的解释和心得。作者先以山水不以高深为贵,而是因为有令人尊敬的神灵所在而贵来突出自己的居所因为有自己的高尚品格而不简陋,后又以诸葛庐的草庐和扬子云的亭子来说明有着高尚品质的人是不计较物质条件的,这是典型的“以德服人”和“德高望重”的中国传统思想。对于素雅景色和有才识的人的陪伴,作者则乐在其中——富丽堂皇的园林不一定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而有权势的人也不一定能和自己有共同的文学喜好,只欣赏对方的才情谈吐,而不重视物质条件,这印证了孔子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闲暇的时间可以对自己的心灵和情操进行净化和升华,这则印证了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

2 忧国的思想

忧国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一直存在的情感。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都会是一个国家遭受重创乃至覆灭,在文学的长河中便涌现出一大批爱国主义者,他们心系国家大事,或为战争所痛,或为朝廷不作为所痛,写出令人深思的文章。杜甫的《春望》便是一首饱含忧国情思的代表作: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即使是在盛世大唐,也难免有安史之乱的危国之事。杜甫看到昔日长安的繁华被战火无情的抹去,山河虽在,但国家支离破碎,不复从前。春天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里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勃发之际,眼前也只有荒芜的草木遮掩了战火后的断壁残垣,令人更觉凄凉。没作者不以自己的泪恨抒情,却托给花鸟,美好的鸟语花香却不能给作者带来哪怕一丝的慰藉与欢愉,反而引起更多的伤感缅怀,这样的处理更能使人潸然泪下,理会到作者内心对于国家飘零的苦楚与悲痛。这不禁让人想到《诗经》中的一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国文化博大精深的一点就在于,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巧妙的将心中所想抒发的感情自然的表现出来,更有深意在。当然也需要一些写实和夸张——一个“连三月”足以说出战争的残酷和无止境,而“抵万金”则说出了在战乱中人们的生命是渺小的,容易被摧残的,一封家书比万两黄金都显得弥足珍贵,可见得受到战火波及的人民大众对和平安宁的生活有多么的向往和渴望。作者在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中,把思想感情升华到了国家,甚至满头白发都掉落,连簪子都无法挽起,更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到底是忧愁到怎样的程度,才会使得作者的身体和心灵都遭受如此创伤。

3 对故土乡情的思念

古老的农耕生活,使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对于乡土情结尤其的重视,思乡之情流淌在每一代人的血液中。特别是在古时,交通通信都不发达的年代,出门远游、做官、营生的人们总有对故乡人情的思念与重视。温庭筠曾作《商山早行》来抒发对故土的魂牵梦绕: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清冷的早晨似乎总是伴随着远行。从“客”“悲”“乡”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游人,一个不得不离乡行走而又时刻思念远方家乡的游人。从鸡声和月能看出作者出行之早,从人迹又能看出作者出行虽早,桥上的霜痕已显示出有人出行更早,漂泊在外的人们奔波劳苦,不如在家乡的悠闲惬意,更加引发作者对于只身在外,无人相伴的古凌寂寞之感。当他看到上路时的枯萎槲叶,盛开枳花,不由得想起梦境中的故乡,那是一方池塘,落着凫雁。雁是一种季节性迁移的动物,在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通常代表着四季的变换,游子旅人的远行,有着对故乡亲人思念的寓意。作者在梦中回到了自己的故乡,连凫雁都已经归来,而他又要游荡到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呢?这不禁让人想起《诗经·匪风》里所说的:“匪风发兮,匪车偈兮。顾瞻周道,中心怛兮。匪风飘兮,匪车嘌兮。顾瞻周道,中心吊兮。谁能烹鱼,溉之釜鬵,怀之好音。”

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在古代人民的智慧中诞生,极善极美,胸襟宽广,海纳百川。历经五千余年,它生生不息,代代薪火相传,是黑暗中不灭的火把,夜空里指引方向的明星,是我们作为一个中华儿女骄傲的标志,也提醒我们继承与发扬,恪守做人的本分。

参 考 文献

[1]周振甫.诗经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春秋)孔丘.论语[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汉)荀悦.申鉴注校补[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战国)孟轲.孟子[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5](战国)荀况.荀子[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唐朝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试论历史上真实的隐太子李建成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唐朝休闲文化对后世影响几何
唐朝三省制浅析
文学病
舌尖上的异域风情
信安王祎传小考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