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第三种性别生物——女记者之“生存技能”

2016-05-14 04:02叶畅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感性理性

叶畅

摘 要 “如果非要在男性和女性之间加上第三种性别生物的话,那应该加上女记者。”看似一句调侃的话语,却道出女记者职业生存的无奈和艰辛。女记者要想在新闻界生存,必须具备一定的生存技能。笔者从去性别化、充分发挥优势、精通各个领域等方面分析女记者必备的技能。

【关键词】去性别化;扬长避短;精通领域;感性;理性

1 去性别化——秒变女汉子

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人们对船头瞭望者的刻板印象应该是一个铜黄肤色、满脸胡渣、腿部经络突出的糙汉子形象,女记者为了胜任这份工作,有时会做出一些外在的改变。

战时后方新闻界的“四大名旦”——杨刚、彭子刚、浦熙修和戈杨是女性记者的代表。其中,“金箭女神”杨刚和彭子刚改名字的洒脱之气更是令人称赞,她们的原名分别是杨季徽和彭雪珍,不难看出之前的名字具有女性特色,然而为了显示出对新闻事业的那份血气方刚,一不做二不休地用了男儿特色的名字,当“柔美”遇到“血气”,她们果断放弃外在的名字称谓,女汉子的本质显露无疑。

当然,女汉子的主要特征是拥有一颗强大无比的内心,不是说每一位女记者都要把自己的名字改得有男儿特色,而是应当在面对艰险困苦时具备一份坚韧和刚气。“我们出去是为了报道,出不去将来也要报道。别看我的眼睛被打肿了,倒是更加明亮了,他们越是害怕,我们越要报道。”这是浦熙修在被暴徒围攻几个小时,头部、腿部多处被殴打之后仍然发出的铮铮誓言。这份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坚韧顽强的品质丝毫不输男性记者。新时代的女记者不妨以“四大名旦”为榜样,更好的提升自己。

2 扬长避短

女性通常是柔美的化身,敏锐的洞察力、超强的沟通力、迂回的“柔韧力”、高度的亲和力是其与生俱来的独特优势。在从事新闻工作时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客观世界的动态信息,并且衡量其新闻价值大小的职业反应能力。女性天生较为敏感,观察和分析新闻事物是,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具备穿透事物的能力。通常可以运用丰富而细腻的感情致力于新闻报道,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良好的沟通能力和高度的亲和力是女记者的一把利器。柴静是因赴美生女被拉下神坛,又因《穹顶之下》纪录片重新回到大众视野,虽然几经波折,但其仍是一名出色的女记者。柴静因为一本《看见》让更多的人看见她对新闻事业的奉献,在采访想要自杀的孤僻孩子时、采访受媒体讨伐的虐猫事件主角时,她用女性特有的沟通力和亲和力打开采访的门禁,顺利地拿到了独家的采访。

女记者“堵厕所”、“抓领导”的新闻时有爆出,并非女记者有暴力倾向,而是为了拿到独家采访做出的无奈之举,看似无奈之举中饱含女记者迂回的柔韧力。有的男记者心高气傲,一旦采访被拒绝,很可能就放弃采访。相反,女记者一般想尽各种办法寻找机会获得采访。

3 行走在感性与理性之间

在笔者看来,断定自己是感性的或者理性的这种判断都是不合理的,处理事件时,每个人都有感性和理性的一面,只是哪个层面占据的成分更多一点导致人们做出感性选择或者理性选择。女记者也是一样,在报道新闻事件时,常常遇见感性和理性的冲突,把握好其中的度是一个优秀女记者应该做到的。

汶川地震报道时,央视记者李小萌在路上遇到一个刚从家逃出来,却执意要回家看看的老乡,面对老乡的坚持,李小萌只能让老乡注意安全。老乡走的时候回头对李小萌说:“谢谢你的关心。”李小萌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放声大哭。面对灾情以及老乡对家的执着,李小萌留下了眼泪,感性思维引导下的行为深深地震撼到电视观众,更容易让观众深切地体会到人文关怀,那一刻的哭声胜过千万句理性言语的表达。

另外,汶川地震期间,陈坚已经被压在石头下73个小时,四川电视台某记者一直在和他说话,为了配合直播效果甚至连线直播间,记者的煽情使得陈剑处在亢奋状态,当其被救出时,体力消耗很多,没过多久陈剑离世。女记者在灾难面前忽视别人生命的行为是缺乏人文关怀的不理性的表现,虽然陈坚那段感人的采访视频被广为流传,但是却让他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无疑是一个报道败笔。

4 学术有专攻——精通某一领域

按照文学家的标准,给记者定位的话,笔者认为记者类似于一个杂家,他们了解许多方面的知识,涉猎各个领域。但也是因为其涉猎广泛,也会带来一个问题——学术无专攻。记者对某一个领域只是停留在表面层次的了解,在实际新闻工作中是不能够胜任工作的,出现某块短板就会导致新闻工作停滞不前。

著名“足球宝贝”李响“一夜爆红”并掀起“天价转会费”事件并没有使得业界对其心服口服。她在报道足球界新闻时,更多的只是起到传声筒的作用,简单地搬运信息,缺乏自己对足球信息的独到见解,这也是其备受争议的原因之一。

相反,原《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曾经被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50位“亚洲之星”“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女性”,这归功于其在财经界的极具专业性的表现。她打破了女性只适合“软新闻”这一魔咒,在“硬新闻”领域获得优秀的成绩。

软新闻通常是一些娱乐性、花边性、休闲型的新闻,通常会安排女记者去报道,想要打破这一禁锢,女记者精通某一领域是十分必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没必要涉猎各个领域,做一个学术有专攻的《百科全书》式的女记者。

5 小结

在“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牲口用”的新闻界,作为第三种性别生物存在的女记者有其独特的生存之道。《星期日泰晤士报》的科尔文说:“在经历了战争、炮火和逃亡之后,我真的很难跟别人谈论住房抵押或内衣的流行款式。”女记者就是这样一种特别的存在,她们每一个人都是记者中的“战斗机”。

参考文献

[1]周江.浅论中国新闻史上“四大名旦”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J].东南传播,2008(03):74-75.

[2]张辛.由缺席到在场——新时期女记者的形象分析[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07):98.

[3]王伏虎.如何看待女性新闻工作者的快速增长 突破禁区的女记者[J].中国记者,2010(03):32-33.

猜你喜欢
感性理性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有效积累学生“音乐感性经验”的探索与实践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感性的解放与审美活动的发生——对马克思一个早期思想的引申
理性的回归
把握教材从感性到理性认识函数单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