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问题初探

2016-05-14 04:31钟江颖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就业现状高校毕业生基层

钟江颖

摘 要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增加,就业压力和形势十分严峻,而单一的就业流向,导致到基层单位和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少,人才分布不均匀。因此,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策略十分重要。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现状; 策略

据统计,2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49万,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依然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虽然毕业生就业率不断提高,但是选择到基层或西部偏远山区就业的毕业生仍然很匮乏,即使有,往往很大一部分都是选择当“跳板”的地方。因此,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有利于人才结构的均衡,有利于平衡城乡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1 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现实状况

1.1 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结构性失衡

目前,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如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并且可以享受到许多优惠条件,但是仍有许多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去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向仍以发达城市和东部沿海城市为主,只有极少部分毕业生会选择基层和偏远省区。一份重庆沙坪坝区对16所高校大学毕业生求职报告可以看出,68.3%的人表示不愿意去基层工作,4.1%的人态度是无所谓,只有27.6%的人表示愿意。

1.2 基层就业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由于基层经济欠发达,各种条件有限,政策体制不配套,工资福利方面与发达城市还有一定差距,职称评定也是参差不齐。另外,大学生的服务年限到期后,只有少部分岗位能够享受正式的国家编制,大部分编制问题受限,由于我国现行的公务员录用制度,许多都是需要公开招考的,且需要有基层工作年限,因此以基层工作为“跳板”现象较多,不利于人才的稳定。

1.3 就业观存在冲突

面对基层就业,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观上面临几种困境:一是时代观念差异。高校毕业生正处在青年时期,积极性高,思想先进,思维活跃,而一些基层单位由于经济欠发达,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导致大学生的理想和抱负难以实现;二是面子问题,大学生毕业一旦去了边远地区的基层,感觉自身的整体环境都是与落后、贫苦挂钩;三是怕限制自身空间发展,边远地区基层经济相对落后,就业环境差,给大学生在事业上和家庭上带来限制。

2 当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必要性探析

2.1 基层就业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

基层是一个广阔的社会平台,是一个能锻炼品格、意志、能密切联系群众的地方,同时是高校毕业生把理论用于实践的地方。一方面,正确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利于大学生更一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另一方面,到基层就业,能第一手体验到民间实情,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培养自身吃苦耐劳的品质,为实现自身的远大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合理利用大学生人才队伍结构,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必要

相对比较发达的城市而言,偏远地区基层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都比较落后,这些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困难,需要脱贫致富,急需一批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人才服务于广大基层建设中。高校毕业生通过到基层就业这种渠道,把新鲜的血液以及先进的思想、知识和技术带到基层地区去,改变基层地区比较落后的经济文化状态,进一步协调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2.3 减轻就业压力的现实需要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党和国家的一项人才结构的重大调整,是解决当前结构性失业和缓解就业难问题的重要举措,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面向基层就业,是拓宽就业渠道的一种方式,有利于缓解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3 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对策建议

3.1 从政府层面讲,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与制度保障,激励人才

各地方政府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展工作,依据地方特色出台有利于基层就业的政策性条件。整合城市与基层地区间的资源,城市支持基层经济,积极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来支持基层经济建设。改善到基层工作的大学生生活环境,提高其待遇和福利,为他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后顾之忧,例如编制问题和职称问题等。

3.2 从社会层面讲,加强引导,做好宣传

从社会层面讲,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重在做好宣传,让广大毕业生充分认识到制度提高基层就业的价值,提高其社会地位及尊严,让社会形成并建立一种正确的理念,让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可以有坚强的后盾。加强社会积极正面的舆论引导,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大力宣传党和国家有关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各类政策,带动全社会理解、关心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一线服务,广泛宣传大学生在基层创业、就业的成功案例和一些先进事迹,让其得到应得的成就感和尊重。

3.3 从学校层面讲,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毕业生就业引导

从学校层面讲,改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毕业生就业引导。当前,各大高校应当完善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应以素质教育为基本,建立终身学习系统,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学校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目标,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毕业生在基层就业方面有牢固的基础,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基层社会,从而实现人生价值。此外,高校还应当加大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力度,通过举行专题讲座,拓宽第二课堂等其他形式,对大学生的创业和就业能力进行培训,建立并引导学生面向基层创业的长远机制

3.4 从自身来讲,要转变观念,提升综合素质

当前,政府和学校的正确引导固然重要,同时也要求大学生有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择业观。从一个角度讲,大学生需要建立“工作只有是否适合之别”的观点。面临大城市激烈的生存竞争,在接近淘汰的边际还在苦苦等候,死守大城市,还不如去到基层创业及就业,照样能够完成大学生的人生意义及价值。从另一个角度讲,大学生应当了解自我,调节盲目攀高的就业观点,调动就业期望值。树立积极正确的成长观、就业观和人才观,也要积极的参加社会调查及实践等。知识技能的加强,基层工作的适应能力与服务能力都需要提升,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运用到实践中去,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增加基层工作的阅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以及准确的定位今后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梁梅,熊孝梅.对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若干问题的调查分析[J].高教论坛,2009(01).

[2]李莉.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昌吉学院学报,2004(02).

[3] 杨光.浅析大学生基层就业[J].大众科技,2006(01).

[4]梅清华.对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4(01).

[5]刘颂.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4).

猜你喜欢
就业现状高校毕业生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扬州大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就业方向调查与分析
做好高校毕业生档案转递工作的几点体会
浅谈高校毕业班管理工作中的细节之处
高职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