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岛根县立大学为例探究中日大学异同

2016-05-14 14:03武雯涵荣叶张静玲
商情 2016年41期
关键词:社会实践教学模式

武雯涵 荣叶 张静玲

【摘要】以岛根县立大学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课程教学、社会实践两方面,对中日大学生对这两方面异同进行分析和探究。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中日大学教学模式、课余生活总结出特征、各自的优点及存在的不足。最后通过研究分析进而得出日本大学的校园生活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集团性为主。中国大学的校园生活则以学业为主,专注于培养专业人才,提高人才的专业素养的结论。并且在对中日校园生活进行比较中发现各种校园生活现象都体现了中日文化各自的特色。

【关键词】岛根县立大学 中日大学 教学模式 社会实践

自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以来,随着两国关系的不断深入,日本的文化、科学技术及思想也逐渐传入中国,日本大学的校园文化对中国也有着深刻的影响。例如宿久高(2006)中写道:“中国的大学伴随着日语教育的发展,所需人才的素质也发生了变化进而革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的同时又如何将文化与教育将其糅合其中。这已成为培养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课题。”日本的大学是怎样的学习氛围,又有着什么样的教育方法等……中国与日本的大学的异同点存在于哪些方面。通过大学期间与友好交流学校——岛根县立大学(以下简称县大)进行的文化交流经验将通过本文将为大家呈现一个更真实的日本。

由于中日文化的不同以及历史因素又是以怎样的校园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中国与日本大学的校园生活从教室上课到放学后也以各种各样不同的方式各自体现着两国教育上的先进性。基于对两国异同为契机探讨进而加深对于日本历史,民族文化理解的同时也可以重新认识中国的教育系统。通过对两国学生的校园生活,让中国的大学生更好的重新塑造自我、提高自身品质,形成知行统一,更加开放友好的校园环境,促进两国的友好关系并加深中日之间学生的交流,从而共同拥有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

为了更好的理解中日大学之间的异同,本文将从两国的授课模式、校园生活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中日大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比较

(一)日本大学方面

岛根县立大学方面采用「ゼミ」(研究会)的形式展开,这也是日本大部分学校所采用的授课方式。“研究会”最初是德国的教育家为了师范学校所创设的一种传统学术制度。著名学者J.M.GESNER在「ゲッチンゲン」大学设立了哲学研究会,日本得以导入了此种上课模式。之后许多的日本学者又开发出各种形式的研究会,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在二战后确立了“以培养拥有独立性的模范学者”为目标的新制度化体系。

研究会以一名教授为中心,带领着少数学生针对特定的学术范畴进行研究。一般日本大学学部从大二开始允许进入研究会学习,而对于大学院院生,研究会是必修学分之一,必须参与其中。根据每个研究会的所属学部或者研究科的不同,其研究范围也不同。上课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例如学生间的自由交流讨论,口语练习,小论文等形式以此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不仅巩固了必修课程的基本知识,更能学习到教科书上没有记载的学术性内容。从结果上来看,研究会犹如将一般课程升华,在必修课程上把只有基础打好,才能在研究会的学习中游刃有余。除此之外,基础研究会不设立期末考试而是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进而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考察。基本以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进行评价。专业研究会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研究范围由老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决定,自主选题、独立研究再以论文的形式发表最终研究成果。

此种授课模式给予了学生极大的自由度与发展空间,并且在无形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中国大学方面

中国的大学一向偏重以老师、教材、上课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以及偏重理论知识的教育方法。强调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理解及运用,但对于做出新的理论研究则是尚有欠缺。学生根据自己所选择的的专业为基础而选择已内置完毕的科目,又因班级规模较大从而导致教师的数量、水平及教学中心已不如从前。类似于讲座般的上课模式好像已不适应当今世界的大学教育。

其实中国也曾尝试过研究会这一上课模式,先驱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在民国时期以德国的研究会为基础,在北京大学初次设立了文、理、法三个研究所。不久,在主张教育与研究相结合、提倡思想开放的新环境下北京大学的学习氛围焕然一新,一跃成为中国国内学术研究最高学府。但是后来由于经济衰退、社会发展与思想趋于停滞的局面,研究会这一上课模式并没有在中国得到广泛采用。

而大学生们对于既定的课程丧失学习兴趣,且对于已灌入脑海中的知识点没有令其活用的契机。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不足进而导致了大学成为学生们消磨时间的地方,也将讲座授课变为了大学的一般授课模式。不仅是课堂、选择课程及师资、设备的欠缺也是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所在。

二、中日大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日本大学方面

日本的大学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倡对知识的活用。不仅是研究会此种弹性教学方式,并且采用社会实践、实习等方式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县大松江校区是以培养医学陪护为中心而设立的校区,在学生毕业之前会组织学生在医院内与自己专业相符合的科室进行实习,这样一来不仅活用了大学内的知识并且也为毕业后的道路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实习”是大学生在学期间参与企业与学校以教育为主要环节的合作而提供就职体验的制度。通过实习提前体验社会,学会自我思考解决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化解难题,达到真正的“为我所用”。此种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不二之选。在实习过程中将空洞的理论与现实相结合,除此之外也便于企业挑选人才而更好的传授专业技术。学生在这种环境下练就的实践能力也是国家为了培育更优秀的人才所做的充足准备。

(二)中國大学方面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中国大学生普遍陷入了创新意识不足、实践能力欠缺的恶性循环之中。中国虽然也同样采用实习制度,但是只单纯的外出实习而没有注重与所学专业相结合。老师根据课本上的知识、理论、技术作为讲义授予学生,期末则以纸质试卷的卷面成绩作为评判标准,通过考试的学生则可以所得相应的毕业证与学位证书。此种教育模式似乎与现代教育理念稍有相悖之处,也会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中无形的枷锁。

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能力低下且欠缺实效性。以研究会为中心的教育方法老师则给予了学生相当的自主权,建立了平等的师生关系。这也意味着研究会教育法是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传统教育方式而建立平等师生关系的一剂良药。

三、中日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大学阶段学生拥有许多自由时间。那么同学们一般是如何度过的呢?2008年县大的一项“关于大学生课余时间安排”的调查中可以看到: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大部分投入在社交、学习、社团活动、个人兴趣爱好等方面。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愈加丰富多彩。

(一)日本的大学生

近年来在日本打工人数呈上升趋势。2008年县大学生援护会所展开的“关于县内打工学生的调查”数据表明,95%的大学生有过打工的经验。若要问到打工的目的,约半数学生的回答是为了得到额外的收入,其他情况按概率大小排列依次是积累社会经验、筹集旅游资金、奢侈时尚品购买等。空余时间的有效利用可增强人与人的交流并且为将来所需的社会基本技能做了良好铺垫。

据县大学生援护会的调查,大学身平均时薪为945円(约合57元人民币)。打工职业类别按比率排列依次是:餐馆服务员、料理厨师、洗碗工、便利店店员、家庭教师、课外辅导老师、现场协警、大厦管理员、停车场、货物配送、宣传活动指导员、事务经理、试验踩点督导、快餐店店员、CD影碟或书店店员、药店、花店、果子店等店员、加油站加油员、杂货店伙计等职业。因日本打工时薪高且时间分配弹性大的特点,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毕业生哪怕不找固定工作而靠打零工维持生活的现象。在县大的文化交流体验中中,接触到的日本同学则以便利店店员、餐馆外送员、餐馆服务生、加油站加油员为主。

日本被称为“学历社会”公司及企业很少过问成绩,而是注重学生的学历,个人综合能力以及社会实践经验。在面试时问到打工求职经历的问题也是屡见不鲜。

(二)中国的大学生

在中国,大部分学生依靠父母“支援”得到生活费,相比日本打工的学生数量则是少之甚少。课余时间通常是学习、上网、运动等。调查显示,学习占到32%。问到“大学时应有怎样的责任与使命”此类问题时37.2%的学生给出的答案是学习。并且,有过打工经历的中国大学生只占到56.8%、与日本95%相比,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何日本大学生拥有更高的独立性。

中国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由于父母为孩子承担着生活费用所以学生无需担心生活问题,打工与否对毕业并无影响。大部分学生学习刻苦,认为打工仅仅是大学生活的一小部分。沉迷于学习导致中国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不仅对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并无帮助,也无法培养坚强意志与拓宽知识面。

四、中日两国教育的比较——长处与短处

日本虽然可以自由的选择科目与上课时间学校给予了学生极大的自由,但是也有着“上课不重要有分数就好”,“就算不学习也可以轻松毕业”等消极想法。由于此种现象的普遍存在,大学内并没有制定出更完善的毕业认定标准,作为毕业学生所被期待的大学教育也没有真正的贯彻落实。

日本的大学有着“入难出易”的特点。缘何如此是因为日本实行与美国相对立的官僚主导所导致。美国作为欧洲国家的领头人物,开创了以民意为根本、为了学习而开设大学的基本原则。而日本方面,则是为了培育出更优秀的官僚代表为起点开始的。并且日本采用单位制,有了分数也就有了学位这一想法也是原因之一。在这一点上中国与日本相同,“入难易出”的现象广泛存在。

然而与日本截然不同的是中国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遵纪守法的大学生。中国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及国家的发展都有一颗诚挚的心想去去完成他们自己的的“中国梦”,并且大部分学生们都有着明确的目标。但是中国的大学生也存在着“周末恐惧症”这一说法。也就是说除去上课时间自己茫然无措不知该如何是好的一种状态。这种说法也体现着教育的形式化与空洞化。

其次,在打工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交性,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的同时拓宽人脉、深刻理解工作及组织的意义、发现社会中的未知性、将书本化为实际体验、改变价值观乃至性格、提高责任感与好奇心等优点。但是这也是一把双刃剑,过于将时间与经历投入在打工上对学生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根据县大对大学生群体的调查中,认为打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业的学生约为一半。现代大学中学生翘课的现象并不少见,追究其原因,部分学生在上课时间仍奋斗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如前文所述日本对成绩评测使用单位制,取得了一定单位学分便可毕业。并且日本的“勤劳就学制度”也在推崇7到8年完成大学学业。这也为学生翘课打工有了新的正当理由。但是打工人员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也没有足够的生活保障,尽管很辛苦,劳动收获也并不可观。由于打工耽误了学业的情况屡见不鲜,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大学生找到课余时间与学习之间的平衡点是至关重要的。

关于大学生的打工问题,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都要立足于保护学生根本利益这一点来考虑问题。学生要做到通过了解劳动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明确自身现阶段的根本任务。学校方面则需设立相关就业指导部门、同已打工学生加强交流、将学生的勤工俭学囊括在劳动保障部门的管辖范围内。为学生创造出更好的勤工俭学环境,制定高效率、可行度大的勤工俭学制度。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与日本的大学生活有着各自的特点。通过探究两国大学生活的异同,我们了解到各国在各自学生的校园生活与校园建设方面还有许多需要改进之处。正是因为校园生活的经历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更要為学生们实现各自的梦想而搭建良好稳固的平台。如何做到安全、和谐、自由与秩序共存,而后创造出活力四射的校园环境,想必这是两国都需优先且慎重考虑的课题。

中国与日本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也反映着各自国家的文化传统、政策制度以及社会的发展方向。笔者想通过此次探究两国校园生活的异同从而加强促进两国的友好交流,并且通过互相学习借鉴为我所用、取长补短。时代变迁,立足于两国文化研究,着眼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小平英志,西田裕纪子.大学生のアルバイト経験とその意味づけ.青年心理学会大会発表論文集.2009.

[2]梶田叡一.大学の教育方法の何が問題化.京都大学,2005.

[3]喜久治.大学教育と現場の科学.経済学研究,2007.

[4]端木怡雯,裘晓兰.日本的学生事务管理与中国学生工作的比较.中国德育,2010.

[5]丁晓雯,钱施光,宋树奇,孙作青.浅析现代大学社团建设的不足与建议.科学管理,2011.

[6]郭立新,康琦,马玉.大学生打工现状的调查研究.科学大众,2007(4).

[7]姜焕柱.当代日本大学生的业余生活简析.外国教育研究,1990(2).

[8]刘劲聪.日本大学本科Seminar课程教学模式在我国的应用探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19(05).

[9]陆素菊.日本大学生体验式就业的实践及其意义.教育发展研究,2006.

[10]王小姣.中日大学日语教育比较.南京师范大学,2012.

[11]杨瑰珍.日本大学经济生活调查.比较教育研究,1999(2).

[12]袁娟.对日本高中生、大学生打工的调查.世界教育信息,1996(3).

[13]袁韶莹.日本大学生现状调查[J].吉林教育科学,1991(3).

[14]http://wenku. baidu.com view /b3f437232f60dd ccda38a0a0.html.

[15]http:// wenku.baidu. com/view/ac7c35c7bb4cf7ec4 afed056.html.

[16]http://www.whats-university.net/colledge/nihon.html.

[17]http://hamada.u-shimane.ac.jp/department/sogoseisaku/10valuation_basis/.

基金項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510378188),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岛根县立大学为例探究中日大学异同”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社会实践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高等美术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研究分析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