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庾信体”与“杜工部体”的内在联系

2016-05-14 19:31曾君之
关键词:内在联系

曾君之

摘 要:“庾信体”与“杜工部体”在写作手法与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着紧密联系,具体表现为语言风格多样且以“清新”和“老成”为主;语句精炼,笔力苍劲,叙事传情达意极具表现力;内涵深厚,情感低沉,风格悲凉慷慨与凄清冷寂;体裁形式工稳,对古今体诗的形势发展有重要贡献。

关键词:庾信体;杜工部体;内在联系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4-0134-02

杜甫和庾信分别是初盛唐文学和周隋文学的代表性诗人,两者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可从接受美学角度阐释。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本文不是独立自足之物,是一个由作者、文本、读者共同参与的开放性结构,具有无限延伸的可解释性[1]。杜甫转益多师,在汲取前人文化养分时形成自己的接受视野,相似的生活经历与主观体验让其在接受庾信作品时达到了高度契合,进而进行再创造。《后山诗话》引黄鲁直语亦曰:“杜子美之诗法出审言,句法出庾信,但过之耳。”[2]可见,杜诗在多方面有对庾信有继承性,研究二者的联系很有必要。

一、杜工部体和庾信体的内涵界定

杜甫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宗师,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具开拓性,不同程度地左右着后世诗歌创作的走向,形成一种模拟之风,自宋以来,即有“杜工部体”之目。这个概念,既指杜甫所作诗歌,也包含后人的模拟之作。本文主要取杜诗来进行分析。

“庾信体”所指为何,学界说法不一。其标目则出《周书》(卷十三):“赵王幼聪颖,博渉群书,好属文学庾信体,词多轻艳。”[3]此“庾信体”指其写于梁朝的的宫体之作,含义与“徐庾体”相同。然亦有人认为“庾信体”主要指他进入北朝后的全部作品,特别是“老更成”的作品,这忽略了庾信在南朝时的清新之作。综而观之,“庾信体”既包含早期的清新绮丽之作,又涵盖他晚期老而成之作。

二、两者的相似之处与内在联系

(一)语言风格多样,主要表现为“清新”和“老成”

自古以来,文学风格多样者不乏其人,庾信和杜甫就是代表。相似的生活经历让杜诗在题材类型方面主动接近庾信,而这势必又影响其语言风格走向,形成“清新”和“老成”的共同特色。如庾信《奉和山池》:

乐宫多暇豫,望苑暂回舆。鸣笳陵绝浪,飞盖历通渠。桂亭花未落,桐门叶半疏。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日落含山气,云归带雨余[4]178。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二十六):

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

秋风苏武别,寒水送荆轲。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4]248。

前者是庾信在梁代任皇太子萧纲侍从时所作。虽是唱和诗,但却不像一般宫廷应制诗那样华丽刻板俗套,笔调更为清新自然。全诗主要写游览皇家宫殿苑囿场景。前4句描绘出游壮观景象,对句工整,避免了富丽堂皇与华而不实,显得真实自然。后6句写山池景色。在丹桂飘香正浓的季节,梧桐的叶子半落半留,荷塘中送来一股凉风,惊动了沐浴的鸟儿。小桥的阴影吸引了众多游鱼,于此停留歇息。太阳渐渐落山,山中染上一层云气,云也带着一层雨后湿气归来。整篇作品笔致精巧而清新,写景细致入微,读来爱不释手。第二首《拟咏怀二十七首》则是“老成”风格,是留北仕周时的叹恨羁旅之作,冷落萧条的意象融合在对别苏武、送荆轲和项羽自刎悲惨遭遇的典故中。作者借用这些寓意深刻的典故更能凸显自身漂泊异乡、屈辱事敌、怀念家乡的凄凉之感,是他“老成”之作的典型代表。

与此相似,杜甫也创作有不少“清新”“老成”风格的作品。比如《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5]746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5]320。

前一首诗说,在一个清水环绕、安逸宁静的村子里,梁间春燕自由出入,水上白鸥上下翻飞,老妻已画好棋局,小孩拿针在作钓鱼钩,一切都显得欢乐惬意,清新自然。但尾联笔锋一转,叹息现实的困窘,靠故人救济,让人感伤,清新之外,兼具“老成”意味。后诗展现的则是一幅安史之乱后的颓废破败景象图,进而表达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平静安宁、向往和平幸福的愿望。因为忧愤的悲情而不再“清新”。两种风格随时而异,因题材而异,是其诗风的两个基本面。

(二)表达技巧精炼成熟,善于概括,长于以客观叙事传情达意

庾信乃梁宫廷诗人庾肩吾之子,自幼聪慧,博览群书,文学上集南北朝之大成,技巧老成,尤长于措辞用典。由于多作骈文,多为新体,崇尚用事,而带有浓厚的南北朝文学特点。但在技巧上明显要高出一筹,用典贴切而不露痕迹,扩大了诗歌容量,增加了含蓄意味,能够启发读者联想。《拟咏怀二十七首》是一组用典非常到位的诗,比如其五:“惟忠且惟孝,为子复为臣。一朝人事尽,身名不足亲。吴起尝辞魏,韩非遂入秦。壮情已消歇,雄图不复申。移住华阴下,终为关外人。”首联点明庾氏家族的身份与忠孝观念,颔联却又让人不得不进入伤感的氛围。颈联借典抒情,引用吴起辞魏、韩非入秦的典故来抒发自身壮志难酬、报国无望、羁旅异乡的孤苦郁闷之情。通过用典,诗歌的表达概括能力自然也得以凸显。

无论抒情还是叙事诗,杜诗都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首先他善于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丰富的内容。《洗兵马》“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一联,将安史之乱给军民造成的百般痛苦生活做了高度浓缩的概括。《蜀相》的“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不仅概括了诸葛亮一生功业,还表彰了他忠勤王室的美好品德,打动无数读者。除了长于精炼概括,杜甫还善于对客观现实作还原,,不参杂个人感情地呈现真实客观的生活画面。例如《无家别》,通过一位单身汉对自身遭遇的自言自语表达了作者暗含的主观爱憎和是非褒贬,《垂老别》和《新婚别》亦是如此。事实既明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亦体现无遗。这种以事实说话,让叙事代替议论的表现手法,反而能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也更符合中国诗学崇尚优美、形象、含蓄的审美观念和欣赏习惯,符合“诗歌要用形象思维”的艺术创作规律,为他赢得了更广泛的赞誉。不仅如此,杜诗还善用俗语、方言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如《前出塞》:“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以兴体起势,带有比兴意味,读来朗朗上口,感觉像是在跟人交谈,亦像在自言自语,接近当时口语,朴素生动自然。表面看容易创作,但饱含丰厚的创作功底。

(三)内涵深厚,情感低沉,具有悲凉慷慨与凄清冷寂风格

杜甫和庾信皆生于忧患之世,长于发愤作诗,其诗风与个人生活环境、人生经历有直接的关系。两人都生活坎坷、遭遇悲惨,故其诗亦深厚低沉,具有悲凉慷慨与凄清冷寂的扣人心弦之力。

字词语句是传达情感基调的基石,在这方面,杜甫和庾信都善于用同样的词语营造悲凉的意境。杜甫“水寒长冰横”和庾信“水流觉水寒”两句,皆用“水寒”这个词给人以寒气逼人的感觉;杜甫“凄凉为折腰”和庾信“凄凉多怨情”都用“凄凉”直接宣泄凄苦悲凉的感情;杜甫“野亭春还杂花远”和庾信“野亭高披马”都通过“野”来形容“亭”起到修饰渲染的作用;杜甫“山雪河冰晚萧瑟”和庾信“萧瑟风声惨”则用“萧瑟”一词来形容破旧山河。此外,两人还用“残花”、“多病”、“苍茫”、“萧索”、“晨钟”、“枯木”等词,为诗歌营造感情基调。

(四)体裁形式贡献卓著,对古今体诗的开启和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刘熙载《艺概·诗概》说:“庾子山《燕歌行》开唐初七古,《乌夜啼》开唐七律。其他体为唐五绝、五律、五排所本者,尤不可胜举。”[6]庾信作为唐代格律诗的直接开启者,他对新体诗的多方面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例如《乌夜啼》(其二):

促柱繁弦非《子夜》,歌声舞态异《前溪》。

御史府中何处宿,洛阳城头那得栖?

弹琴署郡卓家女,织棉秦川窦氏妻。

讵不自惊长泪落,到头啼乌恒夜啼[4]405。

这首诗是庾信前期的作品,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已初具七律之型,为初唐沈佺期、宋之问律诗的正式定型奠定了基础。《晚秋诗》、《重别周尚书二首》则已具唐人五律、五绝格局,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杜诗集古今诗体之大成,对古今体诗的成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五古“尽有汉魏以来之长”,其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为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使五古的艺术功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七古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哀江头》等,被推为“上下千百年第一”。五律“千古已还,一人而已”,如《月夜》、《春望》。七律有151首,数字超过了初、盛唐诗人七律的总和。初唐七律多为奉和应酬之作,杜甫用七律写国难家愁、政治感慨,扩大了表现范围和功用,而被尊为“七律之圣”。《秋兴八首》、《登高》是其中名篇,声律、词采、命意、结构无不精细稳贴,笔力雄健,气势飞动,沉郁顿挫,将七律的艺术水平推到了空前的高度。杜甫的乐府歌行,如《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等,突破沿袭古题,泛咏古事,想象成诗的传统,即事名篇,用新题反映时事,对后来的新乐府有直接的影响,标志着新题乐府时代的开始。

基于以上分析,“庾信体”与“杜工部体”有多重内在联系。两人虽处不同时代,但相似的生活经历与主观倾向促使他们在创作上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这些一致性表现在作品语言风格、表现手法、感情基调等多方面。

参考文献:

〔1〕赵炎秋.文学理论实践教程[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174.

〔2〕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4.303.

〔3〕令狐德棻.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1.225.

〔4〕庾信,倪璠.庾子山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杜甫,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6〕刘熙载,袁津琥.艺概注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9.

(责任编辑 王文江)

猜你喜欢
内在联系
马克思劳动思想视域下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发展的路径研究
诗歌、咏叹调及艺术歌曲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转化——以皮埃特罗·梅塔斯塔西奥诗作《我永远不能》(Ch'io mai vi possa)为例
探究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以和谐理念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思想政治工作与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的内在联系
浅析动画《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与其系列的内在联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的内在联系
中国梦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