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文学经典透视历史风貌

2016-05-14 14:37鲍丽倩
历史教学·高校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历史价值文学作品教学

鲍丽倩

[关键词]文学作品,历史价值,教学

[中图分类号]6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6)07-0015-05

对历史风貌的再现,固然要求老师“据史”而言,严谨精准地描述已经消散的历史云烟。然而,由于历史文献和叙事方式的局限,故去的历史风貌往往言之寥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客观而不失动感的,真实而不失观感的展现历史风貌,就成为许多历史老师迷茫和纠结的难题。笔者以为,运用文学经典透视历史风貌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正因为司马迁的《史记》将历史与文学结合得天衣无缝,才被人们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为历史教师,要入木三分地刻画历史风貌,需要关注相关的文学经典,从中领悟作品与时代的关系,让历史课更生动与深刻,焕发文学的魅力。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表现作家内心情感的艺术,它主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经典文学作品指具有典范性及权威性,经过历史选择的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能代表特定时代的文学作品。伴随着历史的发展,每一个民族都诞生了许多文学作品,其中不乏历经时代考验至今熠熠生辉的经典,这些经典作品,理应成为我们解读历史风貌的重要资源。

一、经典文学作品的历史价值:

虚构中见真实

要将文学作品引入历史课堂,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如何解决文学的“虚构性”与历史“真实性”之间的矛盾。

首先,我们要正确把握内容的虚构与背景真实之间的关系。不可否认的是,文学作品的具体人物和内容难免是虚构的,但作者的创作都植根于具体的时代,而一部好的作品恰恰能体现作者对时代的深刻体悟和关切情怀,体现艺术与历史的有机融合。当然,并不是每一部作品都能体现这种融合,因此,我们在有限的历史课堂中还是以关注经典作品为主,因为经典作品经历了众人的“挑剔”和时间冲刷的考验,更具代表性,历史价值也相对更高。

其次,我们要正确把握个体作品与创作思潮之间的关系。基于孤证不立的原则,很难断定一部作品,它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就一定是真实可靠的,这就需要我们放大视野,将其置于当时的创作思潮中来看,看其反映的历史背景是否符合了时代主流,看其体现的价值倾向是否顺应了未来趋势,看其蕴含的思想哲学是否倾注了悲悯情怀。同时,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学的关注重心自然也会随之变化,因此,不同的历史时期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学创作思潮。例如,从西方文学发展的历程来看,可以概括为“两大源头”和“六大思潮”。“两大源头”是指古希腊、罗马的神话艺术及文艺理论,和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学及文化理论。“六大思潮”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思潮、18世纪新古典主义文学思潮、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19世纪和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20世纪无产阶级文学思潮和20世纪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如果教师能选择体现时代思潮的文学作品进入历史课堂,显然其与历史时代的关联度会更高。

可见,只要选择精当,历史教师是可以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为透视历史风貌提供有力支持的。

二、从历史视角阅读文学经典:

透视历史风貌

(一)分析创作要素,把握时代背景

文学艺术作品,是人类丰富的精神财富。历史教学自然应重视这些财富,但历史课的解读与语文课的解读视角显然不同,如果说语文课重视文学赏析和艺术价值的话,那么历史课应重视时代背景和历史信息的解读。我们应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和具体环境,以及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和空间,运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去解读作品背景和作者情感,从而读懂作品并感悟历史,这也是当前历史教学中运用文学作品最主要的方式。例如,在讲到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不思收复失地的内容时,可引入时人李纲的诗作《述怀》:“胡骑长驱扰汉疆,庙堂高枕失堤防。退避固知非得计,威灵何以镇四方?中原夷狄相盛衰,圣哲从来只自强。”教师还可补充李纲其人在当时的处境:南宋王朝建立的初期,李纲一度被任命为宰相,时间只有两个半月,就被主降派排挤出朝廷,他苦心经营的政治和军事革新措施也连带被废除干净。这首诗是作者卸任后被流放到广东边远地方时写的,诗中叹惜自己抗金的政治主张不能实现,对当时的卖国投降分子进行了尖锐的讽刺,还表示了他的奋发图强、抵抗侵略的坚定信心。在铺垫充分的基础上,教师可针对诗中的具体内容设计问题,诸如,胡骑指什么?退避指朝廷的什么政策?中原指什么地方?李纲为何如此述怀,渴望自强?通过这些问题的互动,既促使学生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更加深学生对历史背景的深入把握。

(二)解读文学细节,探究社会风貌

史书的叙述方式一般是比较宏大的,其关注的重点大多为政治、经济及思想等维度,但对人们具体的生活场景和内心世界则较少,也较难深入展开。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要了解各个时代具体的人文社会风情,要更多地贴近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要更感性地把握历史时代特征,文学艺术作品无疑给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观察空间。我们除了要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更要珍视文学细节,恰恰是这些细节,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更丰富、立体、富有人性、充满活力的历史空间,其实,也就是一个曾经的现实空间。文学虽然是虚拟的,但其陈述的细节总在不经意间透露出历史的意味。

珍视文学细节,发挥历史教师应有的敏锐度,从而融通文史脉络,是培养突破学科思维局限、具有大历史视野及丰厚人文素养的现代公民的有效路径之一。例如,林镇国老师在执教《两宋新格局》一课时,对各类官修正史、诗词戏曲、小说志怪、笔记文集、考古材料等史料信手拈来,让历史穿梭于丰富的历史细节中,不仅将历史课上得立体生动、灵性通透,而且培养了学习者文史相通的思维意识和珍视文化典籍的厚重情感。他对文学细节的解读,既有提炼出历史本体知识的,如从“《水浒》中的清风寨副知寨花荣无论武艺如何了得,都必须受制听命于对军事一窍不通的正知寨文官刘高”这一细节,分析出北宋“以文官压抑武人,统辖武人,防范武人”的时代特征地有提炼出时人价值观变化的,如从“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达而相天下,穷则善其身”等诗句中,分析出北宋时期“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也急剧变化”。当然,对于推测结论的信度,林老师后续又通过文学作品史料价值方法的提炼归纳加以指导。

大胆推测,小心求证,是我们对待文学史料的基本态度。对于如何“推测”,华东师大聂幼犁教授在对教师的培训课程《古代诗歌中的历史》中进行了方法示范。他对白居易《卖炭翁》一诗的历史解读,使大家对文学作品历史价值的认识豁然开朗。他首先示范了如何从诗歌语言中提取表层历史信息,例如从“伐薪烧炭南山中”和“夜来城外一尺雪”等诗句中推测“南山可伐薪烧炭、长安可能有较大冬雪”。这一细节探究看似简单却极重要,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中基本被教师们忽视。接着聂先生示范了由诗歌语言表层信息所引发的思考,例如,关于“一车炭”和“半匹红纱一丈绫”究竟价值是否相当,是否涉及“宫使强买强卖”,并进而引发出对当时个体工商者养老问题的关注。这些都是历史的细节,是历史教科书“管”不到的地方,但我们在文学作品里却能发现端倪。当然,要善于发现文学中的大历史与小历史,不仅在于我们要读懂文字,更要有心、有意识和有方法。聂先生的这些示范不仅从方法上,更从思想上给我们以触动,二期课改绝不仅仅是学一点教学理念武装一下头脑那么简单,而是要内化为行动,要将历史意识贯彻到教学行为中,要反思过往的教学行为,将那些习以为常的做法置于新课程背景下重新思考。过去我们对这些文学本身所携带的历史信息基本无视,现在换个角度看文学竟发现了无尽的宝藏。历史无处不在,文学作品充满了历史意味。

(三)发掘内容关联,推演历史特征

如果说从单个细节获取的信息和结论过于单薄和无力的话,那么,善于发掘同一个作品或同时代多个作品的内容关联,对于我们推演历史特征会更有说服力。如前文提及的林镇国老师,在教学中就非常注重发掘多个文学作品的内容关联。例如,从唐末总兵力部署、北宋总兵力及林冲所辖的禁军数量等多个细节,推导出北宋“集权中央”的特征再如,从唐诗“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诗“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及小说《水浒》中“贼配军”成了一句骂人的话等细节资料,推导出北宋“重文”的社会风气。可见,对多个文学细节进行关联运用,或者将文学细节资源与其他资源对比运用,有利于坐实历史和融通文史。

除了通过聚合多个信息推演出一个重要历史特征外,还可以通过多个信息的组合勾绘出历史画卷。如林建明老师在执教唐代长安城内容时,就通过解读唐代三位诗人的作品,来呈现长安城的历史全貌。教师从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李白《少年行》“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及《秋夜吟》“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室有月。九衢生人何劳劳,长安土尽槐根高”组合出了一个布局严谨有序、商业繁荣但管理严格以及胡汉交融的城市景象。为了提高推演的可信度,教师还通过与唐长安城平面图、唐西市东市示意图等相互印证。可见,聚合多个文学作品中的信息,对于我们认识历史全貌是很有裨益的。

(四)知晓价值取向,走进历史深处

文学作品属于艺术范畴,具有主观性,所以作品会反映创作者或传播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透过作品,了解创作者的内心和精神世界。我们也可以通过类似作品在同时期的数量和受众欢迎程度,包括作品的传播广度等,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心态,从而弥补历史教材因宏大叙事的抽象性,以及第三人称叙事的旁观者心态而带来的不足。

透过文学作品,有助于体悟时人感受,养成历史之同情。例如,在讲述汉武帝一课时,教师大多对其评价很高,但如果忽略了汉武帝执政时期时人的感受,那这样的历史就颇有后人立场、过分拔高的味道了。如果能引入社会底层的歌唱——汉代乐府民歌中的相关内容,汉武帝时代就会变得厚重立体。武帝以后,长期的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因此反对战争就成为汉代乐府民歌中的一个突出主题。例如《十五从军征》这样写道:“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难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诗中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情景。作品读来,字字皆血泪,虽没有一个字直接谴责战争,但对战争的控诉却非常有力。这样的作品具有穿透性和震撼力,能帮助我们回到历史现场,体悟特定时期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唯有真正回到过去,历史之同情才有坚实的依托。

透过文学作品,有助于再现被遮蔽的情感,理解历史之复杂。例如,讲英国工业革命时,很多老师都会运用纪录片《大国崛起》中的如下表述:“万国博览会开幕式成为整个伦敦的节日,万众喧腾中,前来剪彩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反复使用一个词语,来表达自己的兴奋情绪:荣光、荣光、无尽的荣光。”这一材料中的“万众喧腾”给人一种错觉,似乎当时大多数英国人都是肯定和迎合工业革命的。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在英国文学上,以乡村田园为主题进行创作成为一种时尚。作家把工业城市描写成丑陋的怪物,尽情歌颂乡村静谧、安适、停滞不前的社会环境,以此反衬对城市工业文明的厌恶”,“约翰·穆勒对经济发展作为一种理想持怀疑态度,查尔斯·狄更斯反对工业资本的价值观,安东尼·特罗洛普对商业的作用表示忧虑,马修·阿诺德辛辣地批评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约翰·罗斯金强烈地憎恨工业社会”。英国诗人威廉·莫里斯在《地上的天堂》中写道:“忘却六郡天空上弥漫着的黑烟,忘却蒸汽机的喧嚣和活塞的撞击声,忘却那丑陋城市的延伸;我宁愿怀念原野上的驮马,在梦幻中去追忆那小小的伦敦,那白色而清洁的伦敦。”引入这样的文学作品不是为了否定工业革命的进步主流,而是为了还原历史的真实,再现被遮蔽的情感,刻画时人在历史洪流裹挟下的纠结,塑造激进与保守、进步与局限并存的立体现实场景,帮助学生懂得历史发展充满惯性和复杂性。

三、以科学方法运用文学经典:

提升证据意识

(一)明辨文学的史料价值

文学作为艺术作品,它主要的史料价值在于反映创作时期的历史特征和创作者的思想观念,而其内容大多具有虚构性的特征,因此,究竟哪些内容可以引入历史课堂,要如何运用这些资源,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笔者认为,作为历史教师:一要善于筛选,精选出贴近历史真实的文学细节辅助历史教学;二要善于多维辩证的解读,既看到它不能证史的部分也看到可以证史的部分:三要善于运用多样史料,发掘多则史料细节之间的内在关联,培养探究意识;四要培养学生辩证解读文学细节的意识和方法,从而做到既要利用文学细节的史料价值,也要提高理性判断的自觉性和自主性。为此,教师在如何运用文学资源体现求真价值方面应对学生作有效的引导。如林镇国老师在《两宋新格局》一课的最后,设计了如何辩证看待文学作品史料价值的教学环节,即通过“《水浒》是元末明初的人所撰,老师在这里用来证明宋朝的历史妥不妥当?”这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历史的旁证,但要加以辨析,又通过“如果你们想知道宋代的豆腐卖多少钱一斤,你们可以查什么书?”通过这个调侃式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资源远比正史的书志更为丰富生动。这一环节的活动开展,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为教师示范了拓展历史教学资源的新渠道和新方法。

(二)开展史料的多重互证

从史料价值来说,文学作品只能作为历史的旁证,那么,其反映的历史信息以及我们推演出的历史结论究竟是否可靠,与其他史料、尤其是一手史料的互证,无疑是判断其证据力的重要方法。以下是2015年上海市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中的一道试题:

相较于政权更替的骤变,社会风俗的变迁总是渐进的。

材料一: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大总统令内务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

(1912年3月)

1.材料一可以作为研究民国初年社会习俗变迁的( )

A.原始史料 B.转手史料

C.间接史料 D.无意史料

2.民国政府在建立之初就颁布上述法令,试图表明( )

A.对国民卫生状况的关注

B.与清朝满人统治的彻底决裂

C.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效仿

D.以儒家传统文化为立国之本

材料二:民国初年剪辫照片两幅

3.从材料二中被剪辫者的神态看,他们对剪辫的态度是否一致?简要说明理由。

材料三:(七斤嫂)用筷子指着他(七斤)的鼻尖说,“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从前是绢光乌黑的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

——鲁迅《风波》

4.鲁迅的不少小说直接取材于他生活的时代,是( )

A.具有回忆录性质的口述史料

B.作者对社会百态的忠实记录

C.再现新文化运动的直接证据

D.作者对所处时代的历史认识

5.材料三体现出人们对“剪辫”的态度是什么?

6.有人说“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法令,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你同意吗?结合上述材料,从“动机与效果”的视角加以说明。

本题通过政府法令、历史照片及时人小说内容的相互比较及印证,既使历史中普通人对剪辫的不同态度得到还原和再现,也引导学生对既有的一些历史结论进行反思。在这里,鲁迅小说中的相关内容尽管是虚构的,但当它和一手史料历史照片得到相互印证的时候,“普通人不理解革命、甚至害怕革命”的真实便得到证实,文学的历史价值也得以充分发挥。

总之,文学经典作为与人类社会相伴相生的精神财富,其教学功能不容忽视。历史教师要重视这些资源,既明辨其史料价值,又发挥其认识历史、探究历史、走进历史的重要作用。将文学引入历史课堂,不仅是历史新课程“过程与方法”达成路径探索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文史贯通、人文视野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责任编辑:李婷轩]

猜你喜欢
历史价值文学作品教学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优质学校建设的历史价值、责任担当与发展趋势
文革期间北大荒知青版画创作历史价值
经济学视角下印章石文化的商业价值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