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生不良品行成因及矫正方法

2016-05-14 06:07李芳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不良行为成因中学生

摘 要:本文分析了中学生不良品行的表现,产生不良品行的原因即有家庭的影响、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提出思想品德教师要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和提高学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矫正中学生的不良品行。

关键词:中学生 不良行为 成因 矫正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159-02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的道德品质、文化素质及心理素质直接影响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状况及社会道德风貌。由于各方面的影响和干扰以及少年自身的弱点,导致一些中学生在思想品德上存在一些偏差。对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思想品德教师的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纠正措施,排除不良影响,使其成为国家栋梁。

1 中学生不良品行的表现

中学生不良品行是指中学生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行为。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来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使学生们能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我们在校园里或在公共场所却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有的学生乱扔垃圾,随地吐痰;有的学生打架斗殴,辱骂他人;有的学生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有的学生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有的学生出入不适宜未成年人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与游戏厅等场所……诸如此类的不良行为。虽然没有达到违法犯罪的程度,尚属品德范畴,但如果不及时纠正,就会逐步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因为不良品行与违法犯罪行为紧密相连,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之间的距离只有“一步之遥”。

2 中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

2.1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

首先,孩子从一出生就成长在家庭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和长辈的言行、直接影响子女的品行。而我们矿区学校的学生家长多为农民工子女,很多家长都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他们没有什么文化底蕴,甚至有的家长是文盲,连孩子的名字都不会写,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他们为了生活四处奔波,不可能给孩子良好的教育环境。

其次,家长教育不当,宽严无度。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只养不教,片面的认为教育子女只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有的家长把溺爱、放纵当作爱护,偏袒护短;有的则信封棍棒之下出孝子,动辄训斥、辱骂,造成子女对父母的怨恨、畏惧或反抗。这样不仅没有起到教育的作用,有时还会适得其反,助长了孩子的不良品行的产生。

再次,长辈自我行为不佳,言传身教差。由于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其中有少数家长行为粗鲁、脏话连篇;有的家长行为不检点,存在酗酒、赌博等违法乱纪问题。给子女树立了不良的榜样,如我班的一名男生专干打架骂人等坏事,当找他谈话时,他的话语却让笔者和同事极其震惊,这位学生说:“我老爸说了,男人不坏,女人不爱,所以我就要干坏事”。有这样的父亲引导,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已经深深扎下了不良的种子,更加助长了孩子的坏习气、坏作风形成。

第四,家庭的变故。现今社会离婚率居高不下已是不争的事实,由于父母的离婚,家庭的变故,单亲家庭对子女爱的缺失,没有正常的家庭关怀与教育,孩子失去了原有的家庭温暖,导致孩子不正常的思维而产生不良品行。

2.2环境因素的影响

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应该是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虽然各学校也进行了教学改革,但依然是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育人,其结果导致中学生品德教育的缺失。再有少数教师素质偏低,不注重思想修养,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特别是成绩差的学生、易犯错误的学生,或采取冷漠无视或利用讽刺挖苦的语言进行中伤,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造成学生的心理伤害,引发学生不良品行。

社会是大熔炉,它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渗透到学校的各个角落,中学生的特点是模仿力强,但缺乏辨别力和自控力。如受色情、淫秽制品、赌博、毒品、邪教“法轮功”等社会上危险的诱惑,极易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2.3学生自身原因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青春期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疾风暴雨期”也是情绪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他们容易冲动,缺乏理智控制,对父母、老师极易产生逆反心理,教育不当会导致与父母、老师发生矛盾与冲突,产生过激行为,引发不良品行。

3 中学生不良品行的矫正

初中生不良品行最初是偶发现象,如果不及时纠正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种坏习惯,坏作风,不仅会影响到他人、学校、家庭、社会,最终还会危害到自己。所以对中学生的不良品行,不能姑息迁就,要及时纠正,要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

3.1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和提高学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

教师就要通过大量案例摆事实,讲道理,对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教育。要求学生要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对人对事要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既不轻易受他人的暗示和影响,又要慎重考虑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既不迷信和盲从,也不能固执己见;既要努力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又要锻炼自主判断的能力。

3.2要用良好的师德去影响矫正学生的不良品行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德是学生道德的先导。教师首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其次是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真心关心他们,尊重他们;再次,是要相信学生。教师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不能有成见,要在生活上、学习上、情感上、关心和感化他们。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的良苦用心,把教师当作自己的贴心人,接受教师的教诲。

3.3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学生的不良品行是受一定诱因作用与自身意志力薄弱相结合的结果。教师要矫正学生的不良品行,还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然而一个人的顽强的意志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磨练中增强的。思想品德教师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要提高学生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增强自制力。比如,学生在遇到外界的诱惑和干扰时,首先要做到“慎独”,即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约束自己,克服冲动,抵制外界的引诱和干扰。

3.4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矫正中学生的不良品行,要根据学生所犯的错误原因和性质、严重程度;以及学生的个性特征、年龄特点、性别差异;家庭环境、社会交往等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采取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因人施教,做到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结语

中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品行,树立正确信念重要时期,它不仅关系到学生情感和价值观,还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更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决不能放松这一时期对孩子的正确引导。全社会要齐抓共管,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矫正学生的不良品行,教师的责任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超.中学生不良品行矫正初探[J].咸宁学院学报,2010(10):190-192.

[2]黄文哲.中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原因及矫正方法[J].南方论刊,2002(8):63.

作者简介:李芳(1963-),女,攀枝花市第32中小学校教师,中教一级,研究方向:初中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不良行为成因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农村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纠正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