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016-05-14 07:03朱娴蓉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多样化学习方式

朱娴蓉

摘 要:近年来,人们对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巨大的改革,从新课程提出的探究式教学改革到以洋思、杜郎口等中学为代表的改革提出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概念,到目前又在轰轰烈烈推进的翻转课堂和摹课。在这样巨大变革的背景下,我们的数学教学也在悄然发生着变革。我们的数学课堂的重组原则是,要真正做到“回到学生、依靠学生、为了学生”。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我们要相信每个学生,我们也要“解放”自己,把我们的“教”让位于学生的“学”。

关键词:学习方式 合作学 互助学 我要学 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201-01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索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根据国内外学者研究,我们可以把学习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传统的学校教育采用学习方式为代表,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是一种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另一种是在对传统学习方式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积极构建和合作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两种学习方式也往往同时出现,相互融合在一起,关键是以哪种方式为主导。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合作性。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封闭的学习方式,提倡开放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

1 转变学习方式,首先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

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分别作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一般来说,在教育过程中学生要扮演两个基本角色,一是被动学习者的角色,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可否认具有被动的色彩;另一是学生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和自主性,也会主动投入学习活动。教师对自身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和对学生角色的理解(即学生观)决定其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因为如果教师把学生看作是被动学习者,教师就会把学生看作是要靠他人直接灌输才能学习的个体,就会让学生采取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如果教师把学生看作是主动的学习者,教师就会引导学生采用自主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是教师首先要转变学生观,然后才能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以自主学习为主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彰显学生学习的价值,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1.1变“传统教”为“合作学”

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流程大致是:“揭示课堂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自学——小组展示——师生互动——当堂检测”。小组合作学习下的数学课堂是这样的情形:在教师提出问题后,每个小组以解决此问题为目标,每个成员经过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进行互帮互助交流学习,组内达到一个解决此类问题的思路,在教师的有效组织下,上台展示小组的成果,有的小组对同一问题的解决不尽相同,可以上台展示本组的解题策略和方法,实现一题多解,实现思维的碰撞,教师可以顺势与学生一起总结解题思路与方法。

1.2变“个体学”为“互助学”

对于班内的一些数学学困生,如果单纯地依靠教师在课间以及课后给后进生“开小灶”进行个别辅导,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学生课余的时间较少,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一定思维和认识上的距离。但是采用组合作学习可以实现同伴互助,实行“兵教兵”的做法,学困生容易接受,最终实现共同进步。

根据发展理论,儿童围绕适宜的任务所进行的相互作用能促进他们对重要概念的掌握,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是通过同伴相互作用和交往发展起来的。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合作学以及展示学正是体现了能力更强的同伴帮助能力稍弱的同伴的,实现了帮助,而且这样的帮助比教师帮助学生效果更好。

1.3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小组合作学习是激发学生内在学习的动力,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打破老师“要我学”的被动局面,变为“我要学”的良性学习态势。为此,我们的数学课可以设计成数学的小组活动课。

2 转变学习方式,应当从“身边”开始

数学的应用性决定了学习的内容必须是“有用”的。没有用的数学,即使人人都能够接受,也不应当进入课堂。由于数学的抽象特征,使其应用的范围十分广泛。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学的应用会更加广泛。因此,在选择课程内容时,都考虑现代社会各个领域所必需的、有用的数学。这就意味着数学教育让学生学习的数学既是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又是个体发展所必需的;既对学生走向社会适应未来生活有帮助,又对学生的智力训练有价值。

对于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其实践指导意义在于,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生动活泼地呈现数学知识,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学习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问题、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并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的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3 转变学习方式,“多样化”是方向

新课程改革顺应世界范围内“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改革潮流,提出了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的目标。为实现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必然要求在学习方式上改变传统的以被动接受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采取一些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综合课程的开设,打破了学科知识之间的分割状况,加强了不同学科间联系,以使学生学习到整合的而不是支离破碎的知识,增强了课程跟学生经验之间的联结。这种课程形态也要求转变单一的、被动的、接受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在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间选择,灵活采用与学习内容、自身特点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积极把所学到的知识同自己的经验相联系,从而实现知识经验的转化。对于小学生来说,其自主判断、选择能力有限,教师要当好他们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指导者,为他们学习方式的选择作好参谋。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猜你喜欢
多样化学习方式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讨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浅谈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
物理复习课堂中复习内容的设计*
美国化学课堂多样化学习评价方式带来的新思路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数学问题解答方法多样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