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党前后的陈望道

2016-05-18 06:08叶永烈
金秋 2016年23期
关键词:戴季陶李汉俊陈望道

文叶永烈

脱党前后的陈望道

文叶永烈

1975年年底,上海华东医院住进一位85岁高龄的瘦弱老人。他脸色黝黑,头发稀疏,由于双颊深凹,使原本突出的颧骨显得更加凸出了。

他便是陈望道,著名的学者、教育家,上海复旦大学校长,又是资深的革命家。他是《共产党宣言》中译本最早的译者。早在1920年,他便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成员,正因为这样,在全国第一届文代会上,周恩来当着他的面,对代表们说:“陈望道先生,我们都是你教育出来的!”周恩来的这句话,生动地勾画出陈望道德高望重的形象。

1977年10月29日凌晨4时,87岁的他溘然长逝。1980年1月23日,中共上海市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为他举行了隆重的骨灰盒覆盖中国共产党党旗仪式。

精心翻译《共产党宣言》

李大钊、陈独秀在北京读了《共产党宣言》的英文版,深为赞叹,以为应当尽快将此书译成中文。戴季陶在日本时,曾买到一本日文版《共产党宣言》,亦深知此书的分量,打算译成中文。后来,戴季陶回到上海,主编《星期评论》,打算在《星期评论》上连载《共产党宣言》。他着手物色合适的译者。邵力子得知此事向戴季陶举荐一人:杭州的陈望道可担此重任。陈望道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学习文学、哲学、法律并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

于是,戴季陶提供了《共产党宣言》日译本,陈独秀通过李大钊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借出英译本(原著为德文本),供陈望道对照翻译。据云,周恩来在20世纪50年代曾问陈望道,《共产党宣言》最初依据什么版本译的?陈望道说主要据英译本译,同时参考日译本。

这样,躲在远离喧嚣的故乡,陈望道潜心于翻译这一经典名著,1920年4月下旬,陈望道译毕《共产党宣言》正要寄到上海,接到一封《星期评论》编辑部发来的电报,邀请他到上海担任该刊编辑。

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上海法租界白尔略(今顺昌路)三益里17号,住着李氏兄弟,即李书城和李汉俊。李书城乃同盟会元老,李汉俊是留日归来的青年,信仰马列主义。他和戴季陶、沈玄庐是《星期评论》的“三驾马车”。陈望道一到上诲,便住进了李汉俊家。李汉俊不仅熟悉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精通日、英、德语。陈望道当即把《共产党宣言》译文连同日文、英文版交给李汉俊,请他校阅。

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诞生,陈望道是8位成员之一,即陈独秀、李达、李汉俊、沈玄庐、杨明斋、俞秀松、施存统和他。这个小组是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此后,这个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因此,陈望道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陈独秀跟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商议。维经斯基拨出一笔经费,在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成裕里十二号租了一间房子,建立了一个小型印刷厂,《共产党宣言》初版印了1000册。

初版本比如今的小32开本还要小。封面上印着一位络腮胡子的人物的半身水红色坐像(再版本改用蓝色),一望而知是马克思。在马克思坐像上端,赫然印着五个大字:共党产宣言。

这初版本在1920年4月出版时,竟然印颠倒了书名,把《共产党宣言》印成《共党产宣言》。这表明当时人们对于共产党极度陌生,从未听说。这一印错书名的书,迄今只存两本,被确定为《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的最早版本。

毛泽东在跟斯诺谈话时,提及“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的一本便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毛泽东回忆,他读此书是“1920年夏天”。

不满陈独秀而脱党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时,公推陈独秀为书记。那时,还没有委员那样的名义,遇事陈独秀常找李汉俊、陈望道、杨明斋商议。

陈望道还协助陈独秀编《新青年》。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之后,1920年9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面目一新,亮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旗帜。陈独秀与陈望道这“二陈”配合默契。1920年12月中旬,陈独秀离沪赴粤,就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行前,他把《新青年》编辑重担交给了陈望道。

也就在这时,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着手筹备召开中共“一大”的工作。陈望道参加了筹备工作,但一件意外发生的事件,使“二陈”反目,陈望道再也不愿跟陈独秀共事。

事情的经过,如邓明以的《陈望道》一文中所叙述的:

正当陈望道等积极参与筹备召开党的一大之时,为审批组织活动经费一事,陈独秀和李汉俊发生了争执,据李达回忆说:“李汉俊写信给陈独秀,要他嘱咐新青年书社垫点经费出来。陈独秀复信没有答应,因此李汉俊和陈独秀闹起意见来。”不料这一争执竟牵连到陈望道身上。陈独秀曾蛮横地到处散发书信,诬称李汉俊和陈望道要夺他的权。

陈望道从此与陈独秀分道扬镳,并提出了脱离组织的要求。正因为这样,他没有出席中共“一大”,但是,他对于建立中国共产党,确实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中共“一大”之后,陈望道被任命为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的第一任书记,陈望道不满于陈独秀,不仅要辞去这一职务,而且又要求脱党。虽然党组织派沈雁冰(茅盾)劝说陈望道无效,但陈望道明确表示“我信仰共产主义终身不变”。这样,陈望道在1923年中共“三大”之后,退出了中国共产党。

陈望道在脱党之后,如他所言,一直坚信共产主义。

1923年,他在中共创办的上海大学中文系担任系主任。丁玲以及康生、陈伯达都是他的学生。他要求学生“应读书时老实地读书,应活动时猛烈地活动”,“含蓄中活泼,活泼中稳重”,反对轻浮和呆滞。这一教育思想,贯穿于他的教育工作始终。

他跟鲁迅过从甚密,共同倡导左翼文化运动。1934年9月,他在鲁迅的积极支持下,创办、主编了重要的进步刊物《太白》。

陈望道致力于修辞学研究,经过十年努力,在1932年出版了修辞学开山之作《修辞学发凡》。

经毛泽东批准成为中共特别党员

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任命陈望道为复旦大学校长,从1952年至1977年,陈望道是这一世界名校任期最长的校长。

他以非中共人士的身份,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他担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兼上海市委员会主任委员。1960年冬起,他担任修订《辞海》的主编。

他毕竟是中共最早的党员之一,总希望有朝一日回到中共。特别是1956年元旦,毛泽东主席在上海会见了他这位老同志,作了长谈,回溯往事,这更使他强烈地希望重返中共。

陈望道向中共上海市委透露了自己的心愿。中共上海市委马上向中共中央作了汇报。毛泽东主席非常了解陈望道的历史和为人。他说:“陈望道什么时候想回到党内,就什么时候回来。不必写自传,不必讨论。可以不公开身份。”

就这样,陈望道于1957年6月重新加入中共,成为中共特别党员。入党之后,他没有公开中共党员身份。直至1973年8月,他作为中共“十大”代表出席会议,他的名字出现于代表名单之中,人们才惊讶地得知他是中共党员。

在“文革”之初,陈望道在复旦大学曾遭到大字报的猛烈攻击,说他“执行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反动学术权威”等等。据云,周恩来指示上海要保护三个人,即宋庆龄、金仲华和陈望道,提及陈望道是《共产党宣言》译者。这样,陈望道也就不大受到“炮轰”。

猜你喜欢
戴季陶李汉俊陈望道
李汉俊与中共“一大”
国民党右派 戴季陶的“红”黑人生
李汉俊的革命遗产
李汉俊的初心 值得今天所有党员学习
戴季陶:“姐姐”的话儿记心上
戴季陶的戒酒戒指
戴季陶酗酒险送命
吴士文与陈望道
《陈望道全集》出版
《陈望道译文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