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孩子“逼成”强迫症

2016-05-18 08:28刘砚青
瞭望东方周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强迫症疾病心理

刘砚青

完美主义、小题大做、吹毛求疵……当这些词放在一起,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处女座。因为他们天性习惯整洁、看重细节,很多人戏称处女座都是“强迫症”。

实际上,强迫症是一种非常痛苦的精神类疾病,它虽与出生年月无关,却具有一定的遗传特征和年龄特点。

这种疾病不但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焦虑和痛苦,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人际交往和生活起居。世界卫生组织甚至已将其纳入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和收入的十大致残疾病。

强迫特质不等于强迫症

大千世界中,不同的人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生活习惯,有些人挤牙膏一定要从最后开始;有些人总爱把电源线收得整整齐齐;还有一些人每天要把床单铺得平平整整……那么这些整理控到底算不算强迫症?

在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精神科主任医师于欣看来,这些行为最多只能被形容为具有一定的强迫特质,不能以此判定是否处于疾病状态。

“如果一个人没完没了地做一件并无太大意义的事情,或是思维上不断纠缠一个细节,而他本人也感到非常痛苦,甚至无法投入正常的社会工作和生活,这才算得上强迫症。”于欣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生活中有很多人都会追求完美,但只要他们认为自己的行为很有必要,而且达到目的后便会感觉满足,就属于正常状态。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对强迫症的定义是:这是一种以强迫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二者强烈冲突使病人感到很痛苦。

何谓自我强迫与反强迫并存?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院长张聪沛解释说,自我强迫指主观上想做,而反强迫却意味着又在试图控制不做。

“我遇到过这样一个患者,他在冬天来暖气时,总想象自己把脸贴到暖气片上的样子,但他本身也知道这种行为没有任何意义,并试图让自己不去想,然而最终结局还是没能控制住。”张聪沛对本刊记者指出,强迫症患者的思维或行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

全世界通用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指出,强迫症应具备以下特点:首先必须是患者自己的思维或冲动;其次应该至少有一种思想或动作在被患者徒劳地加以抵制;另外这些想法或冲动应当是令人不快地一再出现。

“强迫症的特点是在某个时间段内具有反复持续、侵入式的、不必要的冲动或空想。”张聪沛说,除了具有明显的强迫性思维或行为外,本人是否感到痛苦也是判定强迫症的重要标准。

发病多集中在青少年

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在2005年推出的强迫症治疗指南中指出,英国强迫症发病率约在1.11%;加拿大精神病协会在2008年发布该国患病情况为1.6%~3.0%。

本刊记者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了解到,该院在2013年进行的一项社会医学调查显示,北京地区的强迫症患病率在3%左右。

“强迫症大多起病于早年,患者以未成年人为主。”于欣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虽然临床上也会遇到一些中老年的新发患者,但他们通常与一些躯体疾病有关。

“强迫症终生患病率大约是0.8%~3.0%。女性患者会比男性稍多一些,男女患者比约为2:3。”张聪沛表示,强迫症患者大多年轻,全世界的高发年龄区间是15~40岁,其中尤以15~25岁居多。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渔邨主编的《精神病学(第五版)》指出,75%的强迫症患者起病于30岁前;更是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在10~15岁就会出现相关症状。

“我们经常能见到一些在儿童时期开始起病的患者。”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综合一科主任闫俊告诉本刊记者,相当数量患者在八九岁时就会出现一些强迫行为,比如一些小朋友写作业时如果出现错误,会反复用橡皮去擦;又或者他们整理书包的时间会很长,书桌或个人用品一定要按他的心意去摆。

“虽然这些情况不一定马上就会被诊断为强迫症,但家长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形、出现频率和情节轻重来作判断。父母如果发现孩子在一定时间段内的行为与其他小朋友存在明显差异,又或者超越了大家所能接受和理解的程度,建议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闫俊指出,在一些年龄阶段,某些强迫行为经过了解是可以被理解的,那便不足以称之为病;另外心理医生除了会给孩子作出鉴定和判断,还会为他们进行一系列心理疏导,尽量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她举例说,小朋友们往往不爱洗手,而一些孩子不但洗得很勤,还总担心自己洗不干净会被传染疾病,甚至由此引发焦虑,这个时候家长必须引起重视,尽早带孩子接受心理辅导。

别让不当教育毁了孩子

到底哪些因素导致了强迫症的发生?具有强迫特质的人会发展成强迫症患者吗?为什么儿童和青少年竟会成为最高发病年龄段?

在闫俊看来,强迫症发病既有先天因素,也受后天影响。“我们不能绝对地说哪种性格容易发展成强迫症,因为它的发病因素除了有性格基础,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她告诉本刊记者,强迫症不但具有遗传性,心理因素、社会因素都会成为发病诱因,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研究发现哪一项属于决定因素。

“单纯看性格特点,理性、认真、追求完美的人如果受到一定影响更有可能往强迫症的方向发展。然而强迫症往往是在遗传、心理和社会影响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像垒积木那般被一块块搭建起来的。”闫俊特别强调,家长和老师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也有可能成为影响孩子成长的那块积木。

在采访过程中,多位专家都对本刊记者表示,父母的教养方式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成长,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压抑状态下,内心会形成各种心理冲突,当这个效应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暴发并形成疾病。

“相对于批评,大家肯定更愿意得到表扬。孩子们也不例外。”张聪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如果孩子经常被批评、被刺激,他就会失去自信,甚至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是对的。他做每件事的目标就有可能变成不被批评,这样就有可能最终走向强迫人格,甚至进入疾病状态。

闫俊表示,强迫症之所以被列为十大高致残疾病,主要是指这种疾病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精神折磨。

“残疾除了肢体残疾外,还包括精神残疾。”闫俊说,虽然并非所有的强迫症患者都会伤害自己或外界,但因为他们的精神世界非常痛苦,并且会长时间纠结于这种苦痛,因此会影响自己的社会功能。“如果一个人因为强迫症无法投入于工作和学习、不能拥有正常的社会交往,而且这种状态持续五年以上没能得到治愈或缓解,那我们就可以把他列为残疾状态。”张聪沛说。

疾病知晓率不足三成

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思维或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疾病,然而,患者本人或身边亲人却往往误以为这是一种不良生活习惯。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季建林指出:国内一项针对普通人群特定精神障碍知晓率的调查发现,强迫障碍知晓率仅为22.5%,这说明大多数的强迫障碍患者并不知道自己已患病。

在张聪沛看来,传统“小树不修不成材”的教育观念,会使得中国强迫症发生率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但由于家长们对这种疾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很多人没能及时就医,而耽误得越久,疾病的治疗难度和孩子的心理负荷也会不断增加,这都是有可能成为影响治疗效果的不利因素。

另外除患者本身对于这个疾病不太了解、就诊率较低以外,大家对强迫症的治疗观念也存在一些误区。

“强迫症从最初发生倾向到最终形成疾病是一个慢性积累的过程,这也就意味着它的治疗时间也会相对较长。可目前很多人都追求快速治愈,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也不利于治疗效果。”闫俊说。

本刊记者获悉,医生对强迫症患者进行治疗时通常会设定三个目标,最理想是让患者这些症状完全消除,彻底康复;而对于一部分有治疗难度的患者,治疗能够让其症状最大程度减少,尽管还保留着一小部分症状,但至少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和社会功能;对于那些情况最严重的患者,即使症状无法完全消除,但也要限制影响。

闫俊说,只要能接受到规范治疗,大约60%~70%的患者都可以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本刊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目前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是针对强迫症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为什么感觉较为抽象的精神类疾病可以通过药物来得到治疗?

中华医学会精神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精神科主任施慎逊解释说,每个人的心理活动都是以大脑作为物质基础的。虽然心理疏导也可以对精神疾病起到缓解,但这类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脑神经传导不平衡、细胞功能不稳定,采用药物治疗可以很快让这些情况得到控制。

“心理治疗主要针对症状较轻或者处于康复期的人们,对于那些需要立刻得到缓解的患者,药物可以帮助他们尽快解决紧急的情绪困扰。”闫俊说,精神科医生首先要对患者做出诊断和评估,决定治疗方式,后续会根据其状态和恢复情况,再心理治疗师沟通后续的辅导治疗方法。

猜你喜欢
强迫症疾病心理
你不会是……强迫症吧
心理小测试
久坐可致多种疾病
心理感受
为什么我们乐于逼死强迫症?
遇到疾病,如何医疗
两种人
心理小测试
影子疾病,隐形杀手
话说小儿常的肛直肠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