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伟大复兴的必备要素

2016-05-18 08:24本刊评论员
瞭望东方周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中华中华民族

本刊评论员

中华文化也是涵盖过去、现在、未来的动态概念

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科技大学期间,寄语大学生代表,要增强文化自信,“中国人民取得的成就很了不起,不要妄自菲薄,同时要自强不息,要有开放的胸襟,实现包容并蓄。”

作为千百年来的思想积淀和长期生产生活方式的精神升华,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基因身份证”,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来源,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文明与中国文化的复兴是其核心内涵之一。顺应这一基本规律和历史趋势,我们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

中华文化源于“古”而成于“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兼容并蓄、与时俱进,让中国人有资格自信。当世界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环境问题时,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可为人类修复家园送上一剂良方;当世界因利益纠纷与冲突可能擦枪走火时,中华文化“和合共生”的世界观恐怕是实现各得其所的最佳选择;当西方社会越来越沉湎于社会发展方式“唯一解”的时候,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观表明世界还有多样的可能、别样的精彩。

中华文化也是涵盖过去、现在、未来的动态概念,不仅包括五千多年文化的灿烂,也意指今日文化的繁荣,更要求未来文化的复兴与辉煌。170多年来的伟大抗争精神,90多年来的红色精神,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精神,以至于迈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雄心壮志,皆备于我,这些都是中国人树立强大文化自信的信心之源。

也应该看到,当今有一部分人受外来文化和价值观的洗涤与侵蚀,对中华优秀文化产生了距离感、陌生感乃至排斥、厌恶;还有一部分人,没有建立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思想世界与精神世界,甚至于对本国文化的“不自信”成为“常态”。任其发展,必将贻害于国家于民族。从这个意义上说,激发和树立文化自信,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激发和树立文化自信,基础是培育和增强人民的文化自觉意识。文化是每个民族和国家的生命力体现,否定文化就等于否定自己。只有认清这一内在逻辑,重新从文化上回溯“我们是谁”的问题,唤起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意识,激发文化自信才能水到渠成。

激发和树立文化自信,核心是要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构建精神家园、增进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也是中国走向世界、拥抱世界文明的价值根基和底气所在。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针,对传统文化做到“扬弃继承、转化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更多的传承载体、传播渠道和传习人群,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真正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提供源源不竭的资源与动力。

激发和树立文化自信,关键是做好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只有牢牢赢得更多中国青少年和下一代的心,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才能“金瓯永固”。因此,要大力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在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普及化与均等化,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强中华文化的传播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形成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与文化正能量。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中华中华民族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