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分析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

2016-05-19 01:14陆胜君
关键词:末梢血常规红细胞

陆胜君

(张家港西张医院有限公司,江苏 张家港 215600)

探讨分析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

陆胜君

(张家港西张医院有限公司,江苏 张家港 215600)

目的 探讨抽静脉血与抽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的结果对比,为患者后期血常规采血方式的选择提供相应的参考。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30例作为本次调查对象。所有患者对于本次情况知情,愿意积极配合。分别以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的方式对患者进行血液采集并获得标本,对所得的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标注后以仪器进行检验,并了解两种不同采血方式检验所得的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红细胞平均体积(H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指标。评价不同末梢采血与静脉采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由本次调查结果可知,两种检测方法在WBC、RBC、Hb、Hct、PLT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CV、MCH与MCHC等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虽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在临床上均获得了一定的应用,但调查结果显示抽静脉血与抽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在部分指标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以抽静脉血可提高检验准确性,进而更好的反映体检者的全身情况。因此笔者推荐临床上选择抽取静脉血作为血常规检验的主要途径,为患者疾病诊疗提供更为准确的参考信息。

静脉血;末梢血;血常规;作用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重要的检验手段之一,通过血常规检验,可对多种疾病作出相应的反馈,在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1]。临床上用于血常规检验的采血途径主要为静脉采血与末梢血管采血两种。两种检验方式在临床上均获得广泛的应用。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报道显示,不同的采血方式所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并引起临床上的重视,导致临床上对于抽取静脉血或末梢血存在一定的争议。以往,因检验技术发展不完善等原因,主要以末梢采血方法为主。因其具有操作简单、快捷等原因,目前在临床上仍获得较为广泛的应用,如对患者进行血糖测定等[2]。后期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者逐渐发现,采集末梢血进行检验的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并受多种外界因素的干扰,并认为采集静脉血可获得更加准确的效果。为了进一步的了解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在本文中,笔者选取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30例作为调查对象,分析两种不同采血方式进行血常规检验结果之间的差异,为患者后期采血途径进行一定的指导,以提高血常规检验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30例作为本次调查对象。所有患者对于本次调查情况知情无异议,原因积极配合调查。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为18~70岁,平均(50.1±2.3)岁。排除标准如下:(1)血液系统疾病患者;(2)肿瘤患者;(3)合并严重肝肾功能损伤患者;(4)孕期或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

所纳入患者均由同一位检验人员进行采血检验,避免因采血人员不同而造成人为偏差。先对患者进行肘静脉采血,对于肘静脉不明显者,则选择手背静脉或内踝静脉采血。静脉血采集结束后,告知患者休息几分钟后再采集手指末梢血。

在采集血液过程中,需遵守基本原则。告知患者保持冷静的心态,采血时间均为清晨。患者在采血前需空腹,避免对检验结果造成不良影响。进行采血前,还需对采血部位及其周围皮肤进行消毒,并在干燥后穿刺采血。将所采集的血液装于贴标签的抗凝管中,标签上需注明患者的姓名、性别、编号等基本信息,以方便后期的检测结果分析。所有采集的标本均需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仪器检验,避免对标本的有效性造成影响。经检验所得的结果需进行由专人进行统计分析,方便后期的统计学处理对比。

1.3 观察指标

对体检者的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红细胞平均体积(H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指标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以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由本次调查结果可知,静脉血采集标本与末梢血采集标本在检验结果上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其中两种检测方法在WBC、RBC、Hb、Hct、PLT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CV、MCH与MCHC等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比较()

表1 两组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比较()

组别 Hb(g/mL) WBC(109/L) Hct PLT(109/L) RBC(1012/L) MCV(fl) MCH(pg) MCHC(g/L)静脉血组 12.5±12.6 5.5±1.4 0.45±0.04 227.5±60.5 3.79±0.65 83.0±6.5 26.8±5.2 308.0±24.1末梢血组 10.2±15.0 6.5±3.0 0.38±0.03 211.7±88.0 3.65±0.85 84.0±6.0 26.9±5.0 307.8±28.9 t 21.99 9.23 8.76 16.69 8.90 3.29 2.11 3.35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 论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上的各项诊断技术均在不断的提升,为患者疾病的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群开始注重自身的养生与保健,并养成了入院体检的良好的习惯。众所周知,不论是在健康体检还是在疾病诊断中,血常规检验均是临床上较为常用检验方式之一,并在临床上占据重要的地位。通过血常规检验,可了解各项血液指标的变化,进而为多种疾病的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3]。举例说明,在进行血常规检验中,通过了解患者红细胞计数的检验结果,可以判定患者是否存在贫血、出血、先天性心脏病等症状;通过了解患者血小板检验的结果,可以判定患者是否存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紫癜等疾病。通过了解白细胞计数的检验结果,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中毒、炎性感染或白血病等疾病。可见,血常规检验在多项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并与患者的健康程度密切相关[4]。因此笔者呼吁广大人群重视血常规的检验,并能够积极配合血常规检验,以利于临床医师更好的了解到患者的基本情况,为患者的疾病诊断与治疗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

在临床检验中,进行血常规检验的采血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为静脉采血,另一种为末梢血管采血。近年来,不断有报道指出,不同的采血方式可对患者的检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也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不准确的检验结果不仅仅造成了不必要的仪器设备消耗,同时还不能对患者疾病提供有效的参考。这不论对于院方还是患者而言,均带来了不良的影响[5]。为了进一步分析上述报道,笔者在本次调查中,对静脉采血与末梢血管采血的血液标本检验结果进行分析,为患者后期采血方法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以提高检验准确率,减少不必要的仪器设备消耗与浪费。其中,末梢采血血常规检验是指以针刺法采集患者耳垂或手指末梢血,并对所采集的血液进行相应的临床分析的一种方式。末梢采血具有相对操作简便、快捷等临床优势,一直以来在院内应用较为广泛。但进行末梢采血时,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甚至是末梢采血温度或操作速度,许多检验师需经过严格的培训,以快速的进行末梢血采集而获得血液标本。此外,对于部分年龄较大或较小的患者,因末梢血采集与患者出血速度相关,此类患者的末梢血采集较为困难,不适宜使用。而近年来,静脉采血方式在临床上受到了重视,越来越多的医学者逐渐将检验重心转移至静脉采血中。静脉采血通常是指肘部前静脉的采血,部分肘静脉不明显的患者可选择手背静脉或内踝静脉采血。相对于末梢采血而言,肘静脉采血基本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因素,同时也基本不受患者内在因素的影响,可对患者血循环的真实情况作出反映。此外,静脉采血所得的血液标本更加利于仪器检验,可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更加有效、更加真实的数据。由此可见,与末梢采血比较而言,静脉采血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有文献报道指出,标本合格的前提下,对患者进行静脉采血后进行血常规检验,其检验结果往往具有更高的准确性。而本次调查结果中提示,静脉采血时的WBC、RBC、Hb、Hct、PLT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该调查结果则可说明,采血方式对血常规检验的结果是具有一定影响的。且比较而言,以静脉采血的检验价值更高。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及相关的文献报道,对静脉采血的临床优势进行总结,如下:通过静脉血采集,可了解到受检者的全身状态,且采集效率较高,采集过程中不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相对于末梢血而言,静脉血可更为全面的反映血液组成。而由于末梢血往往包含动脉血、静脉血、毛细血管血液等,因此在检验过程中数据往往不稳定,无法对患者的机体状态做出更好的反映。此外,笔者呼吁可推进真空法采集,一方面可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另一方还可延长仪器的使用寿命,这对于院方而言是十分有益的。

综上所述,虽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均是临床上的常用采血方式,且该两组采血检验方式均具有其相应的优势。但经本次调查可知,抽静脉血与抽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在部分指标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以抽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因此,笔者更加推崇以采集静脉血液作为血常规检验的主要采血途径,为患者后期采血方式选择提供一定的基础。但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两组患者在HCV、MCH与MCHC等指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若需对上述三项血液检验指标进行检验时,可根据院内设备条件,患者需求等选择适宜的采血方式,其检验结果基本不受影响。

[1]韩秋青,王爱玲,韩风杰,等.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J].当代医学,2010,16(26):85-86.

[2]何昭霞,李 灵,陈 杰,等.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比较[J].河北医学,2012,18(10):1504-1506.

[3]陈丽芳.末梢血和静脉血血常规检测结果对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8):2462-2463.

[4]崔凤霞,孙 丹.浅谈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2014,(7):85-86.

[5]刘玉琪.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4,(7):87-88.

本文编辑:吴宏艳

R446.11

B

ISSN.2095-6681.2016.29.186.02

猜你喜欢
末梢血常规红细胞
红细胞的奇妙旅行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血常规解读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MAP红细胞保存液与生理盐水混悬洗涤红细胞的临床疗效比较
向区域创新体系“末梢”发力
延伸从严治党的“末梢”
不同采血方法在血液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对比结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