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慢境”最熟悉的市井巷陌

2016-05-20 01:04施立志杨莹莹
科学之友 2016年5期
关键词:弄堂名人上海

施立志+杨莹莹

上海,它繁华、小资、国际化;上海,它也老陈、市井、生活化,它的大都市形象人尽皆知,它的烟火气却被湮没在来去匆匆之间。如果有一天,外滩的霓虹已经对你失去了魅惑,小资的咖啡馆也不再能提起你的兴致,洋气的法租界在你眼中只是街头的装饰,满街的外国脸甚至还让你感到了迷失……如果真的等到了那一天,小编会带你拐进老弄堂,去看看上海滩小市民的生活百态。好比老北京的胡同、老杭州的巷子,最能反映老上海生活百态的,莫过于那一条条的弄堂了。虽然并不是每一条弄堂都能与历史沾边或者和名人挂钩,但是它们都同有着我们十分好奇的旧上海的生活风尚。

邻里街坊闲扯家常、洗完的衣物飘扬在里弄的上空、老者的孤独身影总是突兀在眼帘……繁华褪去之后,上海不过也是一个平民的城市。本期“悠乐旅堂”,小编即带大家去瞧瞧最寻常的老上海人的居住空间——弄堂。走在老旧的弄堂里,时光仿佛定格镶嵌在每一寸墙砖上、缝隙里,走着走着,就穿越回了上海滩。

No.1市井生活:老上海的蜗居史

老上海最真实寻常的平民生活,其实就在那些最平凡朴实的弄堂里。邻里之间打个照面、问候几句,调皮的小孩在狭长的空间里你追我赶,大妈们悠然自得地晒着太阳唠着嗑。走进弄堂里,一幅老旧喧嚣却温情依旧的市井图景跃然于你我眼前。

隆昌公寓——电影《功夫》中现实版的猪笼城寨

如一座古罗马斗兽场,被周边呈土灰色的五层小楼房团团围住,犹如围城一般,这就是隆昌公寓。《功夫》里的场景,猪笼城寨的生活,狭小的空间里,装满了大大小小的故事。当外面已被水泥森林包围的时候,这里还保持着生机勃勃的童真和梦想,左邻右舍依旧可以谈笑风生,瓜子和茶盏,楼上吹落到楼下的衣物,借用的洗发水或是白砂糖。这里的一切,尽显旧上海的小市民百态,记录着老上海的一代蜗居史。

老城厢——在历史变迁中逐渐隐没的城南地带

看过豫园,走过城隍庙,穿过上海老街,继续往老城厢的小巷弄堂里走去。那里的一砖一瓦,都留下了深深的时光印记,体现着历史的变迁。老上海熟知的梨膏糖和五香豆,孔庙门前的跳蚤集市,清明风的雕梁画栋,窄窄的弹街路,老虎灶,还有不知名却无比美味的生煎和小笼,这一切就是最真实的老城厢。曾经繁华无比的城南地带,现在与魔都气质格格不入的老城厢,正在慢慢地改变,或者说消失,趁现在,趁它还在,留下些许印记,留下曾经老城厢的记忆。

Tip:上海城南,老城厢地域,从上海老街直走,大致成环形,最后又绕回到城隍庙。建议清晨或者下午时分,或许还能找到一位晒太阳的老人给你讲述一番当年的故事。

梦花街——人情味满满的巷弄街区

一条充满着老城厢味的古街,紧挨着上海文庙书市后门,以梦花为名。街道狭小拥堵,两侧开满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小店。为生计操劳的人们时而拖拉着木板车缓缓经过身旁。店铺后则是本地市民的住宅,古老的石库门与红砖混凝土经历着时代的碰撞,那掉了漆“吱吱呀呀”的木门仿佛在诉说着这条街的过往。踏过主街两侧的过街楼往弄堂的深处走去,仿佛时间后迁了半个世纪,这个繁华而喧闹的城市突然安静了下来。

张园——繁华中心演变而来的原味小弄堂

有一个离上海人民广场很近的弄堂,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它曾是繁华的最中心,上海的第一盏电灯在这里点亮,第一张照片在这里拍出。如今,它却开始一点点被拆卸,走在被保留的地方,窄窄的过道,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花色朴素的裤管和衣袖穿过长长的竹竿,它们在阳光下曝晒,它们最有属于上海的弄堂气息。斑驳的小木门有的半敞开着,有些阿婆们圈坐在门口的椅子里,偶尔微微抬起眼睛,定定而无声地看着巷子里的路人,恰似看着流淌的岁月与时光。

Tip:张园曾举办过“弄堂游”活动,许多老建筑都有牌子介绍,可以加深游客体验。

步高里——保留原生态开发模式的典型旧式里弄

曾经隶属于法租界的步高里,没有田子坊的名气,没有新天地的繁华,有的只是老百姓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家长里短之中处处体现着西洋遗风。走进牌楼里面,砖红色的墙,斑驳着历史的痕迹,但西晒的窗户无一例外都装着红格布、可以伸缩的遮阳棚,细节之中透露出精致和讲究。每一条东西向的弄堂,都有拱形的墙门。站在某条弄堂口,可以一直望到对面的弄堂深处。数十年来形成的邻里交往模式和默认规则已经像空气一样充盈在这一方天地间。

No.2名人遗迹:邂逅一段历久弥新的名人往事

20世纪的上海充满着名人的身影,历史的烟尘过后,留下不少故居遗迹。你仰慕的那个作家或是画家或许就曾在此居住过。走一走他们曾经走过的路,看一看他们曾经看过的风景,回忆过往岁月,又是怎样的心情?

步高里

万宜坊——最狭塞却有一番江南海派风韵的弄堂

隐藏在重庆路高架下的万宜坊,是一条干净整洁的安静小弄堂。它不似奢华的别墅,也没有高不可攀的富豪聚居。你或许也没有听说过这个人——邹韬奋,民国时期《生活》周刊主编,以犀利之笔竭力主张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弄堂里有其故居,十分低调地保留着原貌。这里有典型的“海派”风格,简简单单的房子,狭小拥挤的弄堂里边不时经过骑自行车的居民,在过往的时光中保有一份平凡的真实。

淮海坊——充满老上海气息的名人聚居地

说起淮海中路,想必多数人都不陌生,但位于927弄的淮海坊,却是不一般。淮海坊是由教会投资建造的,原名“霞飞坊”。小烟囱和砖红色的墙面,本身就很有老上海的气息。可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称不上豪宅的三层砖木结构的楼房,在民国时,很多商贾巨富、军政要员、文艺界大师却都选择居住于此。他们的名字大多耳熟能详,如巴金、徐悲鸿、周建人、许广平,等等。短短二十几年,这些名人竟然都是邻居,这里想必也不是一般的地方。

Tip:这里的名人故居很多,可以先做好攻略,以免错过你想看的。

静安别墅——褪去一身浮华的老上海新式里弄

南京西路1025号——静安别墅,20世纪三四十年代,诸多名门望族和社会名流曾居住于此。它是老上海的缩影,也凝固了那段民国岁月。那时灯红酒绿,张爱玲笔下的西伯利亚皮货店、印度珠宝店就曾开在弄堂口,经过几十年变迁,现如今,早已物是人非。上海老洋房的诱惑却不褪色,墙面浮雕、西式小阳台、黑色铸铁窗棂,每户都有个十来平方的小天井,纵然年华老去,它仍风韵犹存。

No.3淘货市场:讨价还价也来的妙趣横生

穿行于纵横交错的弄堂里,不时会有惊喜闯入视线,小资咖啡馆、特色餐厅、各国料理,说不定还能偶遇一回淘货集市,为自己爱不释手的货品与外国友人讲一回价,淘一淘低价的好东西,真是让人乐此不疲。

嘉善老市——全上海最洋气的神奇露天集市

陕西南路一带是上海最具市井味道的地儿,就在这老式社区的菜场摊贩间,熙熙攘攘的小杂货店后面,隐藏着一个神奇的集市。旧弄堂里的嘉善老市可谓别有洞天,小资咖啡馆、装潢精致的特色餐厅、各国料理甚至是古董店,这儿统统都有。这里是最出名的“老外集市”,来自各个国家、各个行业的人们将这里变成了一个小型的聚会点,还有些琳琅满目的小物件,上至首饰皮具、下至巧克力奶酪,试吃和淘宝,总会有惊喜。在老市里溜达一圈,无聊的周末也多了种妙趣横生的体验。

Tip:每月第一、第三周周末会有“洋集市”免费开放。

安西服装市场——处处有惊喜的低价“古着”天地

很难想象上海凯旋路这个地段还有这么一个破旧市场,一个小门上用掉漆的牌子写着“安西服装市场”,一不小心就会错过。斑驳的墙面、狭隘的通道,广告和垃圾并不少见,这里的老板更像老派上海人,精明又与世无争。走入市场内,爱Vintage(复古衣着)的你会发现到处都是惊喜,质量虽参差不齐,但从衣服到鞋包首饰,不仅款式多,量也很足,重点是价格很实惠,一件质量上乘的英国进口小西装50元入手不是不可能。只要耐下心来细细地逛,总能淘到一些喜欢的宝贝。

走在兜兜转转的弄堂里,每一步都像走在20世纪的旧上海里。来弄堂里看看上海老百姓的日常,逛逛名人笔下的情景,淘淘别具特色的货品,体验一番老上海的专属味道,确是一种小众而极致的生活体验。

猜你喜欢
弄堂名人上海
弄堂里
名人摔跤后
弄堂里
书画名人汇
书画名人汇
书画名人汇
欢乐上海迪士尼
弄堂
弄堂记忆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