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会计学专业“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2016-05-24 01:20任海芝
商业会计 2016年7期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三位一体

摘要:科学地设置和实施实践教学环节,是全面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和应用创新能力的当务之急。本文依托实际调研资料并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了会计学专业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分别设置课程实验、专业实习和顶岗实训三阶段循序渐进的实践能力培养系统,即“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以优化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 三位一体 实践教学体系 顶岗实训

中图分类号:F23;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07-0103-02

中图分类号:F23;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07-0103-02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现代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会计学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践教学是本专业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实践活动能让学生真正感受职业氛围和企业文化,是全面提升其职业素养、增强执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实践证明,由于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造成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难以真正掌握和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欠缺,毕业后实际执业能力较差。目前,尽管各大高校会计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均安排了一定量的实验和实习活动,但调查结果显示,实践环节的运行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综合实验和顶岗实训,因会计工作自身的特点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不够合理、稳定的实习基地不足、实习制度不完善、企业实习导师理论功底薄弱等使其名不副实,或流于形式,或收效甚微。因此,科学设置和实施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使其达到预定目标,对全面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创新能力意义深远,构建系统、全面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当务之急。

一、高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为了解我国各大高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本文课题组自2014年7月至2015年1月历时半年多时间,对省内15所开设会计学本科专业高校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及实验资料等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结果发现,目前高校的会计学专业实践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足,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实践教学体系设置未能与时俱进。就调查情况看,各高校会计学专业都设有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可归纳为三种类型,即仅设有校内实践计划、仅设有校外实习计划和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但总体看,各学校的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均存在一定的不完善之处,如就教学手段而言,有的学校过分强调电算化演练,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虽有所提高,但对会计信息中数据的勾稽关系却不甚清楚,未能真正掌握会计信息的生成与实质;还有些高校因条件所限,过度重视手工操作,电算化实训薄弱甚至缺失,使学生不能适应实际工作中普遍运行的电算化软件操作;有些学校尽管设置了较为完整的手工和电算化实训体系,但训练内容仍停留在传统的会计核算层面,未能与时俱进,注重会计经营决策、成本管理、投融资、纳税申报与筹划等理财技能和理念的培训,很难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的会计人才。

(二)实践教学条件落后。会计学专业实践所需教学条件包括校内实验室及其配套设施和校外实训基地两方面。

1.校内实验室设施有限。在被调查的15所院校中,有11所(占被调查对象的73%)设有专门的会计实验室,并配备相应的实验设施,其他4所学校(占被调查对象的27%)没有专门的会计实验室。调查发现,即便是设有会计实验室的学校,其实验硬件设备也比较老化,手工操作资料不齐全,如个别学校的实验室只有简单的凭证、账簿和报表,而没有诸如科目汇总表、凭证封皮、科目章等完整的实验材料;实验软件也多为盗版,在有实验室的11所学校中,只有5所学校用的是正版财务软件。如此有限的实验条件不能满足快速更新的实践教学的需要,也会直接影响实验教学效果。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缓慢。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除校内的实验之外,更需要校外实训基地的支撑。在被调查的15所高校中,都有一定数量的签约实训基地(具体如下页表1所示),但总体看,发展速度缓慢。

被调查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平均在校生人数为360人左右(3班×30人/班×4届),假定每个实习基地能安排8名左右的学生实习,上述调查结果不难看出,有限的实训基地无法满足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实训需要,绝大部分学生仍分散在实习基地之外的相关单位进行实习,既不便于管理,也使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三)师资力量略显薄弱。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由高校教师和企业从业人员共同承担,调查结果显示,两者均存在一定的不足。

1.实践能力偏弱的校内导师队伍。就调查情况看,在设有会计实验室的11所学校中,只有5所学校的实验室配有专职的实验教师,其余6所学校的实验人员均为任课教师兼职;而专职实验员中有3人有企业从业经验(占实验员总数的27%),其余均无任何实践阅历(占实验员总数的73%);兼职教师绝大多数源自高校毕业生,理论功底虽好,但实践经验匮乏,指导学生实践,也只能照搬理论,对现实中可能发生的种种复杂事项及细节操作程序,却不能得心应手,如此薄弱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直接影响了校内实践教学质量。

2.理论知识滞后的校外导师团队。实习基地的会计从业人员,尽管实践能力很强,但由于个人精力和后续教育机制等原因,其理论知识不能及时更新,尤其是在2006年后,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惯例接轨并同步跟进,不断调整和完善,从业者若不能及时参加相关培训或及时关注准则的变化,会使其知识体系滞后于实践需求,指导实习学生也会力不从心。

(四)缺乏系统的实验资料。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校(占调查学校总数的85%以上)实践教学资料源自市场选购,只有极个别学校采用的是自编的实验资料。目前市场上会计学专业实验资料鱼目混珠,很少见较为系统、完善且适时更新的资料,大多数实验资料都是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之前的资料,有的资料尽管进行了再版,更新了出版时间,但很多内容并没有系统更新调整,尤其是答案,错误或误导性的答案在同一资料中会多次出现,这些低质量的试验资料也直接影响了实验效果。

二、“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分别设置课程实验-专业实习-顶岗实训三阶段循序渐进的实践能力培养系统,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如图1所示)。

(一)单项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实验。根据会计学专业的特点,应分别对基础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会计信息系统等课程设置单独的课程实验。在此基础上,就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等课程设置综合课程实验,以形成完整的课程实验体系,及时消化各门核心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具体操作方案为:在讲授完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管理会计、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会计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等核心专业课程后,将各门课程的相关内容穿成完整的业务链,以案例企业为期一年的相关业务为例,分别采用手工和电算化操作系统两种手段进行会计循环全过程的仿真模拟实习,即从其资金筹集业务开始,依次对其生产准备、产品生产、产品销售、财务成果的形成和分配、对外投资、成本管理、纳税申报、财务报表、成本报表等全过程业务进行全面、系统的会计处理。

(二)校内、外结合的专业实习。在完成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校内专业综合实训和校外生产实习相结合的系统专业实习。校内的实习主要是系统的电算化训练,让学生进一步熟悉相关财务软件的操作,为校外的专业实习奠定基础。校外的实习主要是系统了解会计主体生产、运营全过程的会计处理方法及各工作岗位的主要职责,为顶岗实训奠定基础。

(三)全业务、多岗位兼顾的顶岗实训。调查发现,认真参加顶岗实训的学生,就业后,能很快适应本岗位的工作,并迅速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而未参加或未认真进行顶岗实训的毕业生在接触实际工作时将面临许多尴尬和障碍。近年来会计学专业学生就业统计信息也表明,学生毕业前是否参加了系统、有效的实践培训,直接影响其就业岗位和就业后的工作质量。可见,就会计学专业而言,学生顶岗实训环节的重要性不亚于校内的理论知识的学习。

顶岗实训作为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涵盖了会计主体各经营环节业务和各工作岗位分工的全方位实训,即学生在前两个实践环节的基础上,在校内和校外实习导师的指导下,依托实习基地的具体业务,进行的全方位、多角色的专业实训。就高校而言,保证顶岗实训效果的核心工作包括实训基地建设和导师培训两个方面。

1.实习基地建设。稳定的实习基地是确保顶岗实训质量的前提。各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和区位优势,探究会计学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新思路。会计工作自身涉及企业商业秘密的特点决定了本专业实习很难深入和具体,即便是签约的实习基地能进行顶岗实训的岗位依然有限。为确保顶岗实训质量,本文认为,高校可与其他高校和企业联合创建会计学专业实训基地,如注册中小企业财务代理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代理记账、报税、成本管理等相关服务,聘请经验丰富的财务人员和高校教师作为实训指导教师,学生借助委托企业真实的试验资料,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真正的业务操作实训,既解决了学生顶岗实训的岗位短缺和资料脱离实际的难题,也满足了中小企业的账务处理需求,并能为实训基地带来一定收益。

2.校内、校外“导师”互训机制。高素质的实训导师队伍是顶岗实训的质量保证。本文认为,应建立完善的校内和校外实训“导师”的互训机制,即针对校内教师理论功底强、实践能力弱的现状,有计划地将其指派到实习基地参加培训;而对实践能力强,理论功底偏弱的企业会计从业人员,要分层次、分岗位、有步骤地输送到高校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培训,这种实训导师互训机制,将全面提升导师的专业功底和实践技能,确保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的实训均有效进行,并实现企业和学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双赢目标。

三、研究结论

1.根据社会需求导向的办学理念,提出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行校企携手合作教育的新思路。

2.提出了实践环节“四结合”的做法。理论与实践结合;单项实习与综合实训结合;手工操作与电算化模拟相结合;校内实验与校外顶岗相结合,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3.设计了“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本文一改以往实践环节单一和过于集中的状况,将实践教学工作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分别设置课程实验、专业实习和顶岗实训等实践环节,即“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并按照理论知识讲授的进度有计划、分层次安排实践环节。

4.设计了校内、校外实训“导师”互训机制。针对教师理论功底强、实践能力弱和企业会计从业人员实践能力强、理论功底偏低的现状,提出了校内、校外“导师”互训的校企双赢观点。

作者简介:

任海芝,女,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税收实务。

猜你喜欢
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三位一体
会计学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探讨
“互联网+”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民办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生物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市场营销专业小学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
会计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浅谈中职学校如何培养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