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关系研究

2016-05-24 13:33周方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10期
关键词:相互作用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周方

摘要:城镇和农村的协调发展体现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上。本文基于“以人为核心”的理念,从发展的角度和空间的角度,深入分析了人口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互作用机制,指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有所不同,更强调了区域网络建设在两者相互作用力实现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人口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作用;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0-0000-02

城镇和农村的发展应该是协调发展、同步发展。在一段时期内,我国实施的是“农业反哺工业,农村支援城市”的经济战略,导致了城镇化的建设明显快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以及“三农”问题的凸显。而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以“人”为核心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却未能与城镇化建设同步。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遵循发展规律,积极稳妥推进,着力提升质量”。《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也明确提出,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要解决城镇化发展和三农问题,就要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人口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相互推进、协调发展。因此,深入分析人口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互动作用原理,揭示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和作用渠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人口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含义

1.人口城镇化的含义

城镇化又称为城市化、都市化,是与工业化相伴随的人口、社会生产力向城镇的集聚过程[1]。城镇化既包括人口、土地等生产要素在城镇的地域集中,也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

从我国城镇化的现实表现来看,城镇化主要分为: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主要是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市民化,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城市生活方式和城市文明在农村的不断普及和扩散的过程。土地城镇化集中体现在农业土地变为城镇用地的过程。本文主要讨论人口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2.农业现代化的含义

农业现代化的目的是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是一个过程,包括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业产出在效率和质量上的提高、农业活动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主要指农业投入要素的现代化,即土地的集中经营和适度规模化生产、农业生产和组织管理的科学化及员工素质的提升、农业科技和工业化装备的广泛引入。农业产出效率和质量的提升主要表现为土地产出率的提高,或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降低和收益增加,农产品质量高、种类丰富。农业活动的生态可持续化发展主要强调人类发展和农业发展的共生性[2]。

二、人口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根据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的增长极理论,城镇的发展是区域活动在空间上的集聚,城镇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极,周围农村地区的发展以农业为核心,城镇增长极对农业的发展既发挥着集聚作用(又称“回程效应”),也发挥着扩散作用(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称之为“涓滴效应”)。人口城镇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乡村生活生产方式转化为城镇生活生产方式的过程,是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在农村扩散的过程。从区域的空间发展来讲,城镇化中的各种网络建设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各种要素流动的渠道。而从产业发展来讲,城镇的发展不仅给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要素支持,也提供农产品市场支撑。

1.人口城镇化减轻了农业的劳动力负担,提高了农业就业人员的素质

农业现代化需要生产管理的科学化和员工素质的提升。人口城镇化过程中,对农业劳动力的影响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集聚作用显著。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业从业人口数量大大减少,劳动力负担得以减轻。但也存在集聚不经济的现象,即转移到城镇的人口大多是生产效率较高的人。第二个阶段,人口城镇化对农业发展的扩散作用得以发挥。一方面,前期转移到城镇的“前农民”进入城镇在第二、三产业中务工,其自身见识、知识水平、对现代产业的理解能力得到提高和加强,其中一部分人基于对农业、对土地的天然亲切感,辗转之后又回到农业产业大军中来。另一方面,城镇的教育服务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直接方便农业从业人员就近接受再培训、再教育。各种交通、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又会进一步促进各种人才、观念上的交流。进而就会形成一批素质较高、又对农业熟悉的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促进农业人员现代化,以及管理上本土化与现代化的相结合。

2.人口城镇化推动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从户籍上看,人口城镇化必然会使得农村户籍的人口数量减少,进而减少了个人所控制的土地数量。大量土地的使用权从众多分散的农民个体手中脱离出来,重新集中到政府手中,为农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条件。实际情况也显示,只要具体这个条件,相当多的农业企业家会及时抓住机会获取大面积土地的使用权,推动产业向规模化发展。

3.人口城镇化为农业科技化发展提供产品和技术支持

农业现代化需要农业科技和工业化装备的广泛引入。随着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取得相关的农业机械、化肥、水利设施、科技产品等工业化装备和产品,而城镇中逐步完善的交通网络也降低了这些产品的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了时效性。另一方面,大城市往往是技术创新的发源地,而技术、信息、创新是在同级或次级城市之间随着人口和信息的流动呈现的“跳跃式扩散”,而距离农村最近的那一级城镇往往承担着把技术创新向周边农村地区扩散的角色。在人口城镇化的发展中,公共服务、技术服务设施和网络的完善也使得农业科技的应用更为方面,反馈更为及时。所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尤其是小城镇的发展在农业技术创新的传播方面作用显著。

4.人口城镇化可以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农业现代化各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人口城镇化的发展可以创造出大量的剩余资金,可以成为农业的筹资来源,而小城镇金融网络的发展和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扩散,也增加了资金获取的便利性、时效性,减低了获取成本。但另一方面,因为资金的逐利性,投资者往往不愿投资于利润空间有限的农业产业。所以农业部门在发展的前期从城镇获取的往往是债务资金,而当农业现代化发展取得一定的成绩,对投资者产生了吸引力后,这部分投资资金就可以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5.人口城镇化发展为传统和新型农产品提供了市场

现代农业的一个特点是产业化,农业企业的市场定位更加明确和细化,进而生产出种类繁多、特点各异的农产品。这些产品需要广大的市场支撑。而人口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为城市生活方式,人们不仅看重生活水平,更加注重生活质量,这就为现代农业的各类传统和新型农产品和服务打开了销路。

三、农业现代化对人口城镇化的作用

虽然近年来在我国,尤其是小城镇的发展更多是政府主导式的,但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对人口城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现代农业解放了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加速了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移

人口城镇化最大的特点是城镇人口不断上升。农业所需要的劳动力是有限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为非农业人口,这正是人口城镇化的表现。但是,当这种人口转移到达“刘易斯拐点”时(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达到瓶颈状态),如果继续这种人口转移,就会造成粮食短缺。只有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才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结果就是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这就为人口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2.现代农业在区域空间上的集约式发展促进居民生活方式的城镇化

人口城镇化的内涵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的转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转换,更多的应体现在从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上。现代农业的组织形式趋向于企业式管理,在空间上的发展趋势要么集中于现代农业园区,要么集中于区域的某个点,而不是像传统家庭农业的散点式发展。这些农业生产组织的出现和发展吸引着人口在组织机构(诸如农业园区)附近进行集聚,不仅是农业就业人口,还包括为这些人口服务的其他行业的人口。人口的集聚是生活方式改变和文明发展的基础。集聚的人口有更多机会接触城市的生活方式,消费观、价值观、人生观有了转变。很快,这些小城镇的居民不再是披着城镇户口的农民,也不再是传统的农民,而是变成了真正的“市民”。

3.现代农业从业人员不仅有“农民”也有“市民”,有利于城市和乡村两种社会文明的协调发展

现代农业中的就业人员有相当一部分是有着城镇户籍的“前农民”。伴随的现代农业的壮大,这部分人口不再是披着城镇户口外衣的“假居民”,而是收入稳定、居住环境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的“真居民”。即使仍然是农村户口的农业务工人员,也在生活方式、观念上渗透进了城市文明。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不再是泾渭分明的二元化产物,而是得到了很好的融合。这些转变增强了城乡居民双方对社会和文化的认同感,进而促进城乡社会的协调发展。

4.现代农业自身发展的外部效应有利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的现代化要求农业企业对园区环境、周边环境有着改善的需求,如交通的增加与优化、生态环境的净化与保护、建筑的集约与美观、生活辅助设施的完善,等等。这些需求的满足要么依赖政府对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么由企业自身进行建设、要么政府企业合作。无论是什么方式,城镇地区均受益于这些建设所产生的正外部效应,城镇基础设施得到很大的改善。这更加充分地发挥了小城镇的纽带作用,使城乡之间的联系更加润滑、和谐。

5.现代农业的生态可持续发展也使得居民生活质量(而非仅仅生活水平)得以提高

随着人口城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得以改变,城乡文明不断融合,更加注重健康、环保等概念。而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农业活动的生态可持续性。这就衍生出来许多农产品方面的创新,如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也衍生出农业服务的创新,如休闲农业,体验农场等。这就逐渐在城镇周边打造出优良的自然环境,也使得居民生活质量(而非仅仅生活水平)得以提高。

四、结语和启示

通过前文的分析,笔者认为人口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并不是单向的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也会有所不同。在经济发展的前期阶段,城镇化的发展更多的是从农业中汲取,农业被动地促进城镇化发展;在经济发展的中后期,城镇对农业更多扩散和辐射,农业的发展产生若干正外部效应,进而辐射到城镇使其受益。

在我国,人口城镇化的发展在户籍方面和城镇建设方面主要是政府主导,现代农业的发展则主要是个人或企业主导。而城镇化中的各种网络建设,交通网络、通讯网络、互联网、物联网等,实现了各种人、物、信息的交流,从而为城镇化本身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各种要素流动的渠道,进而使得两者之间的各种作用力得以实现。因此,笔者认为,对于政府主导的城镇化建设,应该“以人为本”,强化质量,注重内涵,强调渠道建设;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应该积极鼓励、正确引导、扩大扶持、解决瓶颈。

参考文献:

[1]孟庆红.区域经济学概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2.

[2]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王琴梅,杨军鸽.农业现代化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效应分析———以陕西省为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9.

[4]张勇民.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14,10.

[5]夏显力,郝晶辉.陕西省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总103期).

[6]苗洁.国内外工业化_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经验及其当代启示.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11.

[7]吴文倩.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探析.商业时代,2007,17.

[8]郑鑫.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相互作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1.

作者简介:周 方(1981-),女,汉族,河南许昌人,讲师,区域经济学硕士,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与研究。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社科项目,编号:14SB0581

猜你喜欢
相互作用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黄酮与溶菌酶相互作用的强度衰减—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质谱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用问题打开学生智慧之门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