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应用性人才需求调查及启示

2016-05-24 22:04周虹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10期

摘要:人才质量是商业银行取得竞争优势的基础。基于浙江省银行业应用性人才需求239份调查数据,作者总结归纳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分析银行对金融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需求,发现银行经营实务知识、学习能力、职业道德与忠诚度最为重要,综合客户业务岗位人才最为紧缺。在调查的基础上,作者在人才培养规格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育体系构建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人才;应用性人才;人才需求调查

中图分类号:F272.92;F830.3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0-000-02

商业银行一直是金融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随着近年来金融领域新产品不断涌现,互联网金融迅速扩张,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商业银行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如何更紧密地满足社会各领域的实际需求成为一个重要课题。调查当前商业银行人才需求的现状,研究商业银行人才的需求特征,对高校金融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时段为2013年-2015年连续三个暑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并结合交流访谈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310份,回收257份,剔除无效问卷,实际有效问卷为239份,回收有效率为77%。被调查对象基本特征是:

区域特征: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温州、台州、湖州、金华、嘉兴等七个主要城市。

所有制特征:工、农、建、中、交等5家国有商业银行,10余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10余家地方性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共计86个支行或网点,其中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29家,占34%;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42家,占49%;地方性商业银行11家,占13%;外资银行4家,占5%。

岗位或职位特征:办公室岗位占22%,项目信贷岗位占34%,贷后管理岗位占20%,档案管理岗位占10%,住房信贷岗位占10%,信息技术岗位占14%。行政职位方面,普通行员、柜员61%,中层管理者32%,支行行长7%。

调查内容:调查内容:(1)银行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评价;(2)银行对金融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3)银行人才需求层次及紧缺岗位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银行对金融毕业生的评价

1.思想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

有关毕业生思想素质和知识结构方面,有9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金融毕业生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有88%的被调查者认为当今的金融毕业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较好,知识结构合理。

2.实际技能偏弱,职业定位不够清晰

有关金融毕业生存在的最大问题,约65%的被调查者认为毕业生仅有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偏弱。21%的被调查者认为本科毕业生职业定位不清晰,专业知识宽而不精;有14%的被调查者认为本科毕业生动手操作能力不及专科生,专业应用能力不及研究生,核心能力不明显。在访谈中,大多数被调查者表示,在使用这部分毕业生中感觉他们实践经验太少,实际动手能力差,大多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完全胜任工作。

3.期望值过高,对基层工作易产生不满

调查结果显示,75%的被调查者认为现代大学生对将来工作及生活的期望值过高,对基层工作容易产生不满。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大部分学生就业心态和承受能力一般或偏低。

(二)银行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

1.商业银行经营实务知识最为重要

调查显示,在学校开设的一系列专业课程中,商业银行经营实务、国际金融、财会知识、投资理财、信息资源管理等知识与技能都排在前几位。其中商业银行经营实务位居榜首。而货币银行学、政治经济学、财政学等知识技能的排序则相对靠后。

2.学习能力是银行人才最重要的能力

有关银行人才最重要的能力,本次调查总共列出了10项,允许被调查者最多选5项并按重要性排序。调查结果分析显示,学习能力是金融人才最重要的能力,而交际能力、创新能力、灵活应变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等的重要性也都位居前列。

3.职业道德与忠诚度是银行人才首要素质

有关银行最重要的素质,本次调查也列出了10项。结果排在首位的是职业道德与忠诚度,而责任心、吃苦耐劳的重要性也都位居前列。化解压力、面对困难与挫折的承受力则是银行人才亟需具备的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抵御诱惑定力、理论政策水平等方面的素质不是银行重点考虑的内容。

4.个性突出的大学生更有竞争力

有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对现在大学生的多个性化持肯定态度,认为个性突出的大学生往往具有更多的创新精神,通过改革“陈规”,会给竞争激烈的银行业带来生机与效益。

5.各类金融证书认可度高

调查显示,90%以上的被调查者肯定各类相关证书的作用,其中48%的被调查者认为各类相关证书含金量高,能够反映出金融专业能力;43%的被调查者认为各类相关证书能够帮助他们培养和选择相关层次的人才;有7%的被调查者认为各类证书没有针对性,难以确定能够胜任特定的工作。只有2%的被调查者认为各类证书名不副实,没有反映出相应的专业能力。在肯定相关证书的被调查者中,认为证书的含金量最高的是注册金融分析师,然后依次为金融风险管理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理财规划师、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专业英语证书(中级)和特许财富管理师等。

(三)人才需求层次及紧缺岗位分析

1.银行大都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

据返回的问卷显示,要求员工达到本科及以上水平的占总数的93%,其中要求硕士水平的占总数的18%。专科只占7%。30%以上的岗位仅限本科及以上学历才能胜任,另有50%的岗位为本科及以上学历优先。仅有10%左右的岗位被调查者认为大专学历也可胜任。

2.综合客户业务岗位人才最为紧缺

各个银行的业务岗位设置并不存在统一的模式,因总行不同或机构的层次不同,各个银行的部门和岗位设置并不相同。调查结果显示,55%的被调查者认为客户部的综合客户业务岗位人才最为紧缺,其中私人客户业务岗位占26%,公司客户业务岗位29%。此外,资金交易岗位、风险管理岗位、新业务(产品)研发岗位、会计核算岗位也获得了被调查者的广泛重视。

三、优化金融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建议

(一)以知识应用型为人才的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定位,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1]。应用型人才是针对学术研究型人才提出的,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类型。应用型人才大致可分为知识应用型和技能(或技术)应用型两种。“知识应用型”人才规格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应用,其特征是较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转岗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比较适合本科及以上层次人才的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规格则侧重于技能的应用,通常是培养熟练掌握一线岗位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操作性人才,它通常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2]。作者认为,本科金融人才必须与专科及研究性大学错位培养,侧重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较强的金融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快速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高素质本科应用型人才。

(二)构建以核心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理论课程体系

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首先应准确地把握核心应用能力,这也是优化金融专业课程结构的前提和依据。根据调查得知,金融专业学生所需能力最重要的是学习能力,银行最紧缺的是综合客户业务岗位,这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吸收与消化新知识并加以综合运用的能力;这种能力具体表现为对金融业务的分析、设计或决策能力。因此,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围绕金融学科和知识体系组织,突出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为此,可开发以问题或项目为主线课程,形成课程、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有意识地将应用型人才培养所要求的专业知识、技能技术和交际沟通等能力融入课程[3],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人才培养的核心,抓住问题的关键,做出特色,同时使课程结构既有系统性、综合性,又有灵活性、创新性,同时还要保证课程设置整体思路的合理性与协调性。

(三)创建全方位技能训练的实践教育体系

在金融实践教育方面,校内实验和校外实习是两种主要途径。针对校内实验,金融专业可以开设三类实验:第一类是操作性实验,包括手工模拟和计算机模拟金融业务操作。第二类是设计性实验,通过设计项目或任务,整合多个知识点,训练学生应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设计能力。第三类是研究性实验,主要利用各种计量统计分析软件(Eview、SPSS、Matlab 等)和数据库技术,结合毕业论文,对金融经济数据进行处理,建立相应经济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上述三类实验,以操作性实验为基础,以设计性实验为核心,统筹安排各类实验的时间顺序和课时分配。

在对校外实习方面,应加强与金融业界的密切联系,拓展产学研合作途径。通过校外实习,不仅可以使学生的金融基本业务的操作能力得到训练,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的人际沟通交往能力以及金融职业的基本素养得到有益提升,而这些素质或能力很难通过校内实验获得。目前,金融专业的校企合作主要在职业技术学院中展开,而普通高校的本科金融校企合作十分罕见[4]。高等本科院校应该主动寻找金融企业合作,建立长久、稳定的伙伴互助关系[5]。此外,还可充分运用校内金融综合实验教学设施,通过教师指导和外聘专家的方式来开展仿真的存贷款业务、票据交换、国际结算等商业银行业务的训练,以及对外汇交易、证券交易进行实盘操作及行情分析。

(四)加快应用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培养应用型的金融人才,要求专业教师队伍不仅要有学术水准,而且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和丰富的金融实践经验。一方面,应选派青年教师进行双重素质锻炼,以脱产或半脱产方式与金融单位进行项目合作或挂职锻炼,不断提高、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加快“金融应用型”教师队伍的建设[6]。另一方面,应建立一支兼职教师队伍,从社会上选聘金融专家充实师资力量,通过他们给学生带来金融的新信息、新技术和新知识。通过校内教师和校外专家相结合的举措,能够加快应用型的师资队伍建设,以保证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法春.本科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能力构成[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64-66.

[2]刘健,王春,李奎山.应用型人才的层次及其实践环节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126-128.

[3]周虹.基于CDIO理念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2):154-157.

[4]马飞.本科金融方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校企合作办学为例[J].教育,2015(10):252-253.

[5]陈美兰.构建高等本科院校金融专业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及其实践分析[J].金融经济,2015(6): 202-203.

[6]周松林,刘增良.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4-7.

作者简介:周 虹(1962-),汉族,浙江杭州人,研究生,职称:教授,研究方向:公司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