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场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赜

2016-05-25 10:27吴玉梅
关键词:培育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

王 帅,吴玉梅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09)



新媒体场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赜

王帅,吴玉梅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摘要: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迅猛发展,改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舆论生态,多元价值取向、网络监管缺位和社会行为失范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观教育带来实质挑战。要以“互联网+”思维科学构架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对策体系,培育现代教育理念,强化新型平台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为了探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依托全国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广阔平台,累计发放问卷750份,回收有效问卷700份,有效率93.33%,样本范围涵盖东中西部各类型院校,既体现广泛性,又兼顾多样性。后期处理时,运用Excel、Spss等统计软件,从概念认知、情感体验、行为强化的内在逻辑出发,全面分析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现状,在遵循价值规范认识与内化的心理规律的基础上,探求运用新媒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理依据和对策体系。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所面临的时代挑战

诚如恩格斯所言:“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1]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呈现出不同以往的特点,突出表现在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上和校园内,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教育;与此同时,互联网衍生的海量信息使得价值观聚焦愈发困难,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人们的价值多元化,一些错误思想和不法言论利用新媒体也得以迅速传播,客观上放大了其破坏力和危害性。

(一)多元价值取向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性

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八面来风,大数据背景下媒介文化的风云激荡,社会转型背景下流行文化的风生水起,教育改革背景下校园文化的风起云涌,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逐渐从“一条大河波浪宽”的一元形态过渡到而今“千江有水千江月”的多样共存,但是多样的价值取向需要核心价值观的规范和引领。核心价值观对我们而言至关重要,因为“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2]

在被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您个人价值观是否契合”时,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认可度较低,甚至表示完全脱节,这足以解释当前一些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缺失等现象。多元的价值取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设置了认同障碍,大学生群体迷失于多样性与开放性的信息海洋,在政治价值观上弥漫着所谓世俗化的理想追求,在社会价值观上表现为功利化的价值选择,在人生价值观上凸显出实用化的人生态度,在道德价值观上映射出双重化的伦理标准。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已成为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二)网络监管缺位加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复杂性

微博、微信等操作终端的简便性和手机、平板等用户设备的移动性相结合,使得人人都可成为信息源头,大大降低了发布门槛,造成信息泛滥。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开放性和隐蔽性,致使部分网民的自我管束能力较差,加之监管缺位,导致大量虚假信息、错误言论、暴力色情等有害内容通过恶意链接、非法植入等方式,大肆占据网上阵地,这类信息糟粕严重污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态。在关于“当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日趋多元的主要影响因素”的提问(多选)中,前三位依次是“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冲击”(65.14%)、“网络信息时代各种传媒的作用和影响”(61.57%)、“社会变革背景下各种负面新闻的影响”(46.86%),充分说明新媒体在塑造青年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些问题的产生,网络监管缺位是一个重要诱因,适用于传统媒体的监管机制日渐消解,适用于新兴媒体的监管机制尚未建立。对于事实信息,传统媒体主要是事前审查把关,但网络媒体的“把关人”相对缺席[3]。现如今,一个话题从发起讨论、到形成热点、再到退出视野只需几小时,依靠层层上报审批的行政管理体制根本无法适应这种传媒加速度,监管真空为不良信息提供了滋生的温床,它们在经过精心包装后往往以吸引眼球的面目出现,在客观上加剧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复杂性。

(三)社会行为失范干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接受性

新媒体所具有的即时性、交互性、共享性等特征,使得它能够在更广范围内发起活动和话题,让不同媒体产生共振,达到乘数效应,从而起到放大效果。在探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环节是什么”的调查中,得票最高的是“社会倡导”(46.71%),其余分别是“个体实践”(26.57%)、“高校引领”(13.00%)、“政府推动”(10.29%)和“家庭熏陶”(3.43%)。正所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社会中一次不经意的偶发事件,通过新媒体发酵酝酿以及少数无良从业人员的恶意歪曲,最终可能在网络世界引发轩然大波,对青年学生形成巨大的消极辐射。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由于缺乏某种共同价值标准和实践原则的持续指引,社会的转型使组织和个体的社会行为失去统一价值依托与准绳,导致各种偏离社会发展和威胁社会稳定的失范行为大量发生[4]。

二、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遭遇的新媒体窘境

1994年,我国加入互联网,经过20余年的高速发展,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总体规模达6.6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至88.9%,手机作为网民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进一步明显[5]。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很可能遭遇一种新媒体窘境。

(一)缺乏对新媒体重要性的充分认知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6]

新媒体时代,最紧要的不是关于人们表达的内容,而是人们可以接触到新媒体的事实本身,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开始渗透到网络。传播者与接收者的界限变得模糊,人人拥有双重身份,既是传播者又是接收者。新形势下做好“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抉择,思想观念需与时俱进,现实行动更要落实。已有不少教育单位和文化名人纷纷试水,开通自己的官微和公众号,借助新媒体来开展工作,成效初显。教育工作者只有顺势而为,不断思考自身使命与责任,让新媒体真正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载体、新手段、新方法,才可能在该领域有所建树。

(二)缺少与新媒体客户端的有机融合

灌输式教育把学生看作受众,甚至视为容器,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人本化教育则强调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这是质的不同。传统教育活动主要是教师通过教材、黑板等非电子媒介来进行,现代教育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更多选择,比如多媒体设备、平板电脑、在线数据库等,但我们对教育资源的运用却并不到位。所以,面对“在新媒体中接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频率”这一问题,接近半数的受访者表示接触频率较低,包括“一般”(38.86%)、“较少”(8.14%)、“非常少”(1.86%),充分反映出我们在教育手段上缺少与新媒体的有机融合。

教育信息化延伸了教育的疆域,彻底改变了学校教育只能容纳有限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空间进行学习的模式,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跨越式发展机遇,但也出现教育手段滞后于教育载体的问题。传统教育模式过分依靠学校教育主渠道,在宣讲主流价值观时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和差异性,在亲和力上大打折扣,造成很多学生的反感。这种惯性思维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仍有体现,党课学习、专题讲座、定期轮训成为主要形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做得不够,往往是事倍功半。

(三)缺乏有新媒体专业性的主体建构

新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耦合,除了需要方法论、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要网络技术、数据处理方面的知识。传统教育者在前一领域经验丰富,但对后一领域却较为陌生。多次科技进步的历史表明,青年群体掌握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更强,在信息生态链上教师不再占据优势,一定程度上形成学生对教师的文化“反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媒体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经验指导,更亟须科学引领,从这一角度而言,如果教育者能够有效运用新媒体来进行教学,那么教学质量必将大大改善。如果仍抱着“一招鲜,吃遍天”的旧观念,沿袭多年不变之教法,必将落后于时代。殊不知教师要向学生释放知识的能量,首先自己要有丰富的库藏,学生的发展与教师的发展,两者是密切关联的。为此,教师必须提高利用新媒体手段来搜集、整理、分析、应用信息的能力,成为驾驭科技浪潮的多面手。

三、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媒体化的对策体系

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正逐渐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符合传播规律、契合受众偏好的形式,有效植入新媒体,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天然的感召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有效的引导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 理念上,大力培育传播核心价值观的现代教育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创新教育理念,促进教育现代化,为国家提供更强劲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题中之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适应时代,创新理念是第一位的,只有在理念转变上做足功课,才能在内容发布上不落窠臼。在现代教育理念的引导下,促进传统的对象性教育向交往性教育的转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7]。教育理念创新要建立在对大学生成长规律和国家发展战略正确把握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以新媒体发展前景为导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新媒体相结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主要任务有三个方面:首先,要按照新媒体传播的规律和机理,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其次,弘扬主旋律要以更具亲和力的方式进行,做到“润物细无声”;最后,要加强理论与实务研究,为学生职业规划提供指导帮助。

(二) 手段上,不断加强传播核心价值观的新型平台建设

为厘清大学生对通过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程度,我们设置了“是否乐意接受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为载体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题目,运用Excel和SPSS对所搜集700份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如下结果:选择“非常乐意”、“比较乐意”和“一般”的学生累积百分比达到了88.9%,参见表1。这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对使用新媒体传播核心价值观持赞成或中立态度,为我们揭示了两者跨界合作的光明前景。

表1 “使用新媒体传播核心价值观接受程度”的统计结果频率

采用Spss作进一步描述分析,偏度>0,分布为正偏态,此时数据位于均值左边的比右边多,说明选择集中在左边选项,即多数人持赞成态度;峰度>0,表明观测量相对集中,反映更多人选择相近选项;标准误差分别为0.091和0.185,相对较小,说明调查样本很好地代表了总体状况,见表2。

表2 “使用新媒体传播核心价值观接受程度”的描述统计量

上述数据从不同角度均反映出,加快高校网络平台建设,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隐性宣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管理,是大势所趋[8]。积极适应传媒业态发展,建设好、管理好、利用好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采用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制作形象生动的视频短片,创办形式多样的电子刊物,举办丰富有趣的在线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个性化方式将核心价值观传播到学生中去,把党建团建服务包装成产品,嵌入到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立体化的吸引和凝聚,从而使学生长期浸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中,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度和认同感。

(三) 体制上,积极完善传播核心价值观的人才培养模式

合格人才的培养对于我们的事业至关重要。放眼当下,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较高理论学识,又具备良好新媒体素养的人才,可谓“一将难求”。面对我国高等教育日益与国际接轨的新形势以及新媒体带来的新挑战,只有通过综合改革释放发展活力,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落地生根的有利条件,从而吹响高校跨越式发展的“文化集结号”[9]。为此,我们必须完善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相结合,形成各类复合型人才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关键要做好“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注重因材施教、注重知行合一,这是针对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灌输轻启发、重共性轻个性、重理论轻实践等弊端提出的[10]。注重学思结合,要改变过去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模式,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注重因材施教,要在培养共性与发展个性之间寻找平衡,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开发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注重知行统一,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不仅学会动手动脑,而且学会做事做人。在“三个注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新型人才,具备全面发展和快速学习的能力,无论面对新媒体挑战,还是其他方面的挑战,都能及时地调整自身状态,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28.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N].人民日报,2014-05-05(1).

[3]蒋研川,肖铁岩,凌晓明.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及引导策略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4]任亮. 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失范行为——基于社会共享价值观的分析[J]. 理论学刊,2007(7).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EB/OL]. (2015-07-22)[2015-12-17].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t20150722_52624.htm.

[6]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8).

[7]李媛媛. 创设理想交往情境: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再思考[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

[8]韩文乾.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探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3).

[9]吴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综合改革关系探析[J]. 思想教育研究,2014(10).

[10]马奇柯,邓斌. 《教育规划纲要》赋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内涵和使命[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2).

责任编校:汪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2016)02-0095-04

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6.02.021

作者简介:王帅,男,山东莱芜人,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吴玉梅,女,安徽安庆人,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安徽省大学生思想动态分析研究中心项目(20122013SZKJSGC8-3)。

收稿日期:2015-12-17

网络出版时间:2016-04-26 14:54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45.C.20160426.1454.021.html

猜你喜欢
培育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