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产业规模演变及空间演化机理
——以河南省禹州神垕镇钧瓷产业为例

2016-05-25 00:37于正松李小建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6年4期
关键词:蝴蝶效应钧瓷传统工艺

于正松 , 李小建

(1.安阳师范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2;2.河南大学 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3.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郑州 450002)

传统工艺产业规模演变及空间演化机理
——以河南省禹州神垕镇钧瓷产业为例

于正松1,2, 李小建2,3

(1.安阳师范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2;2.河南大学 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3.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郑州 450002)

传统工艺产业规模演变与空间演化机制探析是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前提。以河南省禹州神垕镇钧瓷产业自唐代以来的发展历程为对象,引入路径依赖与蝴蝶效应理论,构建解释传统工艺产业规模演变的分析框架。研究结果表明:偶发事件所引致的蝴蝶效应比技术进步对其规模演进影响更大,进而形成的路径依赖多是非效率选择的,空间演变的主要动力是政策安排和技术进步。正式制度安排对其技术进步与集群形成有重要推动作用,但应注意其影响的两面性,减少对 “地方性”特征的冲击。

钧瓷产业;规模;空间;演变;禹州神垕镇

0 引言

传统工艺产业体现着我国农业社会不同空间条件下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地方性经济的典型。梳理其发展脉络可知,不同产业甚至同一产业的不同地域发展路径都大相径庭,对于其发展历程的研究有助于厘清演化机理,为挖掘、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提供有益的借鉴。相关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由于交通条件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跨国投资公司日益盛行,贸易壁垒日趋减弱,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全球化与地方化发展的选择与博弈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1],在经历了福特主义时代过分夸大消费同质化和生产标准化后,人们把关注的焦点转向了地方和区域,认为在全球化过程中地方和区域的特征并没有消失,生产活动在地理空间上并没有趋于平衡,其集聚趋势反而加强[2]。马歇尔产业区理论的复兴与发展就是其中的典型,该理论认为大量企业的地理集聚可以产生地方化的外部规模经济——地方化经济(localization economies),更突出地强调产业与地方社会的不可分割性,地方成员的广泛参与和互动形成的“产业空气”有助于降低当地生产系统的交易成本,空间接近和文化同质性是构成地方产业区的两个重要条件,由此国际学术界出现了新产业区等研究[3-5]。传统工艺产业往往历经几百甚至上千年,影响因素纷繁复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变迁都会对其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已有研究多从地域资源优势、地理临近、知识溢出和非正式制度等方面对个别传统工艺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6-11],基本上囿于“技术”内核而展开。进行产业发展时空分析的研究较少[12],且技术对大时间跨度上的历时性演变缺乏解释力。借鉴新经济地理学的制度和文化转向[13],本研究从历史事件和制度变迁的视角,引入路径依赖与蝴蝶效应理论,构建以“刺激-反应”模式为基础的传统工艺产业演变分析模型,以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钧瓷产业为例研究传统工艺产业规模演变与空间演化的机理。

1 理论框架构建

1.1 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是制度经济学分析技术变迁与制度演化的重要理论。其基本观点认为社会、经济(技术)的长期发展轨迹和演化方向往往是由某个小概率事件或者偶尔事件引起的,也即特定系统未来的发展选择很可能取决于某个小概率或偶然事件[14]。形成原因主要是受自身正反馈的影响,如规模效应、学习效应和预期增强效应等的综合作用,这种自选择对于降低单位成本和提高个人心理安全感及结果预期有积极作用,从而导致人们在面临更优的选择时仍然选择留在既定的锁定中。其强调的时间不可逆和空间异质性与地理学“描述和解释地球表面的地区差异”有内在的统一性[15]。

1.2 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他在进行长期的天气预报计算机模拟过程中发现,对系统个别数据的微调会导致结果的巨大差异。因此,他把这种“对初始值的极端不稳定性”比喻为蝴蝶效应:一只蝴蝶在南美洲扇动翅膀可能会给德克萨斯州带来一场龙卷风。从此蝴蝶效应在管理学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用来表示对初始值微调极度敏感的现象。它喻示了非线性系统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随机性暗含于各种确定性之中,特别是存在个别初始变量的变动时,哪怕变动是极其微小的;二是系统的均衡是各种要素综合作用下的多重可能结果,最终结果的趋向及强度是不可预测的[16]。

1.3 耦合机制

路径依赖和蝴蝶效应有很大的相似性,但路径依赖是对较长时序发展的界定,是个时间概念,蝴蝶效应则更注重瞬时(短时)的空间扩散效应,因而路径依赖是具有较大内生性意义的渐变过程,蝴蝶效应更多地是一种外部冲击而导致的剧变。蝴蝶效应与路径依赖的耦合结果有3种:一是蝴蝶效应作为初始参量引致了路径依赖的成长;二是蝴蝶效应作为外部变量冲击并促进了新的路径依赖的形成与发展;三是蝴蝶效应冲击过大导致路径依赖破坏。二者的互动与关联为传统工艺产业的阶段演进研究提供了有效思路。为此,进行以下假设。

假设1:传统工艺产业沿着初始的有效路径依赖正常发展,蝴蝶效应是来自于产业系统外部的冲击。

假设2:在无外部变量入侵且市场需求、关键技术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传统工艺产业的演变轨迹如Logistic方程曲线,发展历程为“平缓增长—加速增长—增长放缓—停滞”的“S”型曲线。

假设3:受外部冲击的蝴蝶效应影响,不同特性的路径依赖演变结果各异。弹性的路径依赖可能会在分工专业化和学习效应等的影响下产生新的路径依赖,并在外部冲击到来时获得发展机遇,缺乏弹性的路径依赖或强度过大的外部冲击可能会致使路径依赖遭到摧毁。

假设4:被摧毁的路径受到显著蝴蝶效应的影响也存在复兴的可能。

在以上假设条件下,可构建传统工艺产业演变模型(图1)。点A左侧是传统工艺产业的初始阶段,但囿于市场、技术、产品质量等方面的原因发展较慢,在蝴蝶效应Ⅰ的刺激下产生了初步的增长,然后在学习效应、溢出效应、规模效应、技术生态效应等的综合影响下,产业沿着特定的轨迹递增。假设2表明,存在一个增长阈值,在B点可能会转为缓速增长,最终在满足市场需求后沿着ABCD的路径Ⅰ发展下去。假设3认为,在具备较大弹性的路径依赖中,专业化、知识溢出、累积循环等因素的交叉作用易导致路径Ⅰ进入饱和状态前(如E点)萌生出不同于原有路径的新的范式和路径依赖,但由于心理惯性和群体压力等原因导致个体选择有限理性的影响,新路径暂时不能取代原有路径成为主流,发展趋势为EFG。在传统工艺产业发展的历程中,正负外部冲击自然都不可避免,如在C点遇到大的负外部冲击,即蝴蝶效应Ⅱ,若路径Ⅰ是刚性的且自身已经不适合市场发展诉求,有可能被摧毁从而沿着CH的路径下滑;但同时若路径Ⅰ已经萌生并存在新的范式,新范式有可能凭借此时机冲破原有的路径锁定而获得质的飞跃,重新实现路径Ⅰ的增长过程。根据假设4,被摧毁的路径也不是完全没有复兴的机会,如果遇到较明显的市场机遇或者冲击力大的偶然事件,也有可能被蝴蝶效应Ⅲ激活而形成路径Ⅲ的新一轮的增长。

说明:参照郭金喜[16]修改。

图1 基于路径依赖和蝴蝶效应耦合的传统工艺产业演变机制

Fig.1 Evolution mechanism of the traditional technology industry based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ath dependence and butterfly effect

2 案例分析

2.1 神垕镇钧瓷产业发展概况

神垕镇位于豫西山地以东、四面环山的小盆地内。境内烧制钧瓷所需的陶土、釉药、燃料等资源丰富。其中,陶土储量10亿t,煤炭1.8亿t,石灰石10亿t,铝矾土、紫砂石等矿产资源也有一定的储量,资源使用年限在200 a以上[17]。

唐朝后期神垕一带开始制作钧瓷,钧瓷产业随着钧瓷的兴盛逐步发展壮大,制作技艺不断提升。到北宋末年,钧瓷烧制达到顶峰,出现宋官窑,专门烧制御用钧瓷,钧瓷工艺更是精益求精。南宋,中心南移,连年战乱,钧官窑停烧。清朝末年,在卢氏三兄弟的多次试烧下失传的钧瓷生产工艺得以恢复,钧瓷产业慢慢复苏。神垕镇的钧瓷生产发展虽历经曲折,但当地人大多从祖辈那里代代相传继承了钧瓷的生产工艺,对钧瓷的生产工艺、市场信息、行情规矩等非常了解,传统的钧瓷生产工艺在神垕镇是“共享”的,特殊的钧瓷产业文化在神垕镇成为“通用知识”,形成了独特的“路径依赖”[18]。改革开放后市场放开,当地人选择了他们熟悉的钧瓷烧制产业,神垕镇逐渐形成了规模较大的钧瓷产业网络。官办民办钧窑迅速发展,成为神垕镇的主导产业,禹州市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

2.2 基于“刺激-反应”效应的产业规模变化

对于钧瓷产业发展阶段的研究,目前主要是以类似于中国通史的朝代划分框架,如苗锡锦将钧瓷自唐朝至今的演变过程划分为创烧、成熟、鼎盛、恢复与发展、衰退、复苏和新生7个时期[19];王洪伟基于社会学“传统-现代”的比较类型法将其分为传统经验科学阶段和现代科学理性阶段[20]。根据理论分析梳理出的对钧瓷产业有重大影响的五大事件是推动钧瓷产业发展与蜕变的最直接外在动力,整个历史时期内以企业数量多寡和技术进步与否为代表的产业规模阶段演变与路径依赖和蝴蝶效应的耦合结果有较大程度的吻合。

2.2.1 御用恩宠与北宋巅峰。据考证,由于神垕镇区内富含煤炭、陶土、矿石等资源,早在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就有先民烧制陶器的传统。唐代神垕镇地区窑场已经非常多,这一时期瓷器的质地和釉色品种大大提升,对产业发展贡献最大的当属“以釉致胜”的独特装饰技术,这是我国颜色釉陶瓷蓬勃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从发展阶段上来讲,这一时期属于图1中A点左侧,是钧瓷产业缓慢发展的肇始时期。A点的事件为北宋徽宗时期钧瓷上升为官窑御用品,受路径依赖和蝴蝶效应耦合的影响,出现了钧瓷产业发展史上第一次产业高峰,而且从技术上来讲,成为至今无法超越的巅峰。宋朝的繁荣也奠定了神垕镇钧瓷发展在禹州市的中心地位,明嘉靖《钧州志》云:“瓷窑在州西大刘山下”;清雍正《河南通志》记载:“禹州瓷器出神垕山,山在州西六十里”。仅1964年河南省政府组织的一次科考中就发现宋古钧窑遗址96处,其中最为重要的3个集中区为刘庄窑和刘家沟窑民窑遗址以及钧台官、民两用窑址[19]。特别是刘家沟窑,发现了专为储存钧瓷而广挖土窑洞的一个村——“霍垌”,俗称该村为“货垌”,作为配套服务产业的仓储业的出现,充分证明了北宋钧瓷产业的繁荣,宋朝中后期,进入路径Ⅰ的B-C阶段。

2.2.2 破坏与产业式微。宋朝末年,辽、金、元不断南侵,战争频繁,靠近当时京城汴梁(今开封)的阳翟(今禹州)一带是战争的经常胶着地,战乱严重影响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神垕镇的钧瓷产业也未能幸免,自此开始转入元、明、清三代的波动萎缩趋势。元代的钧瓷虽然在禹州日渐式微,但却也促成了其在全国范围内的扩散,北方的入侵民族掠夺了工匠北上继续烧造,“靖康之变”后随着都城南迁,大批艺人也随之南迁,促进了钧瓷技艺在南、北方的传播。但总体来讲元代的钧瓷技艺已“大失宋传”,大部分瓷器工艺粗糙,釉色暗淡,神垕镇一带炉窑几经停产,元朝中后期虽恢复了大部分官窑甚至空间上也得到了拓展,但烧制水平已大为下降。对神垕钧瓷产业更致命的冲击来自元末的战争,神垕镇民间钧瓷研究学者苗锡锦等推断“钧瓷在元末因战争灾荒,窑毁人亡而停烧”,至此,神垕镇的钧瓷产业达到图1中H点,宋末和元末的战争作为导致钧瓷产业衰退的蝴蝶效应通过直接和间接的作用使神垕镇钧瓷产业经历了图1中的C-H阶段,由北宋中后期的巅峰跌至明清的低谷。

2.2.3 个人梦想与钧瓷复苏。晚清民国时期,在一批有志和有识之士的努力下,钧瓷技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恢复,现代科技和管理技术开始渗入到钧瓷产业中,初步奠定了现代钧瓷产业的基础。首功应归于神垕卢家几代人的不懈研制与试验,光绪五年(1879年),神垕镇人卢振中和卢振太两兄弟在田间发现制作精美的钧瓷碎片后,下决心研制恢复钧瓷工艺。后卢振中因生活困难退出,卢振太典卖家产继续烧制,临终未果,嘱托3个儿子(卢天福、卢天增、卢天恩)一定要继承遗志,完成其夙愿。三兄弟为恢复钧瓷生产,跋山涉水,开山采矿,变卖家产,在经过数百次试验后,烧制的技艺终于接近宋钧水平。时任禹州知府的曹广权和民国初年禹县县长王桓武及侯慕彝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曹广权著有《瓷说》一书,传授给卢氏三兄弟很多现代物理和化学知识,并把他们组织到自己成立的钧兴公司,王、侯二人都曾创办钧瓷职业学校和恢复钧兴公司,但终因时局动荡未能成功。这一时期钧瓷产业的发展属于图1中H点右侧的阶段,在当地技术能人、地方政要和富商大贾的参与下,钧瓷产业又重获新生。这一阶段各方的努力尝试虽然未能形成有效的钧瓷产业集群,但却引进了现代科技和近代企业管理模式,同时钧瓷技艺传授也进入了地方教育体系,走出了完全依赖“言传身教”的传统意会授徒模式。这些都对新中国成立后钧瓷产业发展和集群的形成起到了重要奠基作用。这一时期路径发展属于图1中的H-G阶段,是产业历经低谷之后的重启时期。

2.2.4 政治礼遇与技术升级。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开启的钧瓷试验是钧瓷产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钧瓷技艺从此实现了由传统经验主义手工艺向现代科学技术指导的产业转型。禹县、神垕地方政府采取“土法上马,先小后大,先土后洋”的发展策略,通过老厂带新厂、社办带队办的梯队拓展模式,以“传、帮、带”的方式多快好省地建立起一批陶瓷工业企业,这一时期一般也被称为“共和国官窑”时期,初步建立起以“禹县国营瓷厂”“禹县钧瓷一厂”“禹县钧瓷二厂”“神垕镇东风瓷厂”四大公办瓷厂为龙头的神垕镇地方工业体系。与之前不同的是,已经初步建立起研发中心、国营和民营企业并存的产销系统。其典型特征是“政治庇佑”,钧瓷艺人、钧瓷产品及钧瓷产业都给予了政治上的认可与肯定。老艺人们在新中国政治优待的感召下,彻底抛弃了旧社会视钧瓷烧制技艺为命根子而死不外传的传统,不仅将自己压箱底的技艺全盘托出,还殚精竭虑地参与新产品研制。钧瓷产品在这一期间被作为“国礼”活跃在外交舞台上,地方政府也把其当成向上、向外争取稀缺资源的法宝。由此,钧瓷产业被赋予了争创外汇的重要政治、经济功能,从1956年到1980年代中期,钧瓷出口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外汇。但就产业发展本身来看,这一时期钧瓷发展属于高投入、低产出的不计成本式开发,属于无效率的路径选择。

2.2.5 改革开放与集群网络。改革开放使钧瓷产业褪去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政治庇护和特殊使命,经历短暂的阵痛后,在市场需求、技术进步、宣传营销和行业规范的推动下迅速实现了转型,建立起相对完善的产业集群网络。随着收入的增加,大众的消费结构发生了转型,文化消费需求逐渐增大,作为我国传统工艺品中的佼佼者,钧瓷成为大众收藏、馈赠和投资的热选,这是钧瓷产业集群形成及空间集聚的重要外在推力。技术进步是产业集群形成的根本动力,典型的技术主要有禹州市钧瓷研究所研制的倒焰瓷窑和双孔隔焰瓷窑、液化气烧制技术及造型技术的创新等,技术进步使钧瓷生产摆脱了对传统窑口和炭烧、柴烧等传统工艺的依赖,为生产进园区提供了技术保障,这一时期形成了典型的路径Ⅲ发展趋势。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行业规划和管理也逐渐得到重视,成立了禹州市陶瓷工业局,制定了《钧瓷河南省地方标准》《禹州市钧瓷行业管理办法》等标准规范,最终规划建设了钧瓷产业园区。目前神垕镇的钧瓷产业有包括研发中心、联合教育机构、原料供应机构、生产企业等组成的核心产业链,专业市场、物流运输、彩印包装等钧瓷生产公共服务平台,还有围绕钧瓷生产、钧瓷产品以及钧瓷遗址开展的文化旅游产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钧瓷产业集群。纵观钧瓷产业的发展历程,从个体作坊到公司主导演变中,资本对其技术进步和规模壮大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晚清卢氏三兄弟当初为恢复钧瓷生产而变卖家当,但还是因为资本有限影响了产业复苏的进度与质量。而在改革开放后,打破原有国营资本的垄断局面,盘活市场资本进入钧瓷领域,资本与技术等要素的耦合提高了钧瓷产业的规模与市场化程度。不过在市场推动和政府宏观调控下迅速壮大的钧瓷产业集群也受到了坚守传统工艺专家的质疑。一是新的釉方工艺和气烧技术大大提高了钧瓷产品的合格率和生产效率,但批量生产也使钧瓷逐渐失去了“入窑一色,出窑万千”的独特价值;二是传统钧瓷烧制技术是不可言传的意会知识,主要靠家族和师承两种传承方式,而目前以学校为主的教育模式难以培养出真正掌握核心烧制技艺的人才,特别是烧成关键环节上的技师,目前已经出现了断代;三是各种规范、标准的出台背离了钧瓷“窑变无双”的根本艺术特性,各种钧瓷“大师”的评比成为拥有更多政治、经济资源者寻租的途径;四是政府强制规划的钧瓷产业园区虽说在产业层面上实现了降低成本、刺激技术创新与交流、提高区域品牌与影响力的作用,但也带来了小作坊生存困难、传统窑口废弃等问题,导致钧瓷产业的“地方性”特质受到挑战。

本研究所构建的“刺激-反应”理论框架对禹州神垕镇钧瓷产业阶段演进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始于唐朝后期的钧瓷产业诞生之初发展缓慢,受北宋徽宗时期钧瓷被定为御用官窑用品的正向刺激影响,其发展迎来了钧瓷史上的巅峰时期。宋朝末年的战争是典型的负向剧烈刺激,致使钧瓷产业由盛转衰,进而形成延续元、明、清三朝的衰退路径。晚清、民国初期有识之士的努力以及建国后钧瓷所享受的政治礼遇是钧瓷产业重启正向发展路径的重要推动因素。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市场需求、生产技术及竞争环境等方面的变革直接促成了目前神垕镇钧瓷产业网络集群的形成。在蝴蝶效应与路径依赖的耦合作用下,正是这些个人或官方的行为以及直接或间接的事件导致了钧瓷产业的兴衰演变。

3 神垕镇钧瓷产业空间演化

与规模阶段演进相比,神垕镇的钧瓷产业空间分布变化相对较慢,其空间演化经历了3个阶段:历史时期的散点状(图2)、计划经济时期的同心圆状(图3)和市场经济时期的条带状(图4)。历史时期钧瓷生产对原材料的依赖性比较强,其生产空间主要分布于原料产地。自唐朝至明清时期禹州市钧瓷生产主要集中分布于釉药、瓷土资源丰富的神垕(唐至明清)、磨街(金、元)、鸠山(金、元)、方山(宋中晚期至金、元)4个乡镇。花石、鸿畅、顺店、浅井、张得、文殊、方岗、火龙、禹州市城关、小吕10个乡镇也有零星分布,其窑口时间均为金元时期(图2)。计划经济时期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生产企业数量少,主要是国营瓷厂和联办瓷厂,以镇政府为中心环绕分布,这一时期钧瓷生产在空间上开始走向集聚(图3)。20世纪90年代后在市场需求拉动下神垕镇钧瓷企业大量增加,但面临竞争无序、品牌下滑的挑战。21世纪初政府适时介入,完善基础设施,规划产业区,生产节点大量搬至镇区,在政府规划下密集分布于镇区神垕钧瓷文化产业园与东环路两侧(图4),这一时期禹州市96%以上的钧瓷企业均集聚于这两个区域内。

图2 禹州市及神垕镇古钧窑口分布

图3 神垕镇区计划经济时期钧瓷产业集聚

图4 神垕镇区目前钧瓷产业集聚

4 结论

引入路径依赖和蝴蝶效应理论,通过构建路径依赖—解锁—新的路径依赖的分析框架,以神垕镇钧瓷产业发展及集群形成为例,在重视技术进步对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把市场成长,政治荣辱和政府干预等“非技术”的经济性、社会性和政治性因素嵌入了分析框架中,认为传统工艺产业演变是镶嵌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变迁中的。(1)传统工艺产业集群的形成是资源优势、技术传统和地方默识知识累积循环的结果,具备无可复制的“地方性”特质。(2)基于“刺激-反应”模式的路径依赖与锁定分析框架能有效地解释我国传统工艺产业的历史沿革。相对于技术创新来讲,社会经济的偶发事件所引发的蝴蝶效应对长时间尺度上的传统工艺产业演变影响更大。(3)宋朝的巅峰水平和改革开放后的产业网络壮大都表明,市场需求是传统工艺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外在主推力。(4)在进入完全的市场竞争之前,受特殊政治环境的影响,传统工艺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往往是上层导向和非效率指向的。(5)传统工艺产业的空间演变受资源富集与否和政策安排影响较大,计划经济时代围绕镇政府的同心圆分布和当下钧瓷产业园布局都表明,政策安排是新时期传统工艺产业空间布局的主导因素,市场需求增加和技术进步进一步推动了其空间演变。(6)新产业区理论适用于传统工艺产业历程分析,旺盛的市场需求和独特的地方依赖是其适用的前提条件。(7)正式制度安排对传统工艺产业的市场化与规范化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容易推动其形成产业集群,但也容易致使其失去传统技艺的内核与“地方性”[21]。因此,在开发传统工艺产业中一定要注意保存其内核与生命力,尊重传统工艺产业的历史传统,挖掘并传承好关键技术,对于产业园区建设、新工艺流程取代传统工艺、大规模批量生产等现代产业实践尝试,一定要慎重考虑,综合考量各种效应,做好现代与传统的平衡,在推进传统工艺产业升级的同时,保护好传统工艺产业独特的气质与生命力。

[1] 苗长虹.全球-地方联接与产业集群的技术学习——以河南许昌发制品产业为例[J].地理学报,2006,61(4):425-434.

[2]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21-222.

[3] Jose P B,Francisco P.Is the Influence of the Industrial District on International Activities Being Eroded by Globalization?Evidence from A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9,18(5):435-445.

[4] Ankur K,Lgor B,Robin S,etal.Process Integration of Low Grade Heat in Process Industry with District Heating Networks[J].Energy,2012,44(1):11-19.

[5] 王缉慈,马铭波,刘譞.重新认识意大利式产业区竞争力——对深圳金饰产业区等我国专业化产业区的启示[J].中国软科学,2009(8):85-93.

[6] Maskell P,Malmberg A.Localised Learning and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999,23(2):167-185.

[7] Giuliani E.Cluster Absorptive Capacity:Why Do Some Clusters Forge ahead and Others Lag behind?[J].European Urban and Regional Studies,2005,12(3):269-288.

[8] 李二玲,李小建.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产业集群研究——以河南省虞城县南庄村钢卷尺产业集群为例[J].人文地理,2007,22(6):10-15.

[9] 李学鑫.中国农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演化机理——以民权县王公庄绘画产业集群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8):1011-1017.

[10] 李学鑫,陈世强,薛诺稳.中国农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演化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河南民权“画虎村”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2):16-21.

[11] 张占仓.中国产业集群研究及进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5):41-47.

[12] 李志松.基于集群理论的佛山禅城陶瓷产业时空演替机理研究[J].人文地理,2009,24(1):58-62.

[13] 吕拉昌,魏也华.新经济地理学中的制度转向与区域发展[J].经济地理,2005,25(4):437-441.

[14] 秦海.制度、演化与路径依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169-226.

[15] 尹贻梅,刘志高,刘卫东.路径依赖理论及其地方经济发展隐喻[J].地理研究,2012,31(5):782-791.

[16] 郭金喜.传统产业集群升级:路径依赖与蝴蝶效应耦合分析[J].经济学家,2007(3):66-71.

[17] 中国钧瓷年鉴编纂委员会.中国钧瓷年鉴2000—2008[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8:154-185.

[18] 李二玲.中国中部农区农业集群的企业网络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6.

[19] 苗锦锡.钧瓷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75-88.

[20] 王洪伟.传统文化隐喻:禹州神垕钧瓷文化产业现代性转型的社会学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21-55.

[21] 周春山,李福映,张国俊.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传统制造业升级研究——以汕头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1):28-33.

Evolution Mechanism of Scale and Space of Traditional Technology Industry: Taking Jun Porcelain in Shenhou Town of Yuzhou City in Henan Province for Example

Yu Zhengsong1,2, Li Xiaojian2,3

(1.CollegeofEnvironmentResourcesandTourismManagement,AnyangNormalUniversity,Anyang455002,China; 2.CollegeofEnvironmentandPlanning,HenanUniversity,Kaifeng475001,China;3.School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HenanUniversityofEconomicsandLaw,Zhengzhou450002,China)

Taking the development scale of Jun Porcelain in Shenhou Town of Yuzhou City in Henan Province as object, build the analysis framework based on path dependence and the butterfly effect to analyze the scale evolution about the traditional technology industry. The butterfly effect caused by accidental event has a great impact than the technical progress to evolution about the traditional technology industry, and the paths always are inefficient.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spatial evolution are the policy arrangement and the progress of technology. The formal system arrangements play much effect to the development about traditional technology industry, such as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the cluster formation. But the effect has two sides, we should do more to protect the traditional technology industry from the strike to its “local” character.

porcelain industry; scale; space; evolution; Shenhou Town of Yuzhou City

2015-01-21;

2016-06-1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5YJCZH212);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4BYS023)

于正松(1981-),男,山东日照市人,副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三农”问题与区域发展研究,(E-mail)yuzhengsong220@163.com。

李小建(1954-),男,河南孟津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学研究,(E-mail)xjli@henu.edu.cn。

F129.9

A

1003-2363(2016)04-0041-06

猜你喜欢
蝴蝶效应钧瓷传统工艺
王亚珂收藏钧瓷欣赏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王金合 钧瓷精品欣赏
牛艳娇钧瓷作品欣赏
周贯涛 十二生肖钧瓷壶
你知道『蝴蝶效应』吗
刍议现代工业设计对传统工艺的发展性继承
砖与竹
——印度传统工艺成就的家具系列
浅谈“锔瓷”传统工艺及其发展趋势
家庭教育中的“蝴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