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的“以学定教”

2016-05-28 17:41周炎锋
考试周刊 2016年33期
关键词:以学定教数学教学

周炎锋

摘 要: 高效的课堂源于“以学定教”,那么,怎样实现“以学定教”呢?结合执教过的《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本文从“立足学情,全面预设”、“吃透教材,确定学法”、“关注生成,灵活跟进”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 数学教学 以学定教 预设教材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作为老师的您是否面临过这样的窘境:一个数学问题抛出去,学生启而不发,您只能自问自答;课堂上热热闹闹,作业情况却不佳,您只能带上作业本再去讲解;课堂在过去了20分钟以后,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始降低,注意力开始涣散,等等。这些尴尬的背后,其实都寓意这是低效的课堂,于是也会反思,想补救措施。在任教三年级时,就《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个教学内容,带着对“以学定教”主题的思考经历了这堂课的磨炼,我终于找到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治本之方,那就是真正发扬教学民主,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关系,不盲目施教,以学生的“学”定教师的“教”,从而实现高效课堂。下面我就结合《面积和面积单位》这堂课,谈谈自己是怎样实现“以学定教”的。

一、立足学情,全面预设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事情都得事先做好准备,上一堂数学课前,当然要对教学活动有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想象课堂40分钟是怎样的情形。而学生是课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最不确定的因素。这时候,老师就要想象学生会怎么参与我们的课堂,一个教学环节出来,学生会怎么样反应呢?所以,课前分析学情是“以学定教”的第一步。

下面,我们就进行《面积和面积单位》这块内容的学情分析。《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从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在知识基础方面,长度、长度单位、周长算是本课的基石,但可利用的知识基础资源真是很少,课前我很担忧,“面积”概念很抽象,学生能理解面积的意义吗?面积的概念若掌握不扎实,对后面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那可是相当吃力的。同时我也想到了学生可能会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部分学生在生活中会有听到过“面积”一词,因为现在的“买房热”带动了家长经常谈论这个话题,可能学生听到过“这个房子的面积是120平方米”这样的话,所以这种猜想成立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所以,充分考虑学情,预设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多角度、多层次的策略方法,以备在课堂中迅速调用。想得越全面,上课的底气就越足,课堂应对和调控就越自如,没有课前的精心预设,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立足学生的已有经验定下教学起点,“以学定教”使课堂充满灵气。

二、吃透教材,确定学法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把老师比作烧饭的妇人,那教材就是米,而不同的米在烧饭的时候需水量是有差别的。教材可比米要复杂多了,它是体现课程标准及教学理论的规范文本,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要把书本上的知识搬运到学生那儿,怎么办?因此,把握教材,吃透教材,然后选择适合学生的学法,是实现“以学定教”的第二步。

《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课时中要教学的概念有两大块,即“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都是概念教学,难道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一样吗?估计行不通。教材中描述面积的意义有这样一句话“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这句话比较拗口,不逐词分析恐怕学生不能深刻理解其本质,而关于面积单位的概念则简单多了,三句话“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简单易懂,没有生涩的词语,学生一读就能通。于是,钻研了教材后,我确定了两种不同的学法让学生学习。教材中是通过比黑板和电视机的屏幕哪个大、数学课本和练习本的封面哪个小、长方形和正方形哪个大,从而揭示面是有大小的,进而引出面积概念。我灵光一闪,对,就让学生去摸面、找面,从物体到平面图形,感知、体验、比较、分析、概括,然后再把一些关键词连接起来,呈现出面积的定义,大家读一读,然后做些练习巩固概念。教学“面积单位”时则是直接让学生自学课本、接受课本中现成的知识,然后汇报学习成果。

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方法都实现了教学目标,这正是因为立足于对教材意图的思考,对教材思想的挖掘,对教材内容的分析,从而实现了选择恰当的学法定下了教学的基调,“以学定教”再次使课堂灵动。

三、关注生成,灵活跟进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的确,没有什么课会完全按照事先教案的预设一步步下来的,无论老师预设得多么充分,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孩子们有思想、有见解,也有认识上的差异,这就使课堂充满了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中也蕴涵了丰富的生成性,所以老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关注课堂中有价值的生成,灵活地引导和点拨,使课堂获得无法预约的精彩。

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片断,学生用不同的材料(包括小正方形、小长方形、小圆片、剪刀、面积单位片等)尝试比出老师所提供的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哪个面积大?已经有三个同学在投影仪下展示了不同的比较方法,都相当的好,这时我发现坐在第一排的一对同桌还没有比较出来,还在鼓捣,因为我提供的材料中有小正方形又有小长方形,材料大小形状不同,当然比较不出来。于是,我就把他们的材料放到投影仪下,问:为什么他们比不出来?有的学生瞧出来了是要参照的材料大小形状不同,无法说长方形有几个小正方形那么大,正方形有几个小正方形那么大,并把自己的观点也表述了。这时一个学生说:“他们比不出来是因为摆得不好。”虽然我知道这学生要犯错了,但我并不急于表述自己的立场,就说“那你来摆”。结果,他在正方形的纸上铺满了4个小正方形,在长方形的纸上铺满了5个小长方形,我接着问:“这样能比较出哪张纸的面积大吗?”下面反对的声音立即响起,并阐述理由,方格的大小要统一的。于是我借机抛出了研究面积时需要统一的面积单位这一观点,这样过渡非常自然,一气呵成。

根据《课程标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课前课上两方面着手,课前立足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全面预设,同时吃透教材,指导学生选择恰当有效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则关注互动生成,灵活点拨,从而切切实实还“学”于生,让课堂更和谐、更高效。

猜你喜欢
以学定教数学教学
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以学定教的策略
小学数学以学定教的实践
如何以学定教,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