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视角下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内容探讨

2016-05-28 21:01刘燕
考试周刊 2016年32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高职学生

摘 要: 本文从生态的视角,探讨了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并据此提出高职学生在跨文化知识、跨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际技能三方面的具体培养内容。

关键词: 生态视角 高职学生 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内容

引言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之初,英语课程教学的焦点聚集在脱离社会文化语境的单纯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训练上。随着高职教育的深化改革和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深入认识,人们开始肯定语言与文化的整体不可分割性。2009年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提出高职英语课程要“侧重职场环境下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为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指明方向。高职英语教师也逐渐意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语言知识的输入一样重要,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要兼容并举。因此,老师们开始有意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融入跨文化教学内容。然而需要深入思考的是:高职层次的英语课堂教学需要哪些跨文化知识?如何在教学中将跨文化交际培养内容和语言技能的教学有机结合?本文尝试从生态视角探讨上述问题。

1.语言生态视角

生态语言学和教育生态学分别是生态学与语言学、教育学相结合的两门新兴交叉科学。二者研究范围虽然各有侧重,但都强调生态学的基本要义:综合、平衡、动态、发展。从生态学的视角看,语言是文化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高职英语教学必须融合跨文化教学。生态语言学和教育生态学的整体观、动态观、互动观、环境观等观点,对于我们研究高职层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内容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

Hymes提出社会语言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即“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认为交际能力是文化能力(cultural competence)的一部分, 言语行为的不仅要符合语法的正确性,而且要适合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对谁说什么”[1]。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国内外学者都认为它是一个综合的、多维的概念,Gudykunst和Kim等从心理认知角度提出情感、认知和行为的构成三分模式[2];Samovarl和Portte等的三分要素为跨文化交际知识、跨文化交际动机和跨文化交际技巧[3];Guoming Chen则把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为个人能力、交际技巧、心理适应能力和文化意识[4]。国内学者中,刘学惠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除知识向度外,还有思维向度、行为向度乃至情感和个性向度”,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包括基本能力、情感和关系能力、情节能力和交际方略四个系统[5]。

高职毕业生主要为技能型人才,在未来工作岗位需要运用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为跨文化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问题讨论与处理能力、应变能力等。针对上述能力要求,结合生态学综合平衡、动态发展等观点,我们认为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应涵盖三个层面内容:(1)跨文化意识;(2)跨文化知识;(3)跨文化交际技能。这三方面内容是一个生态整体,跨文化意识的树立根植于丰富的跨文化知识,而熟练的跨文化交际技能又是具有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知识的外在表现。三者缺一不可,相互影响,综合平衡,并随着外语语言能力的提高螺旋向上发展[6]。

3.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内容

3.1跨文化知识内容

拓展跨文化知识是提高跨文化交际水平的基础,强调认知层面。主要包含显性、隐性两方面的跨文化知识内容。

显性知识是可以指直接学到的跨文化知识,如语言在风俗礼仪、社会背景、文化意象、语言表达、习俗禁忌、国俗语义、历史宗教等方面异同。具体针对高职层次的学生而言,跨文化知识的拓展可涵盖如下内容:语言、文化和思维的关系;词汇的七种意义,即:概念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亦即称谓、问候、赞美、感谢、致歉、送礼、邀请、告别、就餐、电话等交际情境中的文化差异;英汉习语、谚语和典故的文化内涵及翻译对比;英汉语言中明喻、暗喻和联想的文化差异,包括英汉语中常见动物词、植物词、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国俗语义和文化意象,数词的崇拜文化和禁忌文化,数词模糊语义的修辞功能;委婉词的交际功能、禁忌词的语用共同性和差异性;英汉流行网络词的时尚文化,等等。

隐性道德跨文化知识是指深藏于人们的潜在思想意识里,只有在真正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才表露出来的知识,包含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非语言交际等方面文化差异。其中非语言交际教学内容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对比:(1)体态语相同,意义相同。(2)体态语不同,意义相同。(3)汉语中有而英语中没有的体态语。(4)英语中有而汉语中没有的体态语。

3.2跨文化意识内容

跨文化意识,指的是充分正确的与本民族文化有冲突或的差异现象、风俗、习惯等方面认识,并在这个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而进行的适应和接受。跨文化意识的树立是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6]。和风俗礼仪、历史宗教等客观的跨文化知识内容不同,跨文化意识是主观的、潜藏的,并非外显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母语文化正迁移入手,在掌握跨文化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在意识层面上开展如下内容教学:(1)树立平等文化观。引导学生摒弃文化偏见,树立文化只有差异、没有优劣的平等文化观。(2)增强文化的宽容度。加深学生对文化生态多元性的理解,辩证对待文化现象,宽容处理文化差异;(3)提高文化领悟力。透过差异的表象,理性理解与分析文化现象背后的特征本质;(4)增强对文化现象的敏感性。能够从异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感知异文化,自觉进行文化换位思考,培养学生文化融入能力。这些意识的树立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内在文化素质,并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态度和表现。

3.3跨文化交际技能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经教师传授获得一些客观的跨文化知识、树立了一定的跨文化意识之后,当面临真实的、复杂多变的跨文化交际情境时,他们往往并不能成功进行交际。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跨文化交际的技能和策略,无法灵活应对,无法将认知能力转化为行为能力。跨文化交际技能培养的是学生行为能力,这也是跨文化交际成功与否的关键,包括如下方面培养内容:(1)文化调适能力的培养,即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亲历跨文化情境,让其对文化现象独立做出判断和解释,并在心理上、思维方式上根据具体情境调节自身文化行为;(2)交际实践能力的培养。即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提高语言与文化的协调能力,让学生掌握开始、维持和结束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技巧、策略和应变能力,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

结语

“跨文化教育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外语教学因为将语言、文化、交际等有机结合,必然成为开展跨文化教育的重要平台”[7]。在高职英语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在语言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高职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就业竞争能力提高,为高职学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Hymes,D.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 In J. Pride & J. Holmes (eds.) Sociolinguistics [C].Harmondsworth:Penguim. 1972:269-293.

[2]付天军,陈凤然. 单一文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的构建[J].东岳论丛,2010(8).

[3] SamovarL A & Porter R E.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5th ed.)[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302-303.

[4]Guoming Chen Relationships of the dimens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J].Communication Quarterly, 1989:118-133.

[5]刘学惠. 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1).

[6]刘燕. 生态视角下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框架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15(3).

[7]张红玲.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外语教学:历史、现状与未来[J].外语界,2012(2).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能力高职学生
如何培养高中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