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护理在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

2016-05-30 08:44童良娥谢志斌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6年8期
关键词:抑郁症临床疗效

童良娥 谢志斌

432000 孝感市 湖北省孝感市中心医院内科



共情护理在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

童良娥谢志斌

432000孝感市湖北省孝感市中心医院内科

摘要目的:探讨共情护理在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200例抑郁症患者,将患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共情护理。护理后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护士观察量表(NOSIE)评分。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HAMD和NOSIE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服务与技术、关心与爱护、环境与指导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共情护理在抑郁症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可减轻患者抑郁程度,提高满意度。

关键词抑郁症;共情护理;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6.08.068

抑郁症属于一组心理障碍,主要临床症状为抑郁,又称抑郁性障碍,通常情况下,焦虑、紧张等是患者表现出来的不良情绪,同时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占总数的10%~15%[1]。因此,临床已经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对抑郁症患者的护理上面。共情护理属于一种新兴护理模式,指护士站在患者的角度对患者的情绪进行准确感知,进而准确评价患者的情感状况。为了对共情护理在抑郁症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我院对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共情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抑郁症患者20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中抑郁症的相关诊断标准[1],随机将患者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56例,女44例;年龄20~78岁,平均(43.5±3.5)岁;病程7个月~4年,平均病程(14.4±3.0)年;受教育年限3~15年,平均受教育年限(8.5±3.6)年;职业:干部40例,工人36例,农民24例。对照组男44例,女56例;年龄21~78岁,平均(47.6±3.8)岁;病程8个月~4年,平均(16.4±3.2)年;受教育年限4~15年,平均(8.0±3.3)年;职业:干部45例,工人32例,农民23例。两组患者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系统性的抗抑郁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依据本组患者所在病房对患者进行常规性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共情护理,具体操作为:由于护理人员认知患者心理状况的能力、感受患者情绪的能力、照顾关怀患者的能力是护理人员共情的三个最主要能力,护理人员掌握共情护理的情况能够从这三个方面有效反映出来,因此,临床应该据此采取有效措施,使共情护理得到切实有效的实施,最终收到良好的效果[2]。(1)首先对临床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向其传授直接理论知识,并详细演示操作技能,让其熟悉共情理论、人性关怀、沟通理论等,并熟练掌握实际操作技巧等,将其对患者的性格进行关心和理解的意识培养起来,并将这种意识转变为日常工作中的自觉关怀行为。参考循证护理方面的相关知识,查找共情护理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编写符合医院实际的相关抑郁症患者共情护理操作技能手册。定期进行考试或比赛,从考试或比赛结果中有效评测护理人员的学习效果[3]。(2)临床护理人员耐心倾听患者的所有讲话内容,并有效判断其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将口语语言和肢体语言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促进患者情绪观察及体验的不断增强,口语语言如“嗯”“好的”等,肢体语言如“点头”“眼神示意”等;保持换位思考的工作态度,用患者及其家属的眼光看待他们存在的问题,对患者的痛楚及其家属的无奈进行感同身受的体会;在日常工作中通过与患者的接触认真细致地整理和归纳患者的信息资料;对患者的各种咨询和询问进行积极的回应,言语方面如“你说”“是吗”等,非言语方面如“注视”“点头”等,从而使患者能够进一步思考自身感受;重视患者的反馈信息,认真细致地观察患者的表情、动作等,并对其言语进行耐心的倾听,必要的情况下对患者的相关情况进行直接的询问,有效保证患者感受到自己被正确理解了[4]。

1.3观察指标(1)抑郁情绪评定。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患者的抑郁程度。分数越高,患者抑郁程度越重[5]。(2)生活功能评定。运用住院护士观察量表(NOSIE)对患者的生活功能进行评定,共4个项目,即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卫生、抑郁。采用5级评分法,0分=无,1分=偶有,2分=有是有,3分=经常有,4分=一直有。分数越高,患者的抑郁程度越重[6]。(3)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定。运用医院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评定,该量表的内容效度及结构效度良好,总的Cronbach′s α系数是0.96。共3个维度,即服务与技术、关心与爱护、环境与指导。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其指数呈正相关关系[7]。

2.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NOSIE评分比较(表2)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或t′检验以及重复测量资料设计的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HAMD评分比较(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HAMD评分比较(分,±s)

注: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HAMD评分比较,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与不同时间点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NOSIE评分比较(分,±s)

注:两组患者护理前后NOSIE评分比较,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与不同时间点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比较(表3)

表3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比较(分,±s)

注:1)为t值,2)t′值

3讨论

3.1临床对抑郁症患者实施共情护理的疗效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治疗护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以患者为中心的现代治疗护理模式逐渐成为临床发展的主体。在给予患者高水平技术护理的基础上,还应该运用良好的人际沟通手段给予患者良好的心理护理,共情护理便应运而生。而要做到这一点,临床护理人员就必须扎实地掌握共情护理的理论知识,将自身良好的沟通技巧有效培养起来,然后在日常工作中切实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对患者的真实感受进行更好地了解,将对患者有利的反应展现在患者面前,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精神科的护理实践中,如果临床护理人员能够对抑郁症患者的处境感同身受,对患者的情绪进行正确的感知,对患者的情感状况进行准确的识别和评价,并在反馈时做到科学合理,运用共情护理的手段对患者进行有效地护理,那么患者的抑郁情绪及生活功能将会得到极大程度地改善。同时,共情护理方式下还能促进患者对医院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显著提升及临床治疗和护理效果的显著改善[8]。本研究结果表明,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HAMD和NOSIE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服务与技术、关心与爱护、环境与指导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充分说明了共情护理能够促进患者抑郁情绪及生活功能的显著改善,达到令人满意的治疗和护理效果。

3.2共情护理改善抑郁症患者情绪及生活功能的具体机制抑郁症属于一种精神障碍,患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及自杀率极高,极易引发精神残疾,已经得到了全球范围的普遍关注。由于抑郁症具有较为模糊的病因,因此造成临床很难有效治疗和护理抑郁症患者。相关医学研究表明,共情护理改善抑郁症患者情绪及生活功能[9]。其具体机制可能是:(1)共情护理有助于建立良好护患关系。(2)共情护理下患者的精神压力能够得到极大程度的减轻。共情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将患者被疏远的感觉及陷于困境中的孤独感减少到最低限度。(3)共情护理能够使患者的焦虑情绪得到明显缓解。人的焦虑情绪会在自身得到充分认可的情况下显著降低。(4)共情护理能够促进患者安全感的显著提升。临床护理人员要想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从而获取心理上的安全感,就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共情层次,不断对患者的情绪等进行有效的感受和深层次的理解。(5)共情护理能够将患者康复的潜能有效调动起来。在临床护理人员积极的共情护理下,患者能够感受到自己受到了别人充分的重视,自己在别人眼中是有社会价值的,从而不自觉地增加正性激素的分泌,保持旺盛的机体代谢,为早日康复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在日常工作中,临床护理人员应该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将患者康复的潜能有效调动起来。总之,临床对抑郁症患者实施共情护理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马洪霞,陈圣霞,李遵清,等.共情护理对抑郁症患者抑郁情绪及生活功能的改善作用[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2,21(9):817-819.

[2]李俊欣,刘焕巧.浅析共情服务与医院护理质量的关系[J].西部医学,2011,23(1):170-171.

[3]孙雅娜.以抑郁为首发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2例报告[J].实用临床医学,2012,13(9):107-108.

[4]马辉,杨华,张宁.抑郁症康复期心理社会功能恢复特点及持续心理治疗的必要性[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1,20(12):1145-1146.

[5]黄丽芳,陈润芳,萧佩多,等.护理组长在层级管理中实施质控的效果[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3):56-57.

[6]刘振东.认知行为疗法对伴慢性疼痛的老年抑郁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1,20(9):830-832.

[7]王晓燕,彭晶.共情在护患沟通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1,9(22):2032-2033.

[8]李宇祺,马静松,杨秀贤,等.哈尔滨市某社区居民抑郁状况与酒精依赖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7):26-28.

[9]McKay JR,Hiller Sturmhofel S.Treating alcoholism as a chronic disease:Approaches to longterm continuing care[J].Alcohol Research and Health,2011,33(4):356-370.

(本文编辑崔兰英)

The application of empathy nursing in depression patients

TONG Liang-e ,XIE Zhi-bin

(Xiaogan Central Hospital,Xiaogan 432000)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pplicative effect of empathy nursing in depression patients. Methods: Selected 200 cases depression patient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2 to January, 2014 and divided them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t random.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whil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empathy nursing basing on routine nursing. The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 Nurses Observation Scale (NOSIE) scores were used to grade after nursing. Results: The HAMD and NOSIE score of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after nursing was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P<0.05). The satisfaction score of nursing working service and skills, concern and love, environment and guidance of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was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ve effect of empathy nursing for depression patients was apparent, which could reduce the degree of depression and improve the satisfaction.

Key wordsDepression;Empathic care;Clinical efficacy

(收稿日期:2015-07-28)

童良娥:女,本科,主管护师

·心理卫生·

猜你喜欢
抑郁症临床疗效
三种抗抑郁症药物治疗伴躯体疼痛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对比研究
对一例因抑郁症有自杀倾向的案例分析
文拉法辛联合米氮平治疗老年抑郁症的效果及安全性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131碘治疗甲亢患者的后期随访效果分析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