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水眼金睛”

2016-05-30 10:48王礼祥
派出所工作 2016年6期
关键词:打捞工具水潭脱壳

王礼祥

“行在深山知鸟音,游在阔水懂鱼情。”我在水上派出所工作十多年了。十多年的水上生活,让我渐识“水性”,也练就了一双特别的“水眼金睛”。

“逆行”的尸体

2013年初秋的一天傍晚,我县某乡一村民酒后到村头大沟里洗澡,不幸沉入水底。村民发现后,顺着水流的方向一路打捞,至第二天上午未果。接到电话求援后,我带着民警携带打捞工具,赶到了现场。现场是一条南北流向通往浍河的大沟。落水者下水的地方距下游入河口约500米;往上游二十余米处,是一座土质拦水坝。秋雨过后,流水漫过水坝,在坝子下的水潭里卷着漩涡。认真查看后,我让正在下游搜救的村民撤回来,把搜索的重点放在坝下的水潭里。现场立刻就有人质疑起来,水往河里淌,落水者怎么可能跑到上面的水潭里?我肯定地说,不会错,人就在坝下的水潭里!在我的坚持下,村民带着疑问使用我们带来的打捞工具——丝溜子,在水坝下水潭里打捞开来。一网下去,网上的铁钩子就钩住了异物。收网一看,死者的遗体露出了水面。

道理其实很简单,几场秋雨过后,浍河水位上涨,大沟里的水流在同河水交汇时,河水巨大的托力将之顶了回来。因而,从表面上看,沟里的水流向了浍河,可在它的下面,却有更大的暗流流了回去。所以,当村民落水后,他不是向下游流去,而是顺着暗流向上“逆行”,最后陷身于坝下的水潭里。

“会说话”的螃蟹

那是个仲秋的晚上,我带着民警在蜿蜒的浍河大堤上巡逻。约凌晨3点,远处的大堤上,一束灯光一高一低地向我们投射过来。我们迎了上去,见一辆红色的三轮摩托车上坐着一位四十来岁、穿着皮裤的中年男人。“哪里来,去哪里啊?”我问他。“洼子湾养蟹的,捉了些,赶着早,去蚌埠卖个好价!”我“噢”了一声,打亮电筒,掀开盖着车厢的帆布,只见下面三只红色的塑料桶里装满了新鲜的大河蟹。我直起身子对卖蟹人说:“我们是水上派出所的,跟我们走一趟吧。”卖蟹人不情愿地说:“快过节了,正卖个好价钱,你们要是耽误了我卖蟹,可要赔我的损失!”我说:“行!”

卖蟹人被带进了询问室,民警小李拿来纸笔正要问话,我说:“慢着,还是让他和螃蟹说说话吧!”小李不知我葫芦里装的什么药,只好按着我的指示,把三只蟹桶搬了过来,放在卖蟹人的面前。卖蟹人先是很镇静,但当他看到在白炽灯的灯光下,三个桶里的大河蟹儿“哗哗啦啦”举着蟹钳,你争我夺奔逃的样子,头上渐渐地渗出汗来。一个多小时之后,卖蟹人叹口气说:“你们记吧,这些蟹,是我从湖豹闸那里偷来的。”

所长你有“火眼金睛”啊,咋就能一眼看出这蟹是偷来的呢?

我说:“不是什么‘火眼金睛,是‘水眼金睛。”接着,我指着桶里的螃蟹说:“蟹儿从幼蟹到成熟,要经过七八次甚至十多次脱壳才能完成。同时,蟹儿脱壳的次数,深受夏季降水的多寡和河水深浅的影响。夏季降水多或者水深的地方,螃蟹脱壳容易,生长得开,个头大;夏季降水少或者水浅的地方,螃蟹脱壳次数少,没能长开,就成了“疙瘩蟹”。今年夏天降水稀少,“洼子湾”又是个标准的浅水湾,如何能产出这样的大蟹来?”

原来如此,小李他们一听,恍然大悟。

其实,“火眼金睛”也好,“水眼金睛”也罢,都是实践经验的结晶。只要认真学习,用心揣摩,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绝招”!

(作者系安徽省固镇县公安局水上派出所所长)

猜你喜欢
打捞工具水潭脱壳
一团棉花
一团棉花
河蟹脱壳期间注意事项
智慧农业助上安村“脱壳”
无题
“空壳村”如何“脱壳”
牡蛎超高压脱壳效果的研究
螺杆钻具打捞工具地面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