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进校园面临的困难和对策

2016-05-30 23:28郑艳芬
文化产业 2016年5期
关键词:粤剧传统文化校园

郑艳芬

摘 要:粤剧是岭南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被收录于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坚守粤剧优良传统,促进粤剧的创新,南海区积极推进了粤剧进校园活动。本文以该活动为例,对传统粤剧文化进校园面临的困难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够为粤剧文化的推广提供更多的视角。

关键词:粤剧;校园;传统文化

粤剧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粤曲、粤语、粤剧是岭南文化的核心。粤剧也是全世界曲目数量最多的剧种,其剧目多达上万个,具有浓厚的岭南文化特色。然而粤剧也受到了现代文明的冲击,出现了青黄不接、观众范围逐渐缩小的局面。年龄越小的学生越容易受到文化的熏陶,因此为了推动粤剧的传承与发展,应该积极推进粤剧进校园活动,并提高粤剧进校园的活动效果,为粤剧的传承种下希望的种子。

一、南海区粤剧进校园的基本情况

自2008年以来,佛山市南海区文化馆开始与西樵第一小学开展粤剧进校园活动,该活动已经连续开展了8年,取得了一定的活动成果。合作学校从一间小学,发展为2间幼儿园和3间小学,辐射的学生数量得到了极大的扩展。特别是南海区西樵第一小学,全校二千多师生都学习粤剧的身段操,这也意味着粤剧进校园活动的工作任务在不断增加。

粤剧进校园活动得到了南海文化馆的高度重视,考虑到学校没有专业的师资,专门安排专职戏曲干部作为粤剧进校园课程教学的教师,以保障教学质量。但是由于南海文化馆只有两名专职戏曲教师,他们既要负责文化馆的基础辅导培训的馆务工作,又要负责粤剧进校园的教学,精力和时间有限,教学质量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南海文化馆面向社会外聘专业戏曲老师,加入该活动,保障了粤剧进校园活动的开展。

粤剧教学就有一定的特殊性,与音乐和舞蹈教学不同的是,粤剧教学必须进行男女分班,不能合并教学。而且对教师的专业性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接受过专业粤剧学习,才能保证教学的效果。当前广东省全省仅有广东省舞蹈戏剧职业学院一间高等院校开设了粤剧专业,而且只是中专学校,近两年才升为大专学校,与音乐和舞蹈专业相比,粤剧专业人才输出数量严重不足,仅为100:1[1]。这也使南海文化馆,开展粤剧进校园活动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二、传统粤剧文化进校园面临的困难

粤剧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2006年粤剧被收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第一个走向世界的地方剧种。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今社会的娱乐形式越来越丰富,快餐文化对人们的生活习惯造成一定的冲击,使人们的欣赏习惯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加之在社会范围内传统戏剧文化的重视程度不足,粤剧人才的输出量严重不足及学历偏低这种状况,都对传统粤剧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2]。粤剧文化要传承、要发展,就必须从培养人才做起。在现代化社会中,传统艺术的生存环境和文化空间已经发生了改变,这就需要粤剧能够与时俱进。事实证明年龄越小的学生具有越强的可塑性,越容易受到文化熏陶和影响。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普及粤剧,能够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使当代中小学生了解粤剧、喜爱粤剧,积极培养优秀的粤剧青年人才和观众群[3]。南海区文化馆组织发起了粤剧进校园活动,但是在活动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粤剧进校园师资匮乏

如上所述,南海区的中小学校都没有配备粤剧方面专业教师。粤剧进校园也没有一套规范的教学课程,粤剧进校园进什么、教什么没有模式可参照。粤剧进校园活动的师资全部来自区文化部门,而南海区文化馆本身只有两名专职戏曲教师,受到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不能开设系统性的课程,导致教学活动的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尽管南海区通过面向社会招聘专业人才的方式,对师资队伍进行了扩充,但是由于专业人才的身份、待遇等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能够招聘专业性的粤剧教师就具有一定的难度。例如:南海区西樵第一小学欲招一个粤剧专业教师,由于粤剧教师在学校必须要兼任学校的音乐课,虽然艺术都是共通的,但有些东西也是隔行如隔山,所以粤剧老师也没有办法到岗。另外聘任粤剧老师也会增加学校的费用,做成可持续发展的难度。

(二)粤剧剧目创作力不足

传统的粤剧剧目大多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这些故事背景与小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相去甚远,往往难以引起小学生的兴趣,这就需要开展新剧目的创作。然而创作新剧目并非易事。当前不仅粤剧演员呈现出青黄不接的局面,粤剧作者更是凤毛麟角,从而导致粤剧剧目的创作乏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粤剧进校园活动的进展。粤剧创作人员必须从小学生的角度来创作合适的剧目,由于老一辈粤剧作者并不了解小学生的实际学习与生活情况,辛辛苦苦创作的剧目有时根本用不上,或不一定能够搬上舞台。当前媒体制作的高质量的粤剧宣传片和知识普及短片更少,而网络资源库中能够找到的创作素材也很少[4]。做成粤剧创作严重滞后,影响了粤剧的进校园和推广。

(三)社会对传统文化传承未有达成共识

目前,南海粤剧进校园是以文化部门为主导的,社会上各个部门对传承传统文化未有一个共识,一般认为中小学都是歌歌舞舞就是了。所以历年来南海区教育部门的“六一”艺术节展演,都是设舞蹈、声乐、语言艺术类专场,而传统的戏曲就不知放在哪个专场表演,即使勉强放在语言艺术专场,与校园剧、音乐剧也没有什么可比性,往往都是戏曲节目吃亏。原本对粤剧进校园热情高涨的学校几年下来,就渐渐失去信心,从而大大削弱了当地粤剧进校园的热情。而且,由于现在是应试教育,检验学校成败的标准是文化课的分数,所以,即使学生在学习传统粤剧方面拿了省、市的奖项,大部分家长也宁愿自己的孩子把时间放在做文化课练习题,也不愿他们参加进校粤剧节目的排练。如果文化课成绩稍有失误,便会赖在粤剧训练占用了时间上。而忽略孩子在学习传统粤剧时受到的熏陶。此种种原因,形成粤剧进校园的工作推进的困难和阻力。

三、传统粤剧文化进校园的具体对策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招聘粤剧特殊人才

处于对传承传统文化的需要,出于粤剧进校园活动开展的需要,笔者认为每个文化馆、文化站都应该配备1-2个粤剧专业人才,才能保障活动的效果。然而当前的文化站、文化馆面对社会招聘人员的学历条件是本科及以上学历,这样就给招聘地方戏曲人才带来了一定的招聘困难。大部分地方戏曲学校的毕业生的学历是中专或自考大专,尽管这部分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但是由于不符合硬性招聘条件,难以被招录到文化站、文化馆中进行专业的粤剧传承和传播工作。要打破这一僵局,必须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面向全社会开展特殊人才招聘,实事求是地适当放宽地方戏曲人才招聘的学历和专业条件,从而使各文化站和文化馆的地方戏曲类艺术人员能够进行合理配置,保障地方戏曲粤剧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也为文化馆、文化站补充新鲜血液,打破青黄不接的局面[5]。

(二)与专业粤剧团、院校开展长期合作

事实上粤剧在岭南地区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珠三角各城市均已配备了专业的粤剧团。而且广东最高的粤剧学府广东省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广东省粤剧学校前身)就设在南海境内。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对推动粤剧的传承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定期邀请剧校的老师到我们开展粤剧进校园的学校授课,给我们把把脉,指导我们的老师授课,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使之与专业学校的训练接轨,学生的唱、做、念更规范,同时也为专业院校输送人才,这种院校与地方结对的办法,一定会取得双赢的效果。

另外,邀请专业剧团到学校示范表演,通过直观感受粤剧的魅力,了解粤剧的表演程式,粤剧行当的表现特点,吸引学生学粤剧的兴趣,激发学生学粤剧的热情,培养粤剧的拥趸和观众。

(三)提高粤剧的创作能力

传统的粤剧虽然有很多优秀经典的剧目,它毕竟离我们的现实生活相差甚远,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只有不断提高粤剧的创作能力,才能使粤剧这一古老的剧种焕发出新的生机。要提高创作能力,首先要对现有的粤剧创作相关文化单位的力量进行整合,例如由文化部门牵头,联系周边的粤剧创作研究院、粤剧保护中心等单位,召开作者研讨会,为有需要的学校提供优质的粤剧作品。省文化部门也可以定期组织粤剧创作课程或创作班,积极培养粤剧作者,有专家的指导,年轻的粤剧作者才有可能诞生,创作之路才可延伸。

在粤剧进校园的活动中,就必须创作出与学生实际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剧作。例如:可以将校园剧和粤剧结合起来,将粤剧的一些表演手段融入校园剧中,通过粤剧的方式来表现学生的生活。例如少儿粤剧《将相和之负荆请罪》,该剧不仅获得了学生的喜爱,也获得了观众的肯定。《将相和之负荆请罪》,改编于小学语文课本,小学生对其故事比较熟悉,剧目给了学生一个讲述自己故事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粤剧知识,在排练过程中更提高了学生对于学习粤剧的兴趣,加强了对课本的理解,学生看起来更加亲切,有共鸣。由校园剧改编的粤剧可以在曲牌、舞蹈、唱腔、故事情节、服装方面都有一定的突破,但必须与传统的粤剧相吻合,这样才能在传承的基础上达到创新。

(四)发挥教育部门的主导作用

粤剧进校园活动对于粤剧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小学中推广粤剧并非为了培养专业的粤剧演员,而是为了积极推广传统文化,为粤剧培养观众,使小学生熟悉粤剧、喜爱粤剧,促进粤剧的长远发展。因此该活动应该得到教育部门的广泛重视,由教育部门发挥主导作用,由文化部门进行配合,从而提高各学校对该活动的重视。在六一儿童节的才艺展演中也应该设置戏曲类专场,鼓励进行粤剧进校园活动的学校编演粤剧剧目参加比赛,提高师生的积极性的同时,使优秀传统戏曲─粤剧代代相传。

(五)促进粤剧文化的跨学科渗透

为了进一步推进传统粤剧文化进校园活动,除了要进行专业队伍的排练,并积极利用音乐课及课外时间之外,还应该积极推进粤剧文化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与渗透,也就是全方位、多学科的开展粤剧文化活动。例如粤剧文化与英语学科的融合,可以带领学生用英语对粤剧人物及其表演作翻译介绍;粤剧文化与综合实践学科的融合,综合实践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戏棚文化进行参观了解;粤剧文化与语文学科的融合,可以带领学生在了解粤剧文化的基础上改编课本剧,并加强学生对剧本的学习和深入了解;粤剧文化与美术学科的融合,可以以粤剧服装设计、粤剧服装绘画、粤剧面谱作为美术教学的教学材料。粤剧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与融合不仅能够使小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粤剧文化,提高小学生的粤剧文化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增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使其他学科的教学获得更加生动的教学素材,减小粤剧文化进校园的阻力。

(六)发挥各媒介的宣传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为了使小学生和小学教师更好地了解粤剧文化,同时也使粤剧文化进校园活动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的支持和关注,应该积极发挥各种媒介的作用。例如当前很多小学都开通了校园公众号,教师、学生家长都是其主要读者。可以在学校公众号上积极推送粤剧知识,,以及学生学习粤剧过程中的一些精彩瞬间和参加相关比赛的赛事情况,扩大粤剧进校园活动的影响范围,获得更多的社会人士和家长的支持。同时学校还要与当地电视台、报纸等主流媒体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争取得到其支持,在更大的范围内开展粤剧进校园的宣传活动。这样可以使更多的社会团体和相关人士进入到粤剧进校园活动中来,发挥群策群力的作用。

(七)提高学生训练的效果

绝大部分小学生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粤剧形体和发声方面的训练,粤剧表演本身具有较大的难度,要将唱、做、念、打融合起来,这对很多小学生而言非常困难。例如在排演《巨人的花园》这出剧目时,扮演巨人的小学生动作生硬、眼神游离,具有较大的训练困难。教师如果对该学生进行了一对一的单独训练,帮助该学生了解每一句唱词的情绪和动作的要领,使其表演效果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另外,让学生参与到创编过程之中,使学生对一些段落进行自主编排,几个单个的自主编排组合可能就是一个小粤剧了。这种训练方式多些,学生将会迸发出了较高的训练热情,学生也由此喜欢上了粤剧表演。

四、结语

粤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粤剧文化进校园能够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粤剧的种子,使青少年了解粤剧、喜爱粤剧,积极传播传统文化,推动粤剧的传承、发扬和创新。

参考文献:

[1]两岸四地中国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北京论坛举办[J].艺术评论.2012(02).

[2]罗澍伟.中国戏法艺术的传承与交流(上)——以天津为中心[J].杂技与魔术.2013(04).

[3]张树桐.深化艺术传承加强艺术创新[J].大众文艺.2013(13).

[4]王琦.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的特性和功能[J].音乐时空.2015(01).

[5]陈小敏.论文化生态与艺术传承——以粤剧为例[J].音乐大观.2014(08).

猜你喜欢
粤剧传统文化校园
SINGING THE CHANGES
粤剧排场与粤剧传承
1949—1951年粤剧“戏改”
粤剧传承中的“变”与“不变”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