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激趣三法

2016-05-30 23:49登增曲培
小说月刊·下半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缆车硬币算式

登增曲培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从而激发出学习兴趣。作为教师,如果能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根据小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学习、乐学好学,这样的教学就是成功的,有效的。

一、设疑激趣

设疑就是揭示事物的矛盾,提出有思考性的问题,目的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深入了解教材,提出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并巧设“不协调”情境,有意产生悬念,促使学生产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处于“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

如教学“有余数除法的应用”时,我出示了两个问题情境:

“18位同学到公园坐缆车,每4位同学坐一辆,至少需要多少辆缆车?”

“裁缝店王阿姨新进了18米布,每4米做一套衣服,这些布最多能做多少套衣服?”

学生毫不迟疑马上列出算式:

18÷4=4(辆)……2(人)

18÷4=4(套)……2(米)

答:至少需要4辆缆车;这些布最多能做4套衣服。

很显然这两道题貌似一样,实际是不同的,第一题“至少需要4辆缆车”的答案是错的。此时我没有急于说“对”还是“错”,而是先充分肯定学生所列的算式后,顿了一下说:“好吧,就租4辆缆车吧,4辆缆车能坐多少人呢?”学生异口同声回答:“16人。”話音刚落,就有学生发现问题了:还有2人没有坐,我趁机启发:“这2人不坐了吗?怎么办呢?”,学生纷纷说:“再增加一辆缆车,所以需要5辆缆车”。我微笑着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又进一步因势利导:“如果有6辆缆车,够坐吗?7辆、8辆、乃至于18辆,可以吗?”学生面露不解神色:“缆车多了当然可以坐呀,还很宽松呢,难道有这么多的答案?”望着学生一双双茫然的眼睛和急于知晓答案的表情,我并没有马上揭示谜底,而是让学生又反复地默读题目,渐渐地有学生明白了:缆车多了当然好,但题目要求是“至少”,4辆缆车不够坐,在5辆、6辆、7辆……中最少的就是5辆,所以答案是“至少需要5辆”。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学生也因为自己出色的表现脸上露出了自信的光芒。

接下来关于第二个题“为什么这些布最多能做4套衣服”的讨论就热烈多了,也顺畅多了。创设情景,精心设疑,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积极的状态中进行教学,收效是非常好的。

二、活动激趣

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和长处,让他们亲自摸一摸、画一画、比一比、摆一摆,学生积极性就高、兴趣就浓,教学效果就好。如教学“可能性”,我对学生说:“同桌轮流抛硬币,每人10次,如果谁的硬币落地后次次是正面朝上或次次是反面朝上,谁就获胜”。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他们为了让自己取胜,想出了很多方法,有的每次都将某面朝上再抛,有的尽量抛矮些,有些用转动的方法,但结果谁也没获胜,这时,我开导学生:“硬币落地后,正面、反面都有可能朝上,这是不确定现象。其实你们都胜利了,因为你们已从活动中了解了生活中有的事情发生是不确定的。”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操作、质疑,学生兴趣盎然,学习效果当然好。

三、语言激趣

教师的情绪、语言、表情能左右学生的听讲效果,要想让学生兴趣浓、学习积极性高,教师就必须致力于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课堂氛围就像一个有着魔力的磁场,好的氛围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反之,则会使学生产生排斥的情绪。作为老师,应努力做到面带微笑、讲话音量适度、语调抑扬顿挫,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能以幽默风趣的比喻呈现,这样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和谐师生情感,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如果教师板着面孔,必定给学生心理上造成压抑,精神上感到疲惫,当然就谈不上有兴趣了。

兴趣,是梦想的来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情感基础,更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催化剂。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有兴趣地学、有质量地学。

猜你喜欢
缆车硬币算式
怎么写算式
乘坐缆车
高空缆车
好玩的算式谜
硬币巧入盘
不翼而飞的硬币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缆车
硬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