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浦江板凳龙之美

2016-05-30 00:21张晨露许月刘萱佘露露谢亮杰
西江文艺 2016年6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书画

张晨露 许月 刘萱 佘露露 谢亮杰

【摘要】:本文从浦江板凳龙入手,结合相关文献,从浦江板凳龙的文化底蕴、形态特征、制作工艺、表演风俗以及表演阵式等五个方面对其进行介绍。通过这些详尽细致的介绍,浦江板凳龙的各方面的美都能得到展示,能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并产生兴趣,从而使浦江板凳龙文化得到发扬,并让人们意识到保护板凳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关键词】:浦江板凳龙;书画;民俗文化

【正文】

一、文化底蕴

浦江板凳龙,又称长灯,是浦江民间艺术的精华之板凳龙在2005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被中国文化部首批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板凳龙,顾名思义,是由一节一节(有时可至上千节)的板凳连接起来,加上龙头,则成为板凳龙。浦江位于金华市北部,浙中偏西,是个有万年历史的小城,被誉为“书画之乡”,扎实的文化基础造就了板凳龙这一集美术、舞蹈、鼓乐、戏曲于一体的民间艺术。浦江盆地位于两山脉之间,竹林茂盛,为板凳龙提供了制作材料。浦江板凳龙文化保留了浙中及沿海一带人们对龙的信仰,希望通过在喜庆的日子舞龙来求得吉祥安康。

据相关资料记载,浦江板凳龙始于唐朝,兴于西汉武帝年间,主要在浦江县乡村进行活动。板凳龙的成熟期在宋代,尤其是南宋时期,浦江灯会极其兴盛。到了元代,浦江板凳龙得到进一步发展,元代宫廷多次旌表江南第一家郑氏孝义事迹,为谢圣恩,每逢元宵节全村迎灯。明清时期,浦江板凳龙达到鼎盛,明至清代发展的浦江板凳龙有:七里村的酒坛灯、溪东村的托盘灯、刘店村的龙殿灯、白光华村的贾氏花灯、东明村蓬灯、后溪村人物灯以及丰产长灯等。[2]

浦江板凳龙表演阵式大多失传,主要的有麦饼团、剪刀箍、甩尾巴、梅花形元宝圈、盘屋柱等。

二、形态特征

浦江板凳龙由龙头、龙身和龙尾三部分组成,龙头扎制在板凳上,大小高低长短2至3米左右,双目巨大,气势威武;龙身由几十节、几百节甚至上千节板凳串联而成,每节板凳等长,长度在2米左右,形状统一,成半八角形;龙尾与龙身相似,多刻成鱼尾状,并凿一小洞用于栓绳。板凳龙阵图变化丰富,制作手法多样,集书法、绘画、剪纸、刻花和扎制编糊工艺为一体,灯身上的装饰品多种多样、色彩缤纷,舞动时又结合了体育、舞蹈。板凳龙不仅保留了我国尤其是浙中和江南沿海一带的传统民间文化,同时,又保留了书画、剪纸等民间艺术的原生形态,具有民俗、姓氏历史研究价值和民间艺术、民间工艺传承功能。

浦江板凳龙虽一律是由龙头、龙身、龙尾构成,但是因龙头不同,凳板上的造型不同, 又可分为很多种类,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头命名和以龙身取名二大类,如仰天龙、俯地龙、跷脚龙、开口龙、闭口龙等。根据龙身上每一节灯板上的灯饰造型浦江板凳龙又分为方灯、龙殿灯、字灯、花篮灯、长寿灯,人物灯和动物灯等。板凳龙上的灯画又是其独特的一点,以山水画、人物画结合题字为主,蕴含国画精髓。

三、制作工艺

浦江板凳龙的制作工艺复杂,常需要耗费好几天时间。每当春节临近,灯头下架,家家户户都要为制作板凳龙而忙碌起来,个个都成了绘画高手,这也是浦江能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书画之乡”的原因之一。在扎制的准备阶段,村中的负责人会先准备好毛竹用作板凳以及扎制的材料,也有的村会直接用现成的板凳制作。制作的时候先把整个灯身的框架用竹编扎制好并绑扎在板凳上,在该刻字的地方刻上字,然后按照整个框架的形状剪好纸并糊上去。每一节板凳龙制作完成后,就到了绘画过程了,每一节的灯画都因为每户人家的风格不同而不尽相同,人们尽可根据自己的喜好画出自己的风格,或作画或题诗,整个村都弥漫着浓厚的书画气息。如果有哪家的绘画技术了得,很多人家都会争相去那一家让他们帮忙画一下自己的灯画,而那户人家通常也会很乐意行好事。如果想要使灯更加耐看吸引人,那制作工艺就会复杂一些,还要加剪贴刻花的功夫。

四、表演风俗

迎灯前要组织灯会,这是一项严谨而有序的工作,灯会组织人员称为灯头首,一律同宗同姓。这一组织大都有8到10个灯头首组成,民主推选会长,民主管理财务,民主讨论迎灯事,一系列有条不紊的工作使得表演可以正常进行。每一个迎灯人员都自觉服从管理,自愿为人民群众带来精彩的表演。浦江的习俗是元宵节迎灯,而一般在正月十一开始,也有的正月初四或初五就开始迎灯,通常要进行三天,一表演就是三年。这些举办迎灯的热心人不仅为人们带来精彩的表演,也为这一民俗进行了保留和继承,对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大的贡献。

浦江板凳龙的灯队以姓氏为单位组成,而姓氏又以人口繁衍为前提,只有人口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组织起灯会,所以通过灯队形成的历史,对考证各族各姓的迁徙,人口的发展,村庄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迎灯是项极其劳累和复杂的工作,一条板凳龙有着少则几百条,多则上千条板凳,每个人要扛着一条重量不小的板凳在一个晚上绕完好几个村,并且在一个村停留的时候都要进行强度最大、危险度最高、观众最喜欢观看的的甩尾巴活动,虽然这个活动很惊险,但是迎灯人员都有着丰富的经验,所以很少有意外发生。要迎好灯绝非易事,需要所有人员注意力集中并且团结一致方可完成。龙头龙尾的工作较重,所以要由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担任,年老体弱的则在中间,这样就能尽可能低地降低危险性。

浦江板凳龙的表演阵式多种多样,但因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以及群众的热情度降低,大多表演阵式流失,仅存的有麦饼团、风炉栅、铁索环、梅花形元宝圈、盘屋柱、剪刀箍、抽山门、青蛇溜、田鸡挂及甩尾巴等十余种。[3]板凳龙舞动时都以里三圈、外三圈的形式进行,不仅突出了圆形的特征,更是表达了浦江人民对团圆美满的希冀。在迎灯的时候,首先板凳龙顺时钟将龙头缓缓盘进,然后又以龙头为导引,逆时针将龙尾盘进,这种“串灯”表演,看起来缓慢,实际上十分激烈惊险,龙头在中央作一个360度旋转,龙尾就得飞奔着跑上几十上百公尺,并且得加速前进,如若不小心松了手,人就要从灯队里掉出丈把远,跌得鼻青脸肿。

五、小结

浦江板凳龙具备文化之美、形态之美、工艺之美、精神之美,在所有浦江县人民的心中永垂不朽。那些执着于保护和继承它的人们将是传递这一民间文化的不朽使者,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永远留在时空之中。

参考文献:

[1] 周春德《浦江板凳龙》[J]. 《神州》,2007 年第 4 期。

[2]《浦江縣志》

[3] 刘少辉《浦江板凳龙考察研究》[J]. 《民族艺术》,2009 年第 4 期。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书画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小小书画廓
皇天后土——山西民俗文化的生成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书画
书画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