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艺术观照下的新翻《杨柳枝》

2016-05-30 07:52高运荣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4期
关键词:古典诗词

高运荣

摘 要: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他的诗独抒性灵,构思巧妙,音律和谐,以富于音乐美见长。一首只有48字的《沙扬那拉》让人乐吟不疲,该诗究竟艺术魅力何在,本文拟将从传统的言语艺术、内在结构与行为艺术三方面去解读该诗的多重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沙扬那拉》;古典诗词;多重艺术

徐志摩(1896—1931),原名徐章序,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盟主和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曾就读于国内外六所大学。1921年留学剑桥大学时开始写新诗。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和《云游》四本诗集。1931年因飞机失事而去世。徐志摩短暂的人生之旅却留下了多如繁星的诗作,最让人乐吟不疲的是《沙扬那拉》。该诗究竟有何卓越的艺术魅力呢?本文拟将从传统的言语艺术、内在结构与行为艺术三方面去解读。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 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别林斯基说:“朴实的语言不是诗歌的独一无二的确实标志。但是,精确的语法却永远是缺乏诗意的可靠标志。可以算作语言优点的,只有正确、简洁、流畅,这纵然是一个最庸碌的庸才,也可以从按部就班的艰苦的锤炼中取得的。”[1]诗人徐志摩在创作《沙扬那拉》时,也没有老老实实地恪守那种僵化的、刻板的语法规范,而是用“甜蜜”来修饰“忧愁”;以超出常规的言语形式,来表达诗人自己对客观世界的独特的发现、感受和理解。这样的例子在中外诗歌史上,是不胜枚举的。如江淹《恨赋》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其中的“危涕”和“坠心”,本应是“坠涕”和“危心”;[2]杜甫《秋兴之人》有联云;“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悟栖老凤凰枝”,则当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唔枝。”刘师培在《论文杂记》中说:“夫今日所以不敢议江淹、杜甫者,以其名高也。若初学作文之人,造语与江、杜同,必斥之为文理不通矣。”徐诗《沙扬那拉》如是。

伊格尔顿说:“文学作品就是不断地产生期待和打破期待。它是规律与任意,标准与偏离,陈腐形式与戏剧的生疏化(陌生化)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这在古诗词中有典范的例子。如冯延巳在其《蝶恋花》中有云;“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年年见青芜杨柳,辄动愁思,痴情冥苦索不得,转而相稽。痴立小桥,直至月上平林,伤者之因,迄竟不知。此词写痴情人为春恨所苦,而行文转折颇多,直如阳关三叠、武夷九曲。但愁因始终不述,读者的期待不断地产生和破坏,痛终不解。《沙扬那拉》也如此。它不断地产生并打破读者的期待,如是三次,尽管诗歌篇幅很短,这种技巧的表现仍显得游刃有余。

作者用“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将我们的思绪,带入对那女郎的无限温柔、娇羞的想象中。这是一叠。当我们极力用自己的思维想象力去捕捉那女郎的微妙而细腻的形象时,却发现这对于自己的想象力是多么的艰难。我们只能捕捉到一个模糊朦胧而又真切可感的形象,于是心理产生急切地要在作品中去印证、明晰自己的想象中的女郎形象的强烈愿望,以减缓自己的期待的期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于是作品催促我们继续读下去,但是作者并非步步相连,他用“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打破了我们的期待,与我们的“前理解”产生了强烈的差异。并用之与下句“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构置了另一个意境,一个临别的场合。这是二折。

在这一意境的构筑中,诗人用了一个“用甜蜜的憂愁”,以超出常规的言语形式,将我们思维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我们情不自禁地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寻求这被扭曲的言语的内在涵义。当我们自己有了某种意念时,就禁不住要在诗歌文本中去印证自己的观念是否正确。但是我们又扑了一个空。诗人却荡开笔墨,来了一个出乎意料的“沙扬那拉”这是三折。并且诗人就此收束全文,读者焦虑的痛苦最终没有解脱。诗人就是在这“不断地产生期待和打破期待”中,将我们的想象力驾驭到了收发自如的地步;纵放之如无羁的骐骥,奔腾于千里之外;收束之如百川灌河,万泾归深入海。

猜你喜欢
古典诗词
小议古典诗词中的传统节庆文化
中职古典诗词教学探讨
“唱”出来的作文
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与欣赏
古典诗词在广告文案写作中的运用探讨
趣从诗中来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探究
古典诗词对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引导作用研究
人月同圆的祈盼
论农村初中古典诗词的教学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