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个性化学分与零学分设计的职业院校素质教育课程构想

2016-05-30 10:48徐畅吕明
职教通讯 2016年30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素质教育高职

徐畅 吕明

摘 要:在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模式下,需要在学生软实力的培养方面开展新的探索,提出个性化学分学习和零学分学习两类课程设计构想。突出人格本位教育、整体优化、共性与个性教育相结合的课程设计理念;确立结构性和非结构性的课程内容以及校内和校外两种教学方式,考核则主要体现过程性、发展性的原则。

关键词:高职;素质教育;课程设计;个性化学分;零学分

作者简介:徐畅,女,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吕明,男,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基础社科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30-0001-03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技能本位”的课程和教学模式,促进了教育与企业所需技能的结合,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密集型生产形式正在被自动化的生产形式所取代,单纯依赖熟练动作技能的岗位越来越少,对生产人员创新能力、职业态度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生产方式也日趋“个性化”和“柔性化”。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增强软实力的培养,在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加强团队合作和诚信服务等精神与品质的塑造,学习更多针对职业活动普适性的、可迁移的“软技能”。

个性化学分学习是指学生在校期间,依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发展规划,通过活动参与、竞赛、项目研究、选修课程等多种途径和学习方式,获得个性化学分。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培养理念。通过灵活化的管理模式和个性化的培养方法,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成才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在毕业时除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能在人文素质、职业素养、创新创业素质及个性塑造等方面具备较好的发展潜质。实施个性化学分是因为学生在校期间的知识获取和技能培养,并不完全是依靠课堂教学来实现的,学生参加的各类素质教育活动、技能竞赛、项目研究、创新创业实践等,也是其学习成长不可缺少的环节。而零学分学习,是一种没有学分认证,但必须参与完成服务类内容才能够毕业的活动类课程。这些课程没有固定的课程结构体系,也没有系统的知识内容,但却是人们生活中经常用到并影响人们身心发展、全人成长的软性内容,主要体现在人格、态度、精神品质、合作与沟通、服务意识等方面。其课程的内容和完成形式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以知识和技能传授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一、课程设计理念

(一)突出人格本位的教育理念

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要求高职教育的人才定位发生根本变化,要由“技能本位”向“人格本位”转变,培养既具有全人发展软实力又具有社会生存硬技能的高职人才。

(二)树立整体优化的理念

高校素质教育的课程设计不应只是简单课程混合,而应是态度、能力、知识结构的整体优化,一是各类课程的结构优化、功能互补和价值协调,充分体现课程对人才素质培养的目标;二是学生参加的各类素质教育活动、技能竞赛、项目研究、创新创业实践等,这些是学生学习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不是依靠课堂教学来实现的。这就要求课程设计树立整体优化的设计理念,以促进学生的全人发展。

(三)树立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理念

在新常态的社会背景下,既呼唤尊重人之本真发展,加强个性化的培养,也要求适应社会的普适要求,学会生存。这就要求课程设计树立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理念,以培养既适应社会需要,也满足个性需要的学生。

二、课程实施

(一)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教育”的思想,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社会就是学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1] 人本主义认为,人所表现的任何行为不是由外在刺激引起或决定的,而是发自内在、出于当事人自己的情感与意愿所作出的自主性与综合性的选择;人的学习是个人潜能和人格的发展。体验式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内容的获得与传递,而是通过经验的转换从而创造知识的过程。

零学分课程就是利用社会即学校的思想,以社会为教学内容,关注人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柔性素质,从而形成软实力。

(二)课程内容

个性化学分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创新创业精神等方面,它培养学生在人文艺术、历史哲学等方面有良好的修养以及身心素质方面健康和谐,并在创新创业方面勇于探索与追求,从而达到完善人格、提升社会生活普适能力的目的。

零学分课程以提升生命品质、服务学生成长为主要内容,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公民能力以及敬业乐群、热诚服务和关怀社会的人生态度,使学生在服务中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主要包括服务社会类、服务自我成长类、服务他人类三个方面。其中,服务社会类主要包括参与公共环境保护、社会文明礼仪风尚、食品卫生安全等。学生在参与这类活动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价值意识。服务自我成长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能力,提升学生自我成长的价值体现。服务他人类主要是志愿服务、义工服务,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感受人性的需要,学习人际和谐的技术和人际协作的积极价值和良好的人生态度。

两者的课程内容具有笼统、无结构性、知识零散的特征,主要通过活动参与来体现收获与素质的提升。

(三)课程要求

个性化学分课程分为选修课程和思想道德素质以及人文艺术活动参与、社团活动、创新创业项目体验、身心素质教育活动体验等。学生参与选修课程根据选修课程考核办法进行考核计分。而学生参与项目类的活动,可以获得相应素质训练分,并可以拿10个素质分换1个学分,最高可以换3个学分。学生参与这些类别的活动需要提前申报学院素质教育中心审核,获得批准后方可实施,实施后需要提交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成果、感悟分享、服务评价表的记录等资料,据此评定成绩。

零学分课程包括校内和校外两种。校内活动要求参与校内活动的服务工作,并参与相关服务工作的培训、完成相关服务要求,如为校内会议接待服务、建言献策工作、三自管理活动、公寓文化活动、班级活动等。校外活动要求参与主要由社会政府部门、社区、社会公益机构开展的服务国家和地方社会发展,服务社会大众以及社会特殊群体等方面的校外服务工作。校内和校外服务工作的开展,需要提前进行项目申报,待项目审核通过后,进行实施、结项完成,从而获得素质训练分。参与校内外活动一次,可以获得素质训练分5分。学生总的素质训练分应不低于90分。结项完成的前提条件是提交结项总结、研习证书、服务名单、签到表等证明材料,并由二级学院素质教育办公室审核确认。

(四)课程完成方式

个性化学分课程主要由学生完成选修课程、参与选修课程的考核并获得考核通过;对于规定项目的活动,需要参与活动并完成相关要求。体现了个性化的学习选择和灵活的学分获取。[2]

零学分课程主要参与校内、校外相关服务性活动,并按要求完成相关任务。

课程完成体现了“体验、感悟、成长 ”的主线。体验是素质训练的重要切入口,學生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学习和感知柔性素质的熏陶,并体悟柔性素质的养成和积淀,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长的机会和成长的能力。

(五)教师队伍

个性化学分以及零学分学习,需要一支优秀的指导教师队伍来引领。教师团队应具有以下特点:(1)队伍结构要优化,要体现多学科、多专业背景的融合;(2)职业敏感性要强,能够启迪学生在体验中发现、感悟,并能够获得内心的成长;(3)教育教学能力强,能够把握要领,并能够带领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归纳,并将学习到的外界影响内化于心,融通为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需要构建一支素质教育指导教师团队,并进行专业化的研究和训练,同时,建立教育教学资料平台,促进教师的互惠成长。素质教育团队师资需要具备政治与法律、心理学、教育学、文学与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背景,为优化学生素质起到引领和帮助的作用。

(六)课程考核

个性化学分课程以及零学分考核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课程目标的达成,而本课程是一种软性课程,目标的实现具有很强的主观评价性。考核则主要体现过程性、发展性的原则。

考核维度包括人格态度、能力技巧、知识应用三部分。从内容上看,人格态度包括准时出席、工作富有热情、工作积极乐观、虚心受教、勇于改进等;能力技巧的考核则主要从有计划、组织的处理事务、与机构工作人员沟通与合作、与服务对象适当沟通、在团体中与他人合作等方面来进行;而知识应用方面主要考核是否能逐步了解机构的功能、对机构提出建设性意见、了解及尊重不同的文化(机构或服务对象等)、应用志愿服务相关知识于工作中等。

过程考核主要关注学生在学习和参与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与成长,通过对过程的评价,使学生能够反思自己,达成觉悟与提升,从而内化为自己的心性品质。[3]在考核的过程中,人格态度占40%、能力技巧占30%、知识应用占30%。体现态度优先的原则。据2013年高校招聘信息白皮书的资料显示,企业最看重的简历信息包括学历(47.72%)、专业是否对口(63.49%)、实习和活动经历(64.79%),企业在面试过程中最关注的基本素质是学习能力(80.85%)、责任心(91.65%)、抗压能力(91.85%)、团队协作(94%)。[4] 由此可见,参与活动是考核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也是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

三、两类课程学分实施以及课程效用比较

比较个性化学分以及零学分课程的学习,在学分记录、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课程考核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见表1。

不难发现,个性化学分训练更多体现学生个性成长的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探索自我,并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零学分课程,更多体现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精神,在服务中学习公民行为和锻炼自我的社会适应,这是一种社会能力的训练。这两类学分课程的学习,主要培养学生的柔性能力,训练学生的心性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的生涯发展软实力。

参考文献:

[1] 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2006,2(2):3-7.

[2] 吕明,徐畅.高职院校体验式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4,9(26):126-127.

[3]刘文,蒙坪.高职素质教育思路与探索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5(14):134-136.

[4]百度文库.2013年高校招聘信息白皮书[EB/OL].[2013-10-10].http://wenku.baidu.com/link?url.

[责任编辑 盛 艳]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素质教育高职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基于自动化系统的PLC课程设计
开放大学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