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校地位和核心功能看网络时代下的“学校消亡论”

2016-05-30 19:31陈蜜娜
决策与信息·中旬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网络时代

陈蜜娜

【摘要】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必将引发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由此从学校地位、教师权威以及学校的核心功能出发,探讨网络时代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最后得出网络时代下学校不会被消亡的结论,并提出学校在网络时代下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网络时代;学校地位;教师权威;核心功能;学校教育

一、“新学校消亡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使用网络。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一种类似于20世纪60年代的“学校消亡论”的观点,该观点认为随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便利,学生完全可以在家中通过互联网并在家长的帮助下接受教育,而不必到学校去。确实随着21世纪初新课程改革的火热进行,中国的一些发达城市陆续出现了一种叫做网校的学校网络机构,而且愈演愈烈。无独有偶,美国也的确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家庭学校”。我把这种理论归结为“新学校消亡论”,以区别“学校消亡论”。

二、从学校地位看网络时代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一)网络时代与学校地位的关系

1.从学校产生的因素看

第一,受教育者。虽然网络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受教育者的时空局限,扩大了受教育对象。但是对受教育者来说网络教育缺少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因此,网络教育实际上塑造了一个相对冷漠的情感世界。而我们的学校教育正弥补了这一缺失,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为学生塑造了一个充满爱的氛围的学习环境。

第二,教育者。网络教育下的教师从台前“尘土”飞扬、滔滔不绝地讲课变成了电脑前机械地复述,更加默默无闻了。这样的教师也缺乏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创作过程,缺失了教师的个性、思想、理念和方法。长此以往,教师的专业性势必会降低。

第三,教育资源。“新学校消亡论”所依据的理论之一就是网络教育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这是由网络信息共享的特征决定的。从另一个角度讲,随着资源共享的深入,有关教师的著作权和产品专利问题是值得好好考虑的;而且还会造成资源的重复建设,造成资源冗杂和利用率低。

第四,核心因素。“新学校消亡论” 代表者所支持的网络教育相对于“学校消亡论”并没有触及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这一“雷区”,但是倘若我们把眼光放之到上层建筑这一高度,不难发现学校的产生依托于统治阶级迫切培养代表并降服本阶级意志的继承人,同时在思想上统治老百姓。

2.从学校存在的合法性看

学校存在的合法性即指学校存在的核心价值,学校是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弘扬时代先进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建构学生人格的重要场所。而在网络教育模式下,学校与外部世界己融为一体,“学校围墙己彻底倒塌。塑造、影响学生价值观念的信息来源又增加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学校的教育工作在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中进行”,学校作为先进文化的制造者、传播者、作为精神文明的辐射基地,其地位和作用将受到质疑。因此学校传播先进文化的职能也将受到影响。

三、从学校的核心功能看网络时代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一)学校核心功能的阐述

学校的功能是在逐渐丰富的。从起初的政治功能到社會功能,再到关注个人全面发展的文化功能。现今这个社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不仅是政治体制的竞争,更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所以,学校的核心功能是文化功能,特别是教书育人功能。当然,需要强调的是,学校的文化功能在学校产生的初期就已经存在,只不过是隐藏的。针对学校的教书育人功能,我从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两方面来说。

(二)教育主体

1.教育主体的概述

传统意义上认为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在这里,我把教育的主体这一抽象概念更加泛化,所有教育活动处于领导地位和主动地位的、非客观环境的人都称作是教育主体。根据这一观点,我认为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是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主导了教育活动。

2.网络时代对教育主体的不利影响

(1)教师专业性的降低

网络环境下,教师是一个不可见的群体。网络教学缺少了师生互动,也就缺少了教师的备课环节、教师不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反思。一次备课,长久使用。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教师的权威。

(2)学生性格的缺失

目前网络文化的发展,人们往往只看到其技术器物层面所具备的强大优势,而忽略甚至忽视了网络文化的人文特性。在网络教育中,教育者往往不注重学生性格品质的塑造;因为相对于传统的教学形式,网络教学缺少了教师与学生的深入互动,不能长时间的生活在一起。并且在网络不良文化的冲击下,就会造成学生关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偏差,最终导致学生性格的缺失。

(3)注意力的涣散

在学校教学中,学生的目光紧随教师,被教师风趣幽默的讲解深深吸引;同样教师的目光也会在不同的学生的身上转动,尽可能地关注每个学生的状态。相反,在网络教学中学生与教师面对的都是一台没有情感的机器,冰冷冷的摄像头。这就会导致学生无法专注于教师的讲课,教师也无法根据不同学生的听课状态随时调整,使得教学内容很空洞。

(三)教育客体

相对于教育主体,我认为教育客体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资源和依托的载体,包括物质资源、精神资源和学校机构。

1.网络时代与教育物质资源的关系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人类教学使用的物质资源也渐趋丰富。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树枝在地上和龟壳上写字;有了纸之后,便大大节省了书写材料;而在当今的知识信息时代,教学的资源便更加丰富、形式也多样。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共享程度,缩短了传输时间,消解学习的中间环节,降低学习的成本。这一点上,网络教育所具有的优势是无可厚非的。

2.网络时代与教育精神资源的关系

网络的发展,必然带来许多传统社会没有遇到过的问题。如:网上渗透各种思潮,虚拟信息真假难辨,人际交往的即时互动和超时空性,都将会给人们的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社会治安带来许多前所未有的影响。尤其对涉世未深的学生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目前,关于网络教学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机构并不完善,也缺乏比较有效的制裁、监督和管理,使得网络上恶劣的资源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极有可能受到其影响。

3.学校机构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1)职前职后教育的一体化

可以见得,学校教育通过学校机构这一关键的载体,对学生进行职前培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根据时代对不同职业的需求而随时调整教学策略;当然网络教育在此方面的优势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需要强调一点,在传统的大学中,是必须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有一定的实习经历。特别是医科专业的学生,对职前实习是非常重视的。而对于理科、医科的学生。实习的场所往往是学校的实验室。试问,在网络教育中如何同时保障学生职前职后教育不脱离。

(2)多重世界的建构

要明白“多重世界”,我们先来搞清一个定义——越界行为,指的是学生从一种社会环境中移入并适应另一种社会环境。在学校教育中,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是及其密切的。倘使我们的教学工作全在网络上进行,家庭和学校的联系就会少很多,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脱节会造成对学生培养的不全面。学生也很难经历越界行为,也就缺少了对其性格、适应力的培养。

(3)创造同辈学习氛围

美国学者哈里斯根据多年的研究,提出了“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又证实了这一点:在现代社会中,家庭以外的社会化就发生在儿童期这些群体中。确实,同辈群体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在这一点上,相对于网络教育,学校是有很大的优越性的。

四、学校在网络时代下发展的可行路径

(一)提高学校地位

1.树立网络教育的全新理念

“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最大障碍不是来自资源、技术本身,而是来自于意识”。虽然网络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新事物,但它的潜在力量不容忽视。网络教育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是一场变革。因此我们学校应该树立这样一个理念:不能视网络教育为其对立面,要消除教师对新事物的恐惧,并且积极迎“流”而上。

2.加强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现今各大高校甚至中学都积极的致力于开展网络课程,网校层出不穷。就我以前报名参加“北京四中网校”的经历来说,我认为网校存在有几个问题:教师对学生关注不够;由于多媒体形式单一,学生在网上学习容易分心;课程管理及学习反馈机制不健全。那么我们新时期,如何开展网络课程呢?首先,学校在开发网络课程的时候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其次,尽可能使多媒体呈现的形式丰富多样。最后,关于管理机制,我认为学校应该建立一批高素质的网络师资队伍,集中于网络课程的开发;并且在学习后期,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与评估。

3.组织结构的转变

图一是摘自广西师范大学刘继萍《论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学校变革》。该图说明传统的学校教育采用上下级的垂直领导关系,而网络教育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既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組织者,又是指导者、咨询者和鼓励者”。所以,学校教育也要多多关注学生的需要,尽可能实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校应当更新管理方式,下放权力。

(二)抱定核心职能,发挥衍生职能

1.坚持教书育人的核心职能

随着科技的发展,学校教书育人的功能从未消失,而是被强化了。就教书而言,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教育与知识对接,教育与人才对接。就育人而言,高等学校必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使学生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同时注重科研,加大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力度,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的高素质人才。

2.发挥衍生职能

(1)发展知识的职能

高校学校是人才的聚集地,承担着知识更新的职能,特别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一职能更为明显。科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真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所以我们的学校也要立足于教育与科技的最前沿,不仅要向学生传递优秀传统文化,更要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

(2)舆论监督的职能

只要有人在的地方就会形成舆论,学校是人流密集场所,更要注意用舆论引导学生思想。俗话说“流言止于智者”,学生涉世尚浅,很有可能盲从舆论的潮流。所以教师应在日常生活中传递正能量,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思想,充分发挥舆论的制约监督作用,这也体现了学校对社会大环境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综上所述,网络时代下学校不会被消亡。但我们也不能完全乐观估计。网络信息技术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对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对于教育领域来说,如何在规避信息技术风险的前提下,更加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教育服务是一线的专家学者应该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法翠雯..从网易公开课频道看网络教育的优势与弊端[J].理论前沿,2014(10).

[2]陈功.多媒体网络教育对教师职业的影响[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1.12.

[3]柏士兴.高等学校的功能与高教管理体制的分析[J].教育管理研究,1994(2).

[4]朱安安.高校网络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探索,2003(3).

[5]吴康宁.教育的社会功能诸论述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3).

[6]施丽红.论网络对教育的影响[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4).

[7]陈大寅.论网络教育的特点与存在问题[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6.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网络时代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一场网络时代的围殴
网络时代
社交网络时代的“新青年”
浅析学习英美文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网络时代
网络时代“人”的再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