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比较分析

2016-05-30 14:46赵颖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党建以人为本

赵颖

摘 要:“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因其各自的内涵和适用范围不同,所以存在着不同的应用领域,前者主要应用于更好地践行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后者应用于党完善自身的建设和对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科学发展观;党建

中图分类号:D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3-0115-03

科学发展观给中国的思想界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和影响。有些人对其核心“以人为本”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马克思主义内在的。另外一些人认为,“以人为本”没有从阶级的角度对公民进行描述和区分,所以主张“以民为本”而非“以人为本”,有少数人甚至使用“以无产阶级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将对“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进行比较分析。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其产生和发展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具有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因此,“以人为本”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在党的理论创新中提出的,就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对其进行深入解读,就必须根据其在现实生活中实际应用中去解读。

想要正确地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必须正确地对“以人为本”中的“人”和“本”进行分析。“以人为本”中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包括了与物和自然相对应的“人”;其中的“本”,就是“根本”。

“以人为本”这一理念起源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其对应的是“以上帝为本”和“以物为本”。“以人为本”原本的含义是说神的至高无上地位将会被人的地位所取代,君主专制的政治将会被公民权利和民主政治所取代。由此可见,“以人为本”的理念,最初是针对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和中世纪神权统治所提出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未来理想社会进行如此描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在这里,“每个人”和“一切人”的实现条件和历史规定性被阐明。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是“以人为本”第一次正式出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官方文件。此后,胡锦涛同志在多次论述中,深刻地对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行阐明。

二、“以民为本”的内涵及其产生和发展

“以民为本”的思想可谓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尚书·五子之歌》中对人民与国家政权关系的概括:“民惟邦本,本固邦宁。”[2]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是民本思想的深刻表达[3]。“以民为本”思想是以民主为前提,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思想。

在中国,殷商至西周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传统的民本思想的萌芽,并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社会中,代不绝书。孔子认为,惠民、利民、教民和富民等均体现了“以民为本”思想[4]。孟子的以“仁政”为核心的“民本”学说,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除了上文中提到的民贵君轻思想,还包括与民同乐的思想:“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5]

孔子和孟子两位先贤的“民本”思想不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还奠定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基础。

中国现代的民本思想即“以民为本”思想产生发展于20世纪初,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实质是为民做主,却不是由民做主,它只要求君主不要严厉的苛责苦难的人民,要时刻关心民众疾苦,但其实质并不否定君主的统治。“以民为本”思想实现了人民的解放,使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彻底地将传统民本思想中“君为主”的思想进行改变。毛泽东认为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和国家的主人,“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6]。

三、“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的联系

虽然这两种思想在产生背景方面存在着差异,但二者并非全异关系,在其主要内容方面、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原则方面,以及党的执政理念上都存在着较大的联系。

从内容上看,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并满足人的需求,视人民群众为推动世界历史前进的先导,把人民的利益视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在某种程度上包含了以民为本的内容。

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原则上看,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以民为先,以人为重。通过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满足人民的需要,这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宗旨相一致,又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说法相呼应。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上看,我们党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是血肉关系、鱼水关系,而不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在这类关系的基础上,我们提出的“以人为本”,实质上就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本,究其本质就是以民为本。这里的以人民的利益为本,与当代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一致,是新的更高一层次的以人为本。

四、“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的区别

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两种思想既然拥有不同的内涵及产生背景,二者之间自然会存在着差异,其中包括形成基础不同、适用范围不同以及影响结果不同等差异。

(一)二者的形成基础不同

马克思主义研究问题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马克思认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7]。“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致的,因为它把人看作主体,当成尺度和目的,它是通过对以神为本和以物为本进行超越而来的。

系统的“以民为本”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诸侯国为了土地的争夺,导致频繁的战争,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因而当时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使社会稳定,人民团结。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先贤们阐释了“以民为本”的思想,并不断演绎和发展。

(二)二者的适用范围不同

马克思主义认为,“以人为本”体现在并适用于共产主义社会中。认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才可以称之为历史的进步。必须把人看作是目的而非工具。因此,“以人为本”是将个人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而这些人是现实的、能从事实际活动的。“以人为本”适用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要求人的发展借助于经济发展的成果;适用于社会主义时,更利于我们深入的认识社会主义,因为它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8]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出发把以人为本和社会主义内在的联系起来。

“以民为本”形成并存在于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统治者高度重视民生,在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以民为本”适用于德法并重的治国传统中,德和法兼施的对象是“民”。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剥削阶级总是不能将“以民为本”贯彻到底;资产阶级也没有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只有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认真贯彻“以民为本”,我们党使广大人民成为社会发展的支配者和成果的共享者,实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奉献者的共同发展。

(三)二者的影响结果不同

“以人为本”是一种发展理念,它提出于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曲折的反思,提出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刻理解中,提出于人的主体地位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日益突出的现实中。“以人为本”有3个方面的影响:第一,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它对于当前的中国来说,立足于解放人、为了人的利益、实现人的价值;第二,它肯定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发挥的价值;第三,它是一种要求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实行人性化服务的正确思维方式。

“以民为本”思想以民众的切身利益作为社会与国家的价值主体。我们党为人民服务,解决群众困难,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社会中就不再存在无法逾越的等级区分,领导人员和群众之间的区别只在于工作内容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方式。“以民为本”思想可以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民为本”思想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的总结,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弘扬,是我们党得到人民拥护的缘由,也成为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宝贵经验。

五、“以人为本”思想和“以民为本”思想在党建中的应用

“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因其各自的内涵和适用范围不同,所以存在着不同的应用领域,前者主要应用于更好地践行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后者应用于党完善自身的建设和对社会的建设。

(一)“以人为本”思想在党建中的应用

“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这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发言。他还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9]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中人与世界物质的统一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基本观点深入到社会发展中。

在认真看待“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时,不能认为社会主义即人本社会主义,尽管“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本义。因为马克思主义认为,“以人为本”不是世界观,而是价值观。

科学发展观作为分析当代中国人民群众的具体情况以及中国现状的科学典范,运用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和观点,是“以人为本”思想得以实现的基础。

坚持“以人为本”,对于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实现该原则的理论前提。坚持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对于实现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生活民主化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以民为本”思想在党建中的应用

在共产党人看来,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同时也是世界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世界变革的先导和决定力量。中国共产党在其自身的建设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

邓小平的群众观点发展了“以民为本”思想,他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10]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把群众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党的各项工作是非成败的标准。

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的重要根基,就是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共产党人看来,“以民为本”是一种关心和重视民众作用的执政理念,是一种将人民群众看作治国安邦根本的学说。

习近平同志在其系列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认真组织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11]“我们要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12]这些重要讲话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建设中,将“以民为本”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因此该思想在党的建设中始终具有不竭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113.

〔2〕孔子.尚书·五子之歌.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3.35.

〔3〕〔5〕孟子.孟子.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28, 65.

〔4〕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157.

〔6〕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85.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8.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集[M].伦敦:培格曼出版社,1981.序言.

〔11〕吴传毅.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基本框架与核心思想[J].求索,2014,(9).

〔12〕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12.

(责任编辑 孙国军)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观党建以人为本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