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证公信力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2016-05-30 18:45高红梅
关键词:提升素质

高红梅

摘 要:公证公信力是公证的生命线,只有把公证公信力建设作为公证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才能不断提高公证制度在国家法律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中的地位。公证公信力建设的深化,首先,在指导思想方面,必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其次,在具体实践方面,必须要明确公证机构的本质,提升公证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规范公证业务的办理程序,强化对公证机构监管力度,而公证机构本身也要勇于承担责任。

关键词:公证公信力建设;价值基础;公证本质;提升素质;规范程序

中图分类号:D9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3-0165-03

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提出过一个理论,“当公权力失去公信力时,无论发表什么言论、无论做什么事,社会都会给予负面评价”,这就是著名的“塔西佗陷阱”。社会越成熟,文明越进步,信息越发达,公信力的建设就越是必要,所以近年来,无论政府机构、司法部门,还是公众传媒、民间团体,莫不把公信力建设作为工作上的重中之重。

那么,什么是公信力?《现代汉语词典》对公信力的解释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首先,明确了公信力的受众,即信息的接收者是公众;其次,明确了公信力是主体自身所具备的一种力量;最后,说明了公信力这种力量能够使受众对主体产生一种可以信任的内心确认。请注意,这里使用的是力量这一词,而非能力。这就说明公信力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情绪层面的问题,而是已经发展到了社会政治生活的范畴。

一、公证公信力叙述

公证公信力,首先是公证部门对于公众的一种责任。这是因为公证部门的权力来源于公权力,是公众赋予的权力,理所当然的,公证部门必须对公众负责,必须对自身工作认真地自省自查,必须承担其在实施公共服务过程中的责任。否则就会降低公众公证部门的亲和度和信任度。

其次,公证公信力又是一种社会评价。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权力自由思考和自由选择,也有权力对于社会生活中与自身利益相关的行为作出肯定或者否定的评价。公证部门只有在实施公共服务过程中做到廉洁高效,保障了公众合法权益,创造出了实施平等所需要的客观条件,才能得到公众的肯定评价,公众才会主动地去做公证。

再次,公证公信力是公证部门证明能力和服务能力的集中表现。公证制度作为司法体系的组成部分,具有证明和服务两大任务,或者说具有双重属性。前者受命于国家,替国家行使证明权,后者受命于公众,为公众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法律事务提供信用支持。忽视公证公信力,就不可能完成这两大任务,公证部门的存在也就形同鸡肋了。

因此,公证公信力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可以说,公证公信力决定了公证行业发展的前途和命运。

二、公证公信力建设的价值基础

(一)公证公信力建设必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谈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时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立足国家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证部门的根本任务就是立足本职,服务社会,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贡献力量。

第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是立足社会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证部门在具体工作中,应该秉承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原则。

第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要求,是立足公民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证部门的执行能力和服务能力最终是要从具体的工作人员身上得到体现的,如果大多数的工作人员能够在个人素养方面接近上述要求,公证公信力的建设指日可期。

(二)公证公信力的建设需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指导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 “执政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5个方面。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公证部门和广大公证员应该牢固树立和积极实践依法治国的理念,切实提高法律素养,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基本原则和严格依法办事的基本要求。遵守和切实维护法律的权威,进一步提高公证机构的公信力。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在政法工作中的要求和体现。公证部门作为向社会提供司法证明服务的法律服务机构,要深刻理解执法为民的内涵、践行执政为民的理念,在工作中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公证机构及广大公证员要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认真履行责任,坚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和重要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公证机构和广大公证员坚持在办理公证的过程中,要态度公允,不偏不倚;要维护公益、克服己欲;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坚持公正与效率并重!要增强工作透明度,坚持公开,以促公正。

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服务大局,就是紧紧围绕保障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强化服务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高效公正的法治环境。公证机构和广大公证员必须以大局为重,立足本质,坚持公证工作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也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公证机构及广大公证员要切记党性观念,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的作用,在党的领导下依法独立开展公证工作。

总之,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把公证工作做好的前提,是公证公信力建设的必由之路。

三、公证公信力建设的深化

(一)公证公信力建设需要明确公证机构的本质

公证机构定性混乱成为了制约我国公证公信力提高的首要原因。

公证制度不是现代社会的新生事物。远在我国西周时期就有一种质人制度:质人属于国家官吏,管理市场物价和买卖契约(当时称为“质、剂”)。据《周礼》所记载,质人管理的质剂,可以在法律上当作直接证据使用。可以说,西周的质人质剂制度事实上就是中国最早的公证制度。在西方,古罗马民事法律制度中有一种“诺达里”,即有一些专事记载契约,将之整理成有双方签字的备忘录的国家公职人员。可见无论中外,最早,公证机构都是国家公权力的一部分。但是沿着不同历史脉络和受不同经济文化影响,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公证机构的设置主要呈现3种模式:一是国家行政体制,即公证机构隶属于国家机关,代表国家行使公共证明权,其收支列入国家预算;二是个人体制,以营利为目的,主要由律师和其他社会人士充当;三是事业体制,不以营利为目的,这种体制既有相对独立的法律地位,又要依附于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

我国的公证机构经历了从国家行政机构到事业单位的转型,但其性质始终不够明确:第一,1982年发布的《公证暂行条例》对公证机构和公证员作了明确定性,即公证机构是国家公证机关,公证员隶属于国家公务员。第二,《公证法》第6条规定:“公证机构是依法设立,不以营利为目的,依法独立行使公证职能、承担民事责任的证明机构”。第三,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部分地区公证机构的收支已经不再列入国家预算,而是改为自收自支,这实质上是给了公证机构以企业的性质,偏离了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宗旨。在上述乱象之下,现在的公证机构扮演着国家公证机关、独立事业单位和自负盈亏的企业三重角色。而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1)一些部门借助于行政权力,推进各种名目的认证、鉴定等,给公证工作带来很大的冲击。(2)公证处仍依附于司法局,难以独立自主地履行公证职能。(3)收支自负,收益直接与办证数量成正比,公证机构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常常会与某些方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造成公证公信力的贬损。(4)公证机构缺少统一的公证证据规则,而且各个公证机构作出的内部规定数量繁多,导致公证效力参差不齐,直接影响了公证的权威。

因此,要提高公证的公信力,就必须对公证机构的性质有一个清晰而准确的认识。首先,公证的“公”不是国家公权力的“公”,而应该是公众的“公”,应该是公益的“公”,更应该是公正的“公”,不应当把公证机构定性为国家行政机关。其次,公证机构的使命在于规范公证活动,行使国家证明权,而不是为了追求公证机构的集体利益或者公证人员的私人利益最大化。因此,公证机构也不应该成为把经济效益摆在首位的企业法人或经济实体,而是应该选择事业单位体制作为公证机构的体制模式。

(二)公证公信力建设需要提升公证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归根到底,要提高公证公信力,其基石必然是一份份高质量的公证书。公证书质量的高低固然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每一份公证书都是出自具体的办理公证业务的公证员,就目前来说,公证从业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不高,是制约公证书质量和公信力提高的重要因素;有些公证员业务不精,出自其手公证书常有低级错误出现;个别公证员甚至会出于关系、人情、利益等原因,在办理公证的过程中做出一些违背公证原则、无视公证规范的行为,极大地破坏公正的形象,使公证公信力遭受公众的质疑。究其原因,首先是有的公证员诚信为民的意识比较淡薄,趋利赴益的思想成为主导;其次,公证员的学历水平相对不高,知识更新相对较少,法律和行业规范掌握的不牢。

针对上述弊端,应该从以下几点着力提升公证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1)应该严格执行《公证法》有关规定,规范公证员的入职渠道;还要在提高学历要求的前提下充分重视实际工作经验。(2)加强公证员的敬业和诚信教育。第一要敬业。有人说乐业才能敬业,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对于公证这类较为枯燥的工作来说,责任心的培养才是重中之重。孔子说:素其味而行,不愿乎其外。诚如是也!第二要诚信。诚信说的是内外两方面的做人原则:诚,是对内,有句成语“诚不我欺”,就是要求不要欺骗自己;信,是对外,就是要求不要欺骗别人。诚信是公证员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3)加强对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的学习。定期举办培训班,及时学习新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多进行行业交流。

(三)公证公信力建设需要规范公证程序

在公证实践中,不少当事人对于不同公证处或公证员在受理、审查、收费等公证环节存在的差异表示不解和不满,从而无形中降低了公证的公信力。规范公证程序主要有3:(1)应根据《公证程序规则》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对不同公证事项的具体要求和流程进行修改、完善,对没有制定细则的公证事项,应尽快地制定实施细则,确保办证程序的规范化。统一完善办证规则,减少公证各环节的随意性。(2)在办理公证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公证办证程序。公证员在办理公证事项的各个环节都应当做到审慎细心,恪尽职守。查验材料应当仔细认真;对申请材料不全的应当场告知当事人补齐材料;对符合申请公证条件的不得拒绝受理;起草公证书不得加入个人主观色彩。(3)办理公证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公开透明。公证机关应及时对当事人公开公证办证程序和办理进度,保证当事人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体现阳光公证,进一步提高公证公信力。

(四)公证公信力建设需要强化监管力度

目前我国对于公证机构实行的是“两结合”的监管方式,即司法行政机构和公证协会监管相结合的监管体制。在这一体制下应当以提高和完善公证公信力作为公证监管部门指导公证业务的主要思想。首先要明确司法行政机关和公证协会各自的监督范围和监督职责,提高监管的效率,其次又需要让它们相互配合并充分发挥作用,及时纠正公证部门工作中的错误。

司法行政机关的监管工作,主要针对所辖区域内的公证机构进行宏观层面的引导,比如制定公证机构总体布局规划、制定推进公证执业规范建设的方案以及制定加快公证信息平台建设等。公证协会的监管工作,其重点应该主要体现在具体的日常公证工作中,比如开展公证员岗位培训、制定行业规范、组织公证学术研讨与交流、制定行业发展目标等。

强化监管力度只做大面上的宏观指导工作是远远不够的,更要将监督管理工作深入、具体地铺开。首先是对具体公证处的管理。强制实施公证公示制度,使公证程序、公证流程、收费标准等和公证结果公开化、透明化。推广便民措施,改进监督的方法,促进服务承诺的落实。其次,对公证员个人的监督管理。可以从公证员廉洁自律方面、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率方面进行查处。杜绝吃拿卡要、乱收费等乱象。第三,对公证业务加强监管。可以对当事人对办理公证的满意程度做跟踪回访,对公证文件的质量经行评价,另外要加强对档案保管工作的监督。

(五)公证公信力建设需要勇于承担责任

任何工作都难免百密一疏,错误并不可怕,但逃避推诿的话,就必然会令人齿冷。事实上,只要正视错误,把问题处理好,反而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正面回应,这就是所谓的危机公关。

公证机构做出的公证文件,就是公证机构的脸面,脸面脏了,不但要洗干净,还要看看到底是谁给抹了黑。如果给当事人造成了损失,就一定要给与赔偿,这才能问心无愧。2000年10月公证行业引入过赔偿责任制度。2001年1月,公证赔偿基金开始建立,到如今大部分的公证处都已设立公证赔偿基金。这块工作是做了,但是效果并不好。问题在于因为体制和“以经济挂帅的”思想作祟,能不赔的绝对不陪,能少陪的尽量少陪,有些明知应该给与赔偿的非要当事人诉至法院。如此种种,导致公证赔偿制度本应体现出的对公证公信力的提升作用并不明显。在这方面,公证机构观念的转变,制度的改革还要继续进行。

综上所述,公证公信力是公证的生命线,只有充分认识到公证公信力的重要性,工作上以提高公证公信力的思想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完善公证制度,规范公证行为,才能建立起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公证队伍,才能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才能成为被人民群众所信任的行业,才能不断提高公证制度在国家法律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周志扬.在公证实践中建设行业公信力.中国司法,2014,(5):42-45.

〔2〕杨绍宏.公证程序的价值.中国公证,2014,(3).

〔3〕孟一坤.公证公信力的实质—兼论提升我国公证公信力的瓶颈和对策.法制与社会,2011,(10).

〔4〕秦世平.公证公信力与公证人员的诚实信用.中国公证,2005,(9).

〔5〕李彦琳.浅谈如何深化我国公证公信力建设.法制与社会,2014,(20).

〔6〕韩丹.论我国公证的公信力建设.山西大学,2012.

〔7〕黄舜利.我国公证公信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法制与社会,2013,(25).

〔8〕刘颖.新形势下公证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略.中国司法,2013,(3).

〔9〕杨储华.探析公证公信力的价值意义和提升.社会科学论坛,2012,(6).

(责任编辑 姜黎梅)

猜你喜欢
提升素质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图书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的路径初探
浅谈如何做好交通节目主持人
浅论新课程下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重视数学思维培养,增强思维的敏捷性
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素质提升策略探讨
优化社团建设外部环境,让社团成为大学生提升素质能力的有效载体